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颂 » 第一百六十四章 让大汉朝变成真正的中央之国!

第一百六十四章 让大汉朝变成真正的中央之国!

    张骞依据从大夏国人那里获得的信息,尽其所能地向刘彻描述了身毒国的地形、物产和民情风俗,然后便将说话的重点转移到从蜀地打通去身毒的道路上来了。

    蜀地与身毒国有联系么?当然是有的,只不过并非寻常的人员互通,而是以商贾为代表的商帮,他们将象征大汉朝文明的各式工艺品及衣食与身毒人换取金银,一边赚着大钱,一边顺带着为他们勾勒出大汉朝的强盛。

    商贾,在古代,从来都是传播文明,互通有无的巨大力量。

    刘彻的目光随着张骞手指而移动,最后静静地留在那一片空白地带,那显然是一方未知的土地。

    而他的思绪却已驾着畅想的风,在一个比张骞更高更远的时空穿梭。

    当他的眼睛离开地图的时候,那一双晶亮的眸子就飞动着雄视万里的神采。

    “朕记得,爱卿刚回到长安时曾说过,大宛、大夏及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民风颇与中国同。

    而其北有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倘能通过货贿施之以利,诱其入朝,进而以礼仪教化,如此我大汉广地万里,诸语互译,殊俗相容,威德遍于四海,终至万国来朝,不亦宜乎。”

    张骞不说话了,眼睛直直地看着刘彻,这是怎样的一颗雄心呢?

    刘彻要建立一个诸族和谐的庞大帝国,这样的宏图大略让他的思维在瞬间出现了凝滞。

    万国来朝?这将是多么浩大的盛世?有希望实现么?张骞不由地在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过这并非毫无希望,因为他们有骁勇善战的将军,有能文能武的文臣,有不屈气节的使者,有悍不畏死的百姓,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

    的确,他一时还跟不上刘彻那种横空徜徉的思绪,也许从他回到长安的那一天,这种思路就在刘彻的心中萌芽了,只不过今日君臣的一番谈论终于让它破土而出了。

    他忽然觉得,自己花了几日时间、字斟句酌的奏章现在都显得过于狭隘和肤浅了。

    “张爱卿!”

    “张爱卿!”

    “哈哈哈!朕吓着你了?”

    刘彻哈哈大笑,洪亮的声音让张骞从惊异中醒过来,及至发现自己失态,他不免有些不好意思道:“请陛下恕罪,臣……臣……”

    刘彻并不在意张骞的表情,继续道:“是的,朕的这些所思,高皇帝不曾有过,文皇帝不曾有过,父皇也不曾有过,何况你呢?

    这是大开创之举,亦是大冒险之举,但朕不惧,因为朕有一群象张爱卿一般的知心之人。

    倘若此事告成,则北方匈奴必陷孤立境地,边患也尽将根除,中国中国,会真正地变成中央之国!”

    张骞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激荡,起身就跪在了刘彻面前:“微臣愚钝,未能体察陛下深意!”

    刘彻上前扶起张骞:“现在看来,朕当初派遣爱卿凿空西域的初衷也有些狭隘了。

    是爱卿的西域之行打开了朕的眼界,才有今日之谋略啊!

    咱们的视野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北方匈奴,或许在西域的更西边,还有更为有意思的国度!”

    话说到这里,君臣之间的心路畅通无碍了。刘彻将自己欲派遣张骞前往蜀郡和犍为郡实施“通身毒道”的计划和盘托出。

    “此行意义决不在凿空西域之下,爱卿有何要求尽管提来,朕一定尽量满足。”

    张骞十分感动,说道:“臣并无他求,只愿陛下派遣熟悉西南诸族风俗语言的使者随往即可。”

    “这个不难,蜀郡的王然于、犍为郡的柏始昌、吕越人等均为司马相如当初的副使,不仅熟悉西南情况,而且精于外交谋略,爱卿可持节前往调发,莫敢不从。”

    张骞听罢,大喜过望:“谢陛下,臣不日将动身前往蜀郡和犍为郡,宣达陛下旨意。”

    张骞准备告退,却又想起一件事情,问道:“陛下!臣不日即将离京,只是这未央宫卫尉一职……”

    “哦!这个还是爱卿兼任好,你又不是外放做官……”

    “陛下隆恩,臣铭感肺腑。”

    张骞掂得出这份信任的分量。走出宣室殿,张骞的喜悦都写在了眉梢眼角,他的一颗飘荡而又寂寥的心在这个上午,忽然又凝重了。

    他说不清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情绪,他在心里笑自己,整天思谋着出京,现在皇帝再度给了这个机会,自己反而彷徨踯躅了?

    他感觉十六七年前那个踌躇满志,急欲在西域立功的张骞又回来了。

    也许,是因为这个使命太重大了吧!重大到他冷却多年的血又热了起来,张骞加快了脚步,他要把这个消息告诉李敢、司马相如和司马迁。

    他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北线边陲勿生战事,好让他很顺利地完成朝廷的使命。

    可事实上,在他离开长安数个月后,北方的战事就吃紧了……

    用仇恨点燃的狼烟,伴随着匈奴大军卷起的风尘,终于在十月下旬,飘到上谷郡府沮阳上空。

    前方急报飞来的时候,上谷太守郝贤正与长史在府上发愁。

    每年这个时候,朝廷都要求各郡上报一年的租赋、刑狱等情况,朝廷根据计簿对太守进行考核,有功者赏,有过者罚。

    各地所上计书,最后集中到丞相府,由计相把这些计簿存档保管。

    春风秋雨又一年,可上谷军民这一年真不容易。

    漠南之战后,虽说伊稚斜接受赵信的谏言,将主力撤往漠北,可事实上,为了引诱汉军深入,骚扰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小者数千人,大者上万人,烧杀抢掠,无所不为。

    特别是居住在长城脚下的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在大汉戍边的太守中,像郝贤这样,几次随卫青出征、以战功而封侯的一郡之长屈指可数。

    他从来不惧怕战争,也不怕上报刑狱等情况。上谷百姓身兼耕战,很少有人触犯刑律。惟有租赋,最让他头疼。完不成朝廷的额数,就要受到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