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雨夜短文 » 第48章 我选唐诗

第48章 我选唐诗

    我选唐诗

    我在讲授唐代散文的时候,做了一个精简化的实验,那就是,只讲两个人,韩愈和柳宗元。对他们两人,又只各选一篇,重点讲解。

    我拿唐代散文来做精简化实验,也是讨了一个方便,因为那里的果实本来就比较寥落。为什么寥落?因为边上的邻居取得了大丰收,地气、人气都向那里聚集了。哪个邻居?唐诗。

    唐诗的丰收确实惊人。可谓英才密布,佳作喷涌,整个民族的文化激情都在那里获得熔铸和淬炼。结果,对唐诗的知晓程度,也就成了一个中国人精神品级的试金石。

    但是,唐诗再好,如果塞满了一个年轻人的头脑,成为沉重的记忆负担,那么,他还能领会诗歌本来应该具备的轻灵、潇洒风韵吗?他自己心底埋藏的天赋诗情,还能穿过那么多颤巍巍的古董仓储释放出来吗?

    因此,唐诗也应该被精选。精选时应该把握什么尺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唐诗总数有多少,谁也无法统计了。只知道,在远离唐代七百多年之后,清代初期的季振宜把他能看到的遗产编成了《唐诗》七百十七卷,共四万两千九百多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多人。后来,彭定求等十人以此为底本,参照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统签》,得四万九千四百多首,作者两千八百多人,编成了由康熙皇帝作序的《钦定全唐诗》。加上《续全唐诗》,总共已有五万一千多首。

    其实在《全唐诗》之前,已经有不少著名文人在编选本,例如王安石编《唐百家诗选》、元好问编《唐诗鼓吹》、钟惺等编《唐诗归》、黄德水等编《唐诗纪》、王士禛等编《唐贤三昧集》、李攀龙编《唐诗选》等等。有了《全唐诗》,选编起来就比较方便了。其中最著名的选本,出自一个不著名的文人之手,那就是乾隆年间的孙洙(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

    这个选本之所以广受欢迎,除了选得不错外,更与三百首的数量有关。太多了,怕读不下来;太少了,怕有重大遗漏。结果,三百首成了清代乾隆年间比较合适的体量,后来又“合适”了不少年月。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开始,教育结构的改变,要让大量在各个国际化专业里忙不堪言的人群再去熟读唐诗三百首,显然是超量了。二十世纪后期编过几种《唐诗一百首》,发行量倒也不小,但熟读的程度很难乐观。

    这件事突然变得重大,是在海内外兴起“文化热”之后。世界上各种文化都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文化图腾”、“文化符号”、“文化密码”、“文化元件”、“文化要素”、“文化口令”。历时悠久的中华文化,也开始从这方面忙碌起来。

    是龙凤?是长城?是敦煌?是甲骨文和饕餮纹?是京剧?是书法?是编钟?是《高山流水》?是《二泉映月》?……

    都是,似乎又都不太是。

    这些文化符号都很重要,但又都缺少对华夏之美的广泛容纳性,多方覆盖性。

    唐诗,只有唐诗,代表着中国古典世界最有生命力的时代,凝聚着完整的华夏之美,却又可以轻松地含咀于每个中国人的心口之间。把唐诗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文化元件”,正合适不过。

    简单说来,看一个中国人身上负载着多少自己的文化,背诵唐诗是最好的测验。两个华人在海外偶遇却互相不知文化底里,谈论唐诗是最好的试探。

    唐诗在这种情况下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唐诗三百首》时代。但是,要让大量不以古典文学为专业的普通民众也能随口吐出,篇目一定不应太多。不能让“文化元件”,变成一大堆“零件”。

    二十年前,西安曲江新区的建设者们想要恢复当年唐诗故地的荣耀,准备在景观区树立一些诗碑。他们远道赶来找我,希望我来决定选诗的数量和篇目。

    我问:“你们只是想让游人对诗碑浏览一遍,还是让他们停下步来唤起自己能够背诵的记忆?”

    他们说:“当然是后一种,唤起背诵的记忆。”

    我又问:“你们对这些停下步来的游人,有没有预先设想过社会界别?”

    他们说:“没有。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层次,全包括。”

    我又问:“包括不包括海外华人?”

    他们说:“当然包括,到西安来的海外华人特别多。”

    在几番问答之后,我说:“停下步来,就能背诵,这诗碑就不再是景观之碑,而成了心中之碑。那么多人的心中之碑,当然应该精而又精。”

    “多少首为好?”他们问。

    “二十首,我来选。”

    这二十首,都要一一镌刻成精美大碑,从工程的角度看也不宜再多。而且,西安已经有了古老的碑林,不应在形态上重复。

    如果不必刻碑,只是心头记诵,那么,对于当代中国爱文化的年轻人来说,二十首毕竟太少了。

    在年轻人心中构建中国文化的底座,一直是我近年来努力的项目。因此,他们应该背诵的唐诗数量,不断在我心里进退伸缩。

    今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所属“秋雨书院”的博士课程,通过网络平台向社会公开,第一门课“中国文化史”的收听人数,已经超过两千万。这门课当然会涉及对唐诗的当代记忆,我就很自然地把记忆数量分成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针对广大学员的,数量不能多,限制在五十首;第二层次是针对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应该扩大,因而增加了一个“扩大记忆”的目录。

    显然,问题的焦点,在于为广大学员开列的五十首。哪五十首?顺序应该如何排列?

    广大学员所需要的目录,也正是一般民众所需要的,特别是青年学生所需要的。中华书局在2011年出版过一本《唐诗排行榜》,该书根据古今选本入选的次数和评点的次数,选出百首唐诗并排列了次序,颇有学术价值。我的着眼点有所不同。学界的关注度固然重要,但唐诗早已远远超越学界而广为传播。按照文化人类学的观点,一切广为传播的文化现象一定触碰到了某种集体潜意识,正是这种集体潜意识,决定了它们的传播程度。于是大家看到了,有些作品,学界评价很高而传播低迷,而另外一些作品正相反,传播的广度让学界百思而不解。我感兴趣的,恰恰是普通民众的传诵程度。

    所谓普通民众,究竟是指古代还是现代?这又与学界的思维不同了,我更看重现代。因为现代的传诵,正是历代传诵的结果。由历代到现代,其中一定包含着各种“不合理”,但结果却是一种“大合理”。

    我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文化史的时候,曾经就当代学生对唐代诗人的熟悉和热爱程度,在各个系科进行民意测验。我告诉学生:此刻,唐代诗人的九天英魂也在密切关注着北大,因为他们也一定很想知道一千四百年以后的“结果”。

    说了那么多,我终于可以公布这五十首唐诗的篇目和次序了。

    李白:《早发白帝城》、《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将进酒》、《蜀道难》、《月下独酌》、《行路难》、《子夜吴歌》、《送友人》、《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杜甫:《登高》、《蜀相》、《春望》、《春夜喜雨》、《登岳阳楼》、《月夜》、《赠卫八处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咏怀古迹》、《旅夜书怀》;

    王维:《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相思》;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问刘十九》、《琵琶行》;

    崔颢:《黄鹤楼》;

    王之涣:《出塞》、《登鹳雀楼》;

    王昌龄:《出塞》;

    柳宗元:《江雪》;

    孟浩然:《春晓》;

    杜牧:《山行》、《赤壁》;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

    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登乐游原》;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张继:《枫桥夜泊》;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王翰:《凉州词》;

    孟郊:《游子吟》;

    贺知章:《回乡偶书》;

    卢纶:《塞下曲·其三》;

    高适:《别董大》。

    数一数,正好五十首,都应该随口背诵。其中白居易的《琵琶行》较长,可以选一些段落背诵。

    这里所排列的,都只是诗题。如果把诗作本身也一一呈现,那这篇文章就太长了。因此,在本书的最后,会把这五十首必诵唐诗作为附录。估计大多数读者早已熟悉其中的不少诗句,那就请大家当作一次自我测试吧,顺便把不熟悉的几首勾出来,有空的时候补背一下。这既省力,又有效。

    我希望博士研究生扩大对唐诗的记忆范围,于是再增加四十首,至少应该熟读。这扩大的四十首篇目如下——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梦游天姥吟留别》、《独坐敬亭山》、《关山月》、《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杜甫:《登楼》、《兵车行》、《石壕吏》、《梦李白》、《客至》、《哀江头》、《哀王孙》;

    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终南别业》、《鹿柴》、《竹里馆》、《鸟鸣涧》;

    白居易:《长恨歌》;

    杜牧:《泊秦淮》、《寄扬州韩绰判官》、《秋夕》;

    元稹:《行宫》;

    孟浩然:《过故人庄》、《留别王维》、《秋登兰山寄张五》;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闺怨》、《塞下曲》;

    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嫦娥》、《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张九龄:《望月怀远》;

    韦应物:《滁州西涧》;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贾岛:《寻隐者不遇》;

    金昌绪:《春怨》;

    王湾:《次北固山下》;

    许浑:《咸阳城东楼》;

    高适:《燕歌行》。

    不管是前面的五十首,还是后面的四十首,都只是参考目录。当代人读唐诗,“必须性”大大减弱,而“随兴性”则大大加强。每个学员面对诗句时的独特感受,都应该引起重视。这很可能是两种相似心理结构的穿越式碰撞。正是在这种碰撞中,唐诗找到了千年后的知音,而你则找到了唐代的自己。这是超越目录之外的惊喜,同时,也找到了每个人改变目录、自订目录的理由。

    其实顺着唐诗,我也已经为宋词和宋诗排列出了必须背诵的篇目和扩大记忆的范围。这篇文章已经拥挤了太多的唐诗的篇目,就不让宋代诗词跟在后面委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