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月照燕云 » 目 录

目 录

    目录

    卷一漫漫长路欲何行

    卷二砥砺负重人间

    卷三山穷水尽南天雁

    卷四坐看飞鸟过

    卷五日照水云烟

    卷六青海无路终须上

    卷七寒风苦雨难停

    卷八直上巅峰空山静

    卷九影落晚景远

    卷十斜阳暮归人

    卷一漫漫长路欲何行

    一吾心安处即故乡(一)

    春光明媚,草长莺飞,轻柔和煦的风吹着门前的柳树,柳枝随风摇摆,两只燕子在蓝蓝的天空中自由飞翔。不远处的青山在几朵白云的点缀下,显得格外的干净。温和的阳光照着清澈的溪水,溪水从长满青苔的石桥下缓缓的流淌,沿着溪岸是一排高低参次的房屋,多数是青石建成,时光冲刷去新建的明亮,留下沧桑岁月的斑驳。

    天将晌午,柴门内的犬吠,田野中的牛嘶,树上的鸟鸣。夹杂着村妇呼儿唤女的声音。一片生活的气息在小山村飘荡。靠近村东头的一个小院却很安静,依山傍水而建的小院不大,前面三间房子,后面三间房子,中间有个院子。院子里种着梨树,树上开着白色如雪的花,时有蜜蜂在花间飞舞。在一棵梨树下放着一个凳子,一个齿白唇红,梳着一个冲天辫子的小男孩坐在凳子上,望着远处的山,像个大人沉默不语。有点茫然,这个事情太太。。。的诡异了。

    他本是一个年轻的工程师,一觉醒来却成了坐在树下的这个小男孩,并且还莫名其妙的融合了小孩的记忆。是梦不是梦,在梦中还是从梦中醒来,他很懵。小孩叫周璋今年六岁,父亲周敦和是个蒙学老师,在离这里五里左右的镇上的家族学堂里教师,三十三岁这年在生了四个女儿后喜得贵子,古人生儿子叫弄璋之喜,所以这个宝贝儿子取名周璋。很多不属于他的记忆涌上,让他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他对现在的时代和环境一无所知。没有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既然来了,那只有适应了。生活不能反抗,那就享受吧,他默默的对自己说;从此刻起他就是周璋,只是周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他暗暗的下了决心。

    ‘弟弟,吃饭了’一个八九岁的穿着淡黄衣衫的小女孩跑了过来,牵起了他的手,小女孩叫苹儿,记忆告诉他,是他的最小的姐姐,今年九岁,会和他吵架,但所有好东西吃的玩的都会让他的姐姐。他甜甜的向姐姐笑笑,两个人牵着手走进了吃饭间。这是一个典型的农家院落,前面三间房子称为前屋,三间房子的正中间开着门。这个门称之为大门,走进大门到了屋子里面,对着大门的地方再开个门通往院子里,这个门称之为二门。穿过院子是三间正屋,比前屋要高大不少,中间开门这间称之为堂屋,祭祖,招待客人都在堂屋里。据说三个门不能成一条直线,姑且听之。

    三间前屋是这样布置的,中间一间是前后过道和平时吃饭的地方,靠东边的一间是灶间,建有三个灶膛,上面放着三口大小不一的三口锅。沿着灶壁一个矮矮的土墙延伸到另一侧墙壁,把灶间隔出一片用来放柴禾和给灶烧火。灶间和中间一间房子没有用墙隔开,用个人字架支撑起来,让空间显得更大点,放着桌子和凳子也就不太拥挤。

    姐弟两走进来的时候,桌子边已经坐了四个人。三个女孩和一个衣服干净朴素面目和善的中年妇人,三个女孩都在十几岁,是周璋的三个姐姐,大姐的叫蓉儿,今年十八岁,二姐叫龙儿,因为属龙,大概是想当男孩养吧,所以取名叫龙儿,今年十五岁。四姐叫梅儿,今年十二岁。中年妇女是这五个孩子的母亲,是邻村的一个农家女儿,性格明朗干练,善良大方,井井有条的操持着这个家,让这个家虽然不很富足,却也是温饱有余,充满着温暖和快乐。他们的父亲中午不回来,在学堂里吃饭。

    看见走来的姐弟两人,母亲露出慈爱的笑容,柔声对着他两说“快坐下吃饭”,两人应了一声,赶紧坐了下来。这时大姐吧盛满饭的碗和筷子放到了周璋面前,轻声说“弟弟,多吃点”,饭上面有一个煎得焦黄的鸡蛋。看着慈祥的母亲和宠爱自己的姐姐,周璋心里一片酸楚,仿佛看到了时空之外的母亲和姐姐。遥远的不能用里程来计算了,都不知道在不在一个时空中了。过去的既然过去了,在意也没有办法相见了,那么就珍惜眼前的这个家,珍惜这里的家人。

    乡野的气息对在钢筋混凝土丛林里生活的人来说,是那么的自由,那种在田野里放飞自我的感觉实在是妙不可言。吃过饭,周璋在姐姐们的带领下去不远处的自家地里。春天是繁忙的季节,是充满希望的季节,田野里散布着耕作的农人,这时候家里不会有闲人,连小孩也不例外,尽可能帮大人做点事情,放放牛,给大人拿拿工具,那怕是送一碗水也是好的。

    大姐牵着周璋的手,走在田间的小路上。路边的野草地上开满了嫩黄色的小花,鲜艳欲滴煞是好看;不算远的山坡上一簇一簇的映山红开的火红奔放,春风一吹象火焰在跳跃。姐弟五人来到了山坡下,大姐对苹儿和周璋说“你们两个人到山坡上玩去,顺便照看着家里的牛,不要让它去吃地里的庄稼”,然后,和另外两个姐姐去地里干活去了。

    从周璋幼年的记忆中知道,这个村子叫周庄,姓周的叔叔伯伯和哥哥姐姐特别多。至于其他的信息,这么小的他还没有更多的认知,什么年代,什么地方,一无所知。是啊,六岁的孩子能知道多少呢?先爬上山坡看看再说吧,周璋在萍儿姐姐带领下,向山坡上爬去。

    山坡很是平缓,长度有个一里左右。周璋慢慢的爬着,觉得应该是丘陵地带,从山坡上的生长的植物来看,和以前的家乡很是相像。过了大约小半个钟头,姐弟两慢悠悠的爬到了山顶,中间不免摘两朵小花,追几只蝴蝶啥的,无论六岁的儿童还是二十六岁的青年在大自然的春光里童趣都是一样的,何况边上还有一个九岁的小姑娘一起玩耍。山顶很平,非常的开阔,种着几片马尾松,大多数地方长着野草和零星灌木,开着不知名的小花,五颜六色把山间点缀的春意盎然。山上有好几头牛在懒洋洋的晒着太阳,有的没的偶尔吃两口草。放牛的娃娃们在草地上奔跑嬉闹,寻花问柳,追风逐蝶,甚是开心。看到姐弟二人走了过来,小家伙们很是热情的叫唤着,看看这帮真的很小的小伙伴,周璋心里觉得太有趣了,一时却也无法加入他们一起玩耍。

    周璋走到一棵松树的荫凉下面,举目向来时的方向望去。远远望去山下有一条不宽的小溪,曲折蜿蜒,沿着地势从西向东流淌。村庄面溪而建,后面也是不大的山,山上长着高矮不一的树木。村子大约有五十户人家,房屋也大小相似。房屋到小溪大约有十丈距离,是山脚下的平原,地势比较平坦,间或种着一些果树,有梨树,枣树,石榴石和杏树。在果树与果树中间是一块块的平整的空地,应该是晒谷场了。小溪上有两座石桥,大致把村庄分成了均匀的三等份。石桥连着的是一条乱石片铺成的道路,有三丈多宽,两边是茵茵如毯的野草,间隔或远或近的长着有刺无刺的灌木。道路沿着小溪伸向远方,顺着道路延伸的方向还能看见三五里外的几处村庄。

    春天午后的阳光,总是那么暖洋洋的,晒在身上是那么的舒服。清淡的野草野花香味,在和风中也让人陶醉。周璋身处其中,不由觉得连环绕村庄的小山,也因为平缓低矮而显得那么温和。时间在缓慢的流逝着,吃饱了的牛和玩累了的小伙伴们都安静下来了,山林里只有风声和不知名的鸟叫,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和谐。太阳渐渐的向西边落去,村子里袅袅的升起了一道道炊烟,田野里三三两两的农人拖着劳作一天疲惫的身体,带着充满希望的笑容,有的没的聊着闲话向村子里走着,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好一个诗情画意的盛世田园风光。愿用我所有的努力,换这片土地宁静美丽的风光和土地上的幸福笑容永恒不变,望着远处的风景和不远处牵着牛的姐姐和更多牵着牛的小伙伴,周璋默默的想着。这是你们的世界,也是我的世界,愿这个世界有我会更加美丽。

    山村芳草野,日暮杏花飞。

    石屋炊烟起,牧童横笛归。

    临溪黄牛饮,绕竹黑犬追。

    万里一梦人,路遥不思回。

    二吾心安处即故乡(二)

    太阳渐渐的落在了山的后面,赤红的晚霞映红了清澈的溪水。姐弟五人和一头牛在春风中,踩着田埂上的小草向家中走去。快走到大路上时,远远的有个男子从东边走来,是他们的父亲回来了。姐弟五人欢呼一声迎了上去,这是一个中等身材略微偏瘦的中年人,面色微黑,浓眉如墨,双目炯炯有神,穿着一身干净的蓝色长衫,从周璋的记忆中知道父亲今年三十九岁,饱读诗书,却因家里条件所限,供养不起一个专门的读书人,没有参加科举。看到子女走过来,男子大步向前,哈哈大笑,抱起了周璋并把他扛在肩上,然后和几个叽叽喳喳说笑的女儿,一起向家中走去。

    到家中时,母亲已经把晚饭做好,农家的晚餐不丰盛却特别的清爽,绝对都是绿色环保食品。吃过晚饭,父亲说学堂里休息五天,让老师和学生帮着家里完成春耕春种。家里有祖上留下来和近几年购置的土地,总共有五十多亩。靠近水源的上等水地,有二十来亩。其余都是山坡附近的旱地。水田是可以长一季水稻一季小麦的,但为了保持水田的肥力,现在是两年种三季庄稼,其中有一季长草掩埋后做绿肥。旱地主要长小麦,油菜,豆类还有一些瓜果蔬菜等等。旱地现在是小麦和油菜,此时不太用管。这个时节主要是把水田里的草掩埋下去,腐烂后增加地力。还有就是育秧苗,这可是技术活,周父虽然精通诗书,对农活却不太内行。这些活往年都是周璋的舅舅们来帮忙干的,周璋有三个舅舅,两个是母亲的哥哥,一个是母亲的弟弟。小舅舅出门去经商了,其他两个舅舅住在附近的一个村庄里,很近大概只有二里地距离。

    果然第二天,快吃早饭时。周璋看见大舅,二舅还有父亲三人一起从地里干活回来。他们天没亮就下地干活了,因为现在的活不是太赶时间,所以可以回到家里吃饭,如果在抢收的时候,往往要家里的不能下地干活的人,送饭到田间地头。家里人口少的人家,就只能吃早上带去的冷饭冷菜了。

    大舅和二舅都是高大健壮的汉子,年色黝黑。略微认得几个字。估计能写自己的名字。两人都是性格开朗,为人仗义的人。又会一手不错的泥瓦匠活,十里八村盖房修屋经常都有他们,再加上徐姓也是本地一个大家族,所以在附近颇有些威望。

    他们非常疼爱这个小外甥,记得去年,有一次周璋和母亲一起去舅舅家。因为周璋出生的晚,他出生时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已经去世。每次去都住在舅舅家中,那天住在二舅舅家里,周璋看到了一只肥硕的鸭子一摇一摆的走路,晃晃悠悠憨态可爱,对五岁的小孩太有吸引力了,他就开心的跟在鸭子后面,一摇一晃的学着鸭子走路,结果逗的满园的大人哈哈大笑。

    谁知过了两天逢集的时候,舅舅他们村赶集是要路过周璋他们的村庄。二舅吧那只肥肥的鸭子抱了过来,说小孩子喜欢这只鸭子,他舅妈让我把鸭子带过来送给他。当时不懂事的周璋倒也没觉得什么,但现在融合了新的灵魂的他,却感到了深深的疼爱和温暖的亲情。

    “大舅,二舅”周璋喊了一声扑了过去,大舅伸手把周璋抱住,很是开心。

    地里的活在两个舅舅的帮助下,用了三天的时间干完了。如果不是爱惜耕牛,还可以快点。第四天,吃过午饭。父亲对周璋和姐姐们说,下午我带你们去捉鱼去,夏天到河里去抓鱼捞虾,倒也平常。现在这个季节去抓鱼却不常见。不过,姐弟五人听了还是非常开心,妈妈看到他们这样,也笑着说,早点回来,烧鱼给你们吃。

    父亲带着快乐的姐弟五人,沿着小溪向东边走去。大约走了二三里的样子,父亲停了下来,对姐弟们说,就是这里了,上次回来时他听到了扑通一声,以为什么东西掉了下去,走近一看,看到了大大的水花,估计有一条不小的与在水里。小溪沿山势流淌,转折弯曲,形成不少大小不一的一个个汪塘,此时水流较小只有一点点的涓涓细流,这种情况下,鱼无法顺流而下更无法逆流而上,只有待在这个汪塘里,坐等我们这些乡里乡亲来鱼肉它们。因为水流很小,他们很容易就截断了上游的来水,因为汪塘里不在有水进入。周璋想,没有进水管,只有出水管的水池计算起来简单了不少,水排起来快乐不少,也快了不少。一家人用大小不同的盆和瓢不停的把水舀出去,在舀水的过程中时不时有鱼被抓住,不时会扬起一阵阵笑声和惊呼声。

    当水之剩下底部一点时,周璋惊喜的呼叫一声。他发现了一条有三四斤重的黑鱼,他兴奋的扑了过去,鱼太大不是他所能对付得了的,鱼使劲一跳挣脱了他的双手,还溅了他一身一脸的泥水,姐姐们见状都哈哈大笑。父亲立刻放下手中的盆赶了过来,抓起了这条大鱼,再狡猾的鱼也逃脱不了渔夫的双手。

    大约一个半时辰的样子,太阳也向西边倾斜了。汪塘里的鱼也被他们父女父子抓光了,一家人又把上游的土坝扒开,让水从新流动起来。在明媚的春光中,在和熙的春风中,在这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家人拎着足足有三十斤的大大小小的鱼,姐弟们象凯旋而归的战士,在父亲这位大将军带领下,洋洋得意的回到了家里。

    母亲看到他们抓了这么多的鱼,也非常开心,她先挑了有大有小约有三四斤的一堆鱼,对苹儿和周璋说:“你们两个,把这些鱼给岳大爷他们家送过去”。两个小孩应了一声,拿起了鱼向门外走去。乡下民风淳朴,邻里之间颇为亲近,也没什么贵重的来往,今天你送我几个蛋,明天我送你几条鱼,至于瓜桃李枣更是从来不分你家我家的,

    即使不认识的路人口渴了,摘几个吃吃也是无伤大雅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些质朴真挚的感情,让见惯了后世钢筋混凝土丛林里做了十年邻居却还相互不认识的周璋,大感珍贵。

    姐弟两走到了隔壁的屋里,岳大爷家的房子也差不多的结构,此时家里只有岳大娘和最小的儿子岳四郎在家,岳大爷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另外几个可能到地里干活还没回来。岳四郎比周璋大两岁,平常经常在一起玩耍,关系很是亲密。平时农闲之际,岳大爷喜欢到山上抓一些山鸡野兔等等猎物,周璋他们家也没少吃这些野味。岳大爷叫岳大山,性格豪爽却和性格温和的周父成了莫逆之交,两家走动很多,关系胜过亲兄弟。岳大娘看见姐弟两人和手中的鱼,热情的招呼姐弟,拿出了中午做的面饼给了他们一人一块,对他们说,“饿了吧,先吃点”。这时岳四郎看见周璋进来,非常高兴拉着他,到院子里一起去玩他们的泥巴去了。

    天渐渐的快要黑了,外边响起了母亲喊周璋吃饭的声音,看着盆里盛着的红烧鱼,发出诱人的香味,周璋垂涎欲滴食欲大开。就着落日的余晖的赶紧吃完饭,不然天黑要点油灯,农家的生活能节约就节约点吧。晚春的季节外边不是很冷,今天父亲在家,边上几家的邻居都喜欢过来听父亲讲前唐后汉的故事,看着这些面带质朴幸福笑容的人们,周璋在原先世界里卷得疲惫的灵魂此时得到了极大的抚慰,也彻底忘了原先的自己,完全融入了这个世界和这个家。

    鱼跃此时海,花开彼岸天。

    旧时淮水月,夜深何处圆。

    日暮关山远,路晚起云烟。

    四海有家人,心安即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