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月照燕云 » 三十三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三)

三十三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三)

    一路上风餐露宿,早行暮宿。本来从泗洲到东京汴梁是一路坐船可以直达的,但周璋秉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的精神选择了从陆路向京城赶去。路上也没少折腾这些年轻人,为了坚强体魄,周璋也参与到其中训练,第一辆四轮马车也随他们行动,但是没有马,这么多年轻人要马干嘛。好在都是行礼和些许吃物,倒也不重。

    此时大宋已经从鼎盛时期向下衰落,但这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上,民间也还算富足,也许是中原地区吧,一路行来只见人烟稠密,村落客栈连绵不断,酒铺饭店沿路时常出现。初冬的黄淮海平原上,基本已无绿色,一望千里,苍茫辽阔,让人深感自然之伟大,自我之渺小。

    众人一路行来倒也不急,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一路逍遥自在。基本上以负重拉练的状态,在向前方行进。此时民间不禁轻武器,刀枪弓箭都可以拥有,三十多人的武装卫队,确实有些气势,等闲人等也不敢靠近。每天路走的并不多,却很累,因为教头和队长从来就没让他们好好的走路,慢慢悠悠的一路走了一个多月,这才到了东京汴梁。

    站在城下看着高高巍峨的城门楼,周璋高呼一声,伟大的东京汴梁,伟大的包龙图青天大人,忠烈千秋的杨家将,盛世繁华的清明上河图,我来看了。后世见惯了繁华,见惯了灯火辉煌城市的周璋,还是被汴梁的繁华和恢弘的气势小小的震撼了一下。至于边上的那些没出过远门的小伙子们,嘴巴张的快合不拢了。

    此时的开封城,是地球上最大的城市,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大宋都城,是此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京汴梁城周长六十余里,此时的人口有一百五十多万,远超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是当时人类文明的巅峰。然而,只有六十一年了,此时谁能想到如此繁花似锦的城市,如仙境般殿台楼阁,舞榭歌台都变成了残垣断壁,井台边无主的桃花在春风中,轻轻的诉说着过往的繁华和苍凉。

    也许这段中华历史上悲惨的片段,撼动了造物主的悲悯之心,所以我来了。我以我血荐轩辕,好吧,我会好好努力的,尽管个人的力量在历史的车轮下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不过你起码得让我考中进士吧,我的力量大了才能多做点事啊,周璋心里和不知名的造物主讨价还价着。看来时空隧道没有虫洞也没有,造物主没有收到周璋的要求。结果是没有任何的信息,比如考试题目之类的、出现在周璋的脑海中。

    既然造物主没有理会周璋,周璋只好自己去努力了。凭着省考的资格证书,一行人通过了东京汴梁的东城门新曹门进了东京汴梁城,前边早已安排人提前两三天赶到城里,安排客栈等等这些不在话下,旅途劳累,众人也无心出去领略东京开封府的繁华,各自回到吃饱回房睡觉。一夜无梦,连身都没翻的周璋美美的睡了一觉,一觉醒来不觉外面已经日上三竿,太阳斜斜的照在拱起的被子上。赶紧起来,洗脸吃饭,吩咐教头管好一干热血青年,少说话,别闹事。然后和周青一道出门去找已经先到东京汴梁的泗洲府学的同窗们。

    打听了一下泗洲会馆的路怎么走。开封府的路就是好找啊。那真是横平竖直,路的方向都是标准的南北东西。很快找到了泗洲会馆,地方有点偏僻,远离主街道,一个不小的院落,几幢楼房掩映在大树之间,倒是颇为安静,在寸土寸金的开封府能有这样的院落确实很不错了。不管是租赁还是买下,花费都不会少。这也体现了泗洲商界对解士们的厚爱,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果然不错。

    一帮泗洲的解士见到周璋自然是非常的开心,他乡遇故知,是同学不是讨债人,当然都很开心。欧阳文清,这次解士的第二名,又一次输给了周璋,本来还心有不甘,就去问了泗洲学政他的叔叔。学政告诉他,这次在江宁的解试共有五个州府一起考试。因为只是按州府录取的就没有总排名。其实,主考大人为了考察各州的水平,把各州的前十名放在一起做了个没有对外公布的排名,结果周璋还是名列第一,也就是五州府联考的第一名,而他,欧阳文清,名列第三十三名。这也很符合泗洲在五州府中的位置,除了一枝独秀的周璋。

    现在的欧阳文清对周璋已经是佩服无比,甘拜下风了。此时见到周璋也就特别的亲热,积极的邀请周璋赶快搬过来,又说最好的一间房间一直留着,就等周璋来入住,周璋觉得住客栈对温习功课肯定有不好的影响,本来就是看看这里的条件如何的,现在已经很满意了,又见欧阳如此热情,自然立马应允下来。当下,又回客栈,收拾行礼书籍。有安排其他人等在教头的带领下去城外租个农家院落住下,有事会安排人叫他们,又叮嘱平时不要忘了训练和习武。诸事安排妥当,这才和方明带着周青住进了泗洲会馆。

    至此,周璋又进入备考模式,省考是和全国各地的精英同台竞技,难度自非解试可比,好在,师父周敦颐先生精心教他如何应对考试,范师叔也是此中高手,也经常耳提面命的教他。两位师长还给他好多的优秀成文墨宝,供他潜心学习。

    冬天就在这紧张的学习中度过。春节的热闹也没有引起周璋的太多兴趣,如果不是为了安抚一起来的那帮护卫们。过年都不会出城和他们一起吃年夜饭,当然还要给他们薪水和红包,这是最主要的安抚。在一片新年祝福声中,周璋第一次远离家人,在异乡过了一个年。过完年马上又投入了学习之中。

    方明看着窗外的柳树,刚有些嫩芽的柳枝在风中摇曳,一如此时的心情,以最后一名考中解士的他,现在和一帮学霸在一起全封闭学习,感觉压力山大了,真想放弃啊,反正又考不上,放弃的感觉应该是很爽的吧,方明有气无力的想着。

    “伤什么春呢,想家啦,不会吧、你会多愁善感,哈哈哈哈”外边响起了周璋毫无诚意的安慰声音。小胖子转头看见满脸轻笑的周璋,无奈的摇摇头,真想扁他一顿,不过真动手,估计自己是挨扁的人。唉,小胖子叹口气道“我觉着怎么都考不上,所以有点不想考了,再说我真的不想当官,万一真考上就麻烦”。周璋开始认真严肃额听着,正要组织词语安慰鼓励他,听到后半句差一点没笑喷了。方明估计认识到这话有多么不靠谱,跟着也笑了起来。

    笑了一会儿,周璋这才认真的问道“那你喜欢做什么呢?”方明不假思索的说道“先生,我想做教书育人的先生,这些年跟着你和其他先生学了很多知识,我想继续学下去,又不能一直做学生,那就只能边教边学了”。周璋闻言,思索了片刻说的“考完试,我们再仔细规划一下,我有些想法和你一起商量”。方明点头应允,二人不再说此话题,又开始复习功课。

    大宋治平四年春,二月,经过三年来层层选拔的全国新解士齐聚京城,准备参加三年一度的礼部省试,向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道关卡发起冲击,一旦成功就能过上锦衣玉食,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垂手可得的顶级生活。

    今年对大宋来说是个多事的一年,经过十八个月的争吵,造成朝堂大分裂的濮议之争刚刚结束,平静下来的朝堂正准备平复各种矛盾。可是上天没有给这个帝国留下弥合矛盾的机会,正月初八三十六岁的宋英宗驾崩。二十岁的神宗继位,这个年轻的皇帝将把这艘大船开向何方?外表华丽,里面已经腐败不堪的大船,还能能经受几次的风浪。王安石,这个后世充满争议现在名满天下的人物回到了中枢,狂风骤雨般的熙宁变法就要拉开帷幕。这些离周璋都很遥远,现在他只想取得进士功名,有资格参与到这个大变革中。

    治平四年的礼部省试在三月初八日,拉开了帷幕。周璋等参考解士,就早早的站在了京城贡院的广场上,天还没有亮,黑压压的一片人,气氛显得很紧张。省试也是考三天三场,一切都在贡院里进行,吃喝拉撒。和解试没有太多的区别,只是人数更多,制度执行的更严格。此时考生按照州府集结,等着点名入场。

    卯时一到,贡院的大门打开,各地的考生按照次序陆续进入,不知按照什么规矩定的次序,等到周璋他们进入时,天已经近午了。这时走出一个身穿官服的相貌堂堂青年男子,对着众人大声说道:“诸位考生,本官姓曾,是本次省试的龙门官。诸位都是久经考场的人,自然知道此处除了验明正身防止冒名顶替外,还有一个职责搜查有无夹带,虽然有辱斯文,但为了大家的公平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本官也经历过此事,很有点深恶痛绝,但总有心怀侥幸只人,把把不该出现的东西带进来了”。自然他说得经历过的事情是指搜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