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月照燕云 » 三十七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七)

三十七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七)

    知贡举司马光告诉宣布,‘殿试结束,三天后所有贡生,参加传胪大典,任何人不得缺席’。众考生鱼贯从集英殿出去,在礼部向导官的带领下,神情严肃的恭敬的走出了皇宫。

    摸准了神宗皇帝脉搏的周璋写得文章自然大合皇帝陛下的胃口,曾公亮,韩琦两位宰相早已知道皇帝的想法,而且韩琦作为庆历新政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对新皇帝的革新还是从心里支持的,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知贡举司马光久处州县地方,深知民间疾苦也希望去除更新,又看到周璋的文章中提出了很多良好的建议,很多话简直可称为济世良药,所以三人非常一致的把周璋的卷子列为第一名推荐给皇帝,此时皇帝看完诗和赋,青春的荷尔蒙急剧上升,怎一个爽字可了得。

    再看到‘论祖宗之法’,更让神宗皇帝龙颜大开,因时而异,因时而宜,变化发展的继承就是最好的继承,是圣明伟大的祖先给我们指引了方向,但是路上有山有水有人家,我们后人就要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一成不变的走下去,要不撞山要不掉到河里,这种继承是对祖宗智慧的侮辱,圣明如斯的祖宗怎么能不懂其中变化,而让后人墨守成规呢?很好,呵呵,简直是修改祖宗成法的无上利器。其中严密的逻辑虽起苏秦张仪于地下也不能反驳也。

    皇帝龙颜大悦,对三位大臣说:“此子的文章情理通顺,虽因年轻见识有些不够长远,意见也显得稚嫩,但其中观点却有不少真知灼见,给朕和爱卿应该会带来很多的启发,当得起少年英杰见识不凡,假以时日必成国之栋梁之材。可点为本科状元,三位爱卿意下如何”。

    年轻的皇帝给了年轻的周璋极高的评价。曾公亮,韩琦两位宰相,知贡举司马光三人把此卷荐上来便有此意,现在见皇帝也有此意,当然一拍即合点头无不应允。至此,大宋治平四年,丁未科状元新鲜出炉。拆开糊名一看,泗洲周璋,皇帝和三位大人一看,熟人了,省元啊。

    司马光又对皇帝说道:“官家,此子中状元倒成就了一番佳话”。皇帝本来已经很欣赏周璋了,闻言更加来兴趣了,年轻的皇帝好奇心还是很旺盛的,忙说道:“司马卿家,快快说来”。司马光缓缓说道:“陛下,周璋是泗洲解试的解元,而且是江宁府解试的五州府中的所有考生里,被各位考官私下排名第一,臣有一好友是考官之一,所以知道这个逸闻,还考证是泗洲科举以来最年轻的解元。

    解元,省元,状元,已经是连中三元的大三元了。”幸好司马光不是拍马能手,否则此处当有洋洋洒洒的五千字的华丽骈文的祥瑞表。皇帝闻言更是高兴,对周璋的赏识又上了一个层次,幸运也是一个人的实力,好运会正向传播的,个人的好运也会国家和皇帝带来好运,皇帝这样想着。又和三位大臣把后面榜眼,探花,传胪等等众考生一一定下名次,只待明日皇宫大成殿传胪大典,唱名面圣,东华门外披红挂彩,跨马游街,一举名动天下。

    新鲜出炉的状元周璋同学,此时还不知道金闪闪的状元桂冠即将戴在他不大但很智慧的脑袋上。那天吃了一顿御赐的午饭,结束了挑战小于参与的殿试,和大家一起会到了会所,据说榜下抢亲的好事,他也没有碰到,心里有点小小的遗憾了。

    会所经过几天的热闹,庆祝的酒宴已经结束。没有考中的解士们,已经陆续离开了会所,有的返乡,有的去游学。只剩下考中的周璋,欧阳文清,还有不离不弃的方明。方明要等周璋一切安定好以后,安排好后续的很多事情才能离开东京汴梁返乡,走自己的路,去实现人生的梦想——做一个光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

    东方欲晓,清凉的春风吹醒了沉睡的东京汴梁。吹醒了大街小巷满眼灰蒙蒙的建筑。春风拂过睡眼惺忪的芸芸众生,来到了一片绵延的金色和红色,这片与众不同的色彩,显得那么的独特,那么的高傲与孤独。停下脚步的春风仔细看过,红色的是绵延的宫墙,宫墙外一排垂柳在满城的春色中随风摇曳。金色是建筑顶上的琉璃瓦,在晨曦中散发出淡淡圣洁的光辉。春风吹过这个庞大整齐,富丽堂皇的建筑群,知道了他的名字大宋皇城。

    伴着庄严悠远的景阳钟声,皇宫的正门午门的正门,掖门同时缓缓的开启,两队盔明甲亮,气宇轩昂的大汉将军,迈着整齐的步伐从里面走出,精神抖擞分列两边,在朝阳中煞是威武。

    此时的宫门外,早已站满了身穿朝服的皇室公卿,文武百官。还有身穿蓝袍的三百九十位新科进士。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都有些激动,新皇继位,第一次开科,新的气象要开始了吗?在新老交替的升降中,我会是那个幸运儿吗?

    而新科进士们,正沉浸在终于走完了当年龌龊不足夸的漫长的科考的路程,站在皇城根下沐浴着醉人的春风,时不时飘过的一阵阵无名的花香,实在令人无比陶醉。十年寒窗苦,一举闻名天下知,说的就是今天了。如此美景如此好事,怎不让年轻的新科进士飘飘欲仙呢。

    周璋心情平静的站在人群中,没有太多的情绪,能走到这一步已经满足,别无他求了。朝阳已经从东方升起,散出万道霞光,这时从城门楼上传来一声公鸭般的叫声;‘吉时到,百官率贡生觐见’。

    广场上顿时间安静下来,众人向皇宫里走进。自有礼部官员引导一帮菜鸟贡士向里走去。穿过幽深的门洞,又穿过一道宫门,便看到了一个白玉围栏,雕龙望柱,足以容纳万余人的广场,广场的一端正中间一座坐落在三层汉白玉高台上的金碧辉煌,高大雄伟的宫殿。这就是皇宫里最宏伟的建筑,大庆殿。

    它是皇宫里最高大的建筑,它的长宽比例刚好是九比五,代表着九五之尊,把皇权的至高无上烘托到极致。后世去过故宫紫禁城的周璋,到也不觉稀奇,花了二十元钱在龙椅上过了一次瘾,当然在横店坐的。

    在北京故宫只是吃了一碗很贵又不好吃的面。所以,现在在比故宫小很多的宋皇宫里很难形成对皇权的敬畏。

    但一切都在时空的另一边,现在也只能随遇而安了,老老实实的听着鸿胪寺的官员指挥调度,与一帮新科贡士一道跪在大殿外的御道两边。而官员大臣门则鱼贯进殿,文左武右给皇帝站班。

    殿里面的宏大叙事外面的人是看不见的,直到乐声响起,大宋宰相司空韩琦迈着矫健的步伐从殿中走出,立在众人面前,展开一个装潢精美的丝绸黄册,清清嗓子用洪亮的声音念道:“诸位贡生听宣”各位贡生闻言精神一振,竖耳恭听。便见司空韩琦高声接着念道:“皇恩浩荡,开科取士,为国抡才,出身莫问。今治平四年丁未科殿试结束,由陛下钦试天下贡士,钦赐一甲进士及第三名,二甲进士出身一百六十名,三甲同进士二百二十七名。

    司空韩琦大人有意的停顿了一下,欣赏了下面众人紧张渴望的神情,四周安静的针落可闻,韩琦大人才又缓缓道“殿试一甲第一名————泗洲周璋!”两边的大汉将军边接力喊道“一甲第一名,贡生周璋觐见------”一时间整个大庆殿都回荡着这句话。

    周璋正有点老神在在的开着小差,忽然听得这一嗓子受了一惊。脑中也变得空白一片,就傻傻的愣住当场。好在负责引导的官员见惯了被幸福砸晕脑袋的贡士,倒也不以为奇,轻轻的走过来小声道:“状元郎,请跟我进点面圣谢恩吧。”

    周璋空白的脑袋里继续空白着,毫无感觉的跟着那官员走进殿里,在音乐声中,如木偶一样随着司礼官员的抑扬顿挫的唱礼,三叩九拜,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礼毕,被引导到六品文官的左班队伍里站定。外面又接着唱到一甲第二名,许世安,周璋此时脑中才回过神来,不禁轻轻念到,竟然是状元了。定定神,这才小心谨慎的悄悄的打量着这天下最大的宫殿,有金銮殿之称的大庆殿,想不到里面很是简洁,七十二根红色立柱,围绕着皇帝龙椅的六根被贴上黄金,每个柱子上都雕着一条盘龙,拱卫着皇帝的宝座。让高高在上的皇帝的威严,能笼罩到大殿的每一个角落。偷偷的向龙椅上看了一眼,发现皇帝面带笑意正看向他这里,不知是真的在看他,还是一种视觉误差,让每个下面的人都会这样认为。

    外面又响起了一甲第三名,黄庭坚。周璋听到了倍感亲切的名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要不要合适的时候写给黄庭坚欣赏欣赏,想了想觉着做人不能如此无底限,还是留给黄庭坚同学吧.这一生他过得够辛酸了,就不要雪上加霜了,倒是有机会帮帮他倒也无妨,苏门四学士之首还是值得花点心思的

    ‘二甲第二十五名临川王雱’韩琦大人继续念着。

    在周璋的如意算盘中,司空韩琦大人念完了全部三百九十名进士的名单,让老大人累的够呛,幸好当年在军队里呆过,老底子还很好,这才坚持到底取得胜利

    众进士又山呼万岁,谢主隆恩,传胪大典第一阶段结束

    待唱名结束,乐声再起,百官及新科进士再行三叩九拜的大礼,皇帝自然龙颜大悦赐下‘大金榜’,交于礼部悬挂于午门外三日,这就是传说中的金榜题名了.到此,皇帝的戏份也就结束了,在音乐声中退场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