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月照燕云 » 三十六 梅花香自苦寒来 (六)

三十六 梅花香自苦寒来 (六)

    司马光拿着钦定的名次,赶紧和礼部张榜公示名单,同时派出很多很多的报喜小组,向在东京汴梁的各个角落里新科贵人报喜------向焦急等待的人海里,投入一颗颗巨石,掀起狂欢的浪潮。

    时间慢慢的过着,气氛凝重的讨论前天的足球比赛的兴趣的没有了,足球终究是爱好啊,考试才是人生啊。终于,外面的大街上响起了锣鼓喧天的欢呼声,好多人叫道,‘来了,来了,报喜的来了’周璋和方明起身向外走去,院子里已经人山人海。只见一个解士被同窗披上大红花,扶上同样披红挂彩的高头大马上,等会准备跨马游街庆祝一番。过了不大一会有陆续有几对报子来报,终于在一片鸣锣打鼓声中,有报子高声大喊‘捷报泗洲泗县老爷欧阳讳文清高中省试第二百八十名贡士,金銮殿上面圣’泗洲有人考中了。周璋等泗洲学子为激动的欧阳文清带上大红花,扶上高头大马。外面的报喜又来了,接二连三的来,把人们的情绪点燃了。

    时间过午,报到了三十九名一位江宁解士后,已经过了半个时辰没有报子过来,方明和周璋心里有点抓狂了,一众泗洲学子看着周璋的眼神也有点不太平静了。

    终于,一个令在场的解士终生难忘的场景出现了,八对报子一起过来,七对簇拥着走在前面的一对,前面的报子高声大喊“捷报,泗洲都梁县老爷周讳璋,高中省试第一名省元,金銮殿上领班面圣”后面七对报子又齐声高喊一遍“捷报,泗洲都梁县老爷周讳璋,高中省试第一名省元,金銮殿上领班面圣”。周璋轻轻的抱抱了方明,被众人簇拥到前面,气氛达到了最高潮,方明大声的欢呼着,和其他同窗一起给周璋带上大红花,扶上了披红挂彩的高头大马。

    治平四年四月初一,晴空万里,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河边的如烟柳丝,天空中燕子自由的飞翔,大宋神宗皇帝继位以来的第一次殿试今天在宫城里的集英殿举行。

    殿试之前一天,鸿胪寺的官员便开始设置皇帝的御座,光禄寺的官员安放考试的桌椅,排定考生的位置,至于其他的考卷,答题纸,一应细节自有官员准备,科举最高等级的考试,又是在皇帝鼻子底下进行,出了任何细小的问题,都可能是对君王不尊啊,所以当事官员小心翼翼的仔仔细细的亲力亲为的做好每一件事情,都不敢假他人之手完成,压力就是动力,今人诚不欺我也。

    是日,天还没亮,东方刚刚由一抹微白,应试的贡士便在宫门外等候,一个个神采飞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读书考试为什么?十年寒窗苦为什么?头悬梁锥刺股为什么!?不就是为了今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吗?经过一次次一层层千军万马独木桥的残酷淘汰,大宋三百八十名的精英终于站到了皇城根下,准备最后一跳飞跃黄河,飞到皇帝面前,完成华丽的转身,成为有资格贪污受贿的候选人----哦,不,成为国家之栋梁,人民之公仆-----。

    而且有别于以前考试大多数被淘汰,殿试只排名次,只要不犯浑,都会留在官僚体系里,成为光荣的天子门生,进士。只是将省试的名单重新排序,是个在学霸中挑选大神的过程,对这一点考生们无不感激仁爱慈厚的仁宗皇帝。没有如山的淘汰压力,所有殿试的动力也就小了很多,更多的是重要的在参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状元,榜眼,探花就那么三个人,所以对于五十名以后的考生基本上可以躺平了,咸鱼翻身的故事想一想就可以了,有理想的咸鱼还是咸鱼啊。

    皇城根下的威严,还是有很多的。众人静穆敬慕的望着皇帝住着的地方,想着如山的大葱和煎饼,静等宫门打开。卯时已到,钟声响起,沉重的宫门缓缓的打开,春风从皇宫里吹过来,仿佛含着无上的皇权气息,令等候的众贡士无言矗立在风中。紧张的气氛油然而生,虽说不报太大希望,可事到临头谁不想在皇帝面前脱颖而出呢,这可是大好的平步青云的机会啊!万一就砸到我头上呢?众人默默的为自己打气,想要做最好最后的冲刺------!

    天已经亮了,旭日从东方升起。万道霞光照着皇宫的宫殿楼阁,反射出一片片金色的光芒,给皇宫笼罩一层神圣的色彩。官员们开始入宫,考生们站在一边,用崇敬的眼光看着蟒袍玉带的东西二府的宰相,两制。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大红官袍金银腰带的尚书侍郎;用平静的眼光望着青袍的主事,员外郎,心说明天我也有了。

    一会儿官员都走了进去,众考生的意淫和心理建设也告一段落。礼部的官员早已等候多时,精心挑选的发音高远洪亮的礼赞官高声大喊道“宣新科贡生进殿”!

    众考生赶紧到宫门前排队,在引导官的带领下,整齐的向集英殿走去。进门后,每人还发了一包御膳房做的点心和蜜水一壶,-------不仅让人感叹,公家的待遇就是好啊,这还没考进只是预备公务员呢,就开始三公消费了,吃皇粮的爽,果然不折不扣的如真金白银的真啊。

    心里怀着美好的向往,跟着礼部的官员穿过长长的门洞,鳞次节比的房屋宫殿使得到集英殿的路特别的漫长,不知又穿过了几道门来到了一片宽阔的平台,汉白玉围栏,雕龙望柱,还有一排排整齐的桌椅,平台尽头矗立的集英殿高大雄伟,尽显皇宫的威严肃穆。众人心里皆升起由衷的敬畏,受命于天的皇帝就在这里-------。

    大宋新晋皇帝二十岁的赵顼,看着下面莘莘学子,大有天下英雄人物尽在我手的俯览八荒六合的感觉,开始了无比兴奋的讲话,一干候补官员们,能聆听到自己最大的大老板的讲话,能亲自看到大老板的龙颜,有很多人激动的流下了幸福的眼泪。至于那些冗长没有营养的套话,倒也没必要当真,认真你就输了。年轻的神宗皇帝看见年轻的学子们激动的神情,心里的兴奋指数又涨了一级,讲的更激动了。

    周璋倒也没有太多的感觉,一个是经过新时代的红旗少年,对皇权也不是太感冒,天生缺少足够的敬畏。第二,一路考来虽然不易,但总有名师教导,并没有那种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看到雷音寺的喜悦。

    路再长总有走完的时候,神宗皇帝虽然意犹未尽还想再讲下去,无奈学子还要考试,只好止住了宣讲。亲自拆开了黄案上的试题,授予了身边的侍中,司空,尚书右补射韩琦。年已六旬的一代名相韩琦手持试题,高声道:“治平四年,丁未科殿试,开始”。

    周璋打开试卷一看,赋,诗,论,各一道。知道历史大方向的好处此时得到了最大的回报,年轻的宋神宗正雄心勃勃的准备改变大宋三冗两积的现状,变法大家王安石养望已久,厚积薄发。已经做好变法的准备,挽狂澜于既倒。招王安石回朝的使者一波一波的在向江宁赶去。德高望重的欧阳修参知政事已经到地方上去了,为王安石空出了位置。年迈的左右二相韩琦,曾公亮都已经归隐在即。变法路上可能的阻碍都不知不觉中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消失了,实在是天赐变法的良机,天予弗取,必受其咎啊。

    在此政治大背景下,又经历过后世改革开放的周璋,写起来自然有理有据,理直气壮。以变法为中心,强调在发展中继承祖宗之法,就是对祖宗的最大尊重,先人刻舟求剑的故事已经告诉我们,变化是常态,实事求是的根据当前的现状,制定合适制度和法规,在君王英明的领导下,在肱股贤臣的辅佐下,上下齐心的努力下。一定中兴大宋,一定会成为千古圣君。

    周璋想到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取得足够多的共识,虽说每一次的变革,都一定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但这个一部分越少,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急于求成的变法,使得很多的投机分子加入其中,为了支持而支持,把是否支持变法作为唯一好坏标准,终于和精英人才严重的割裂开。

    有自己思想的有节操的仁人志士都赶向了对立面,长长的元佑党人,司马光,苏轼,苏澈,黄庭坚---------一串串伟大光辉的历史人物,内耗在新旧党的交替游戏中。所以,周璋在文章中大吹法螺的同时,又重点到的提出上下同心,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重中之中又提到了,在革新过程中,人的重要性。一定要选志虑忠纯的人担当革新的任务,尽管可能这些人会提出很多尖锐批评的刺耳的声音,但上位者必须有听刺耳声音的准备,而且一定要有刺耳的声音存在。当尖锐的批评被消灭后,温和的批评也会变得刺耳;温和的批评被消灭后,沉默也变得刺耳。当沉默被消灭后,不够大声的夸奖也变得刺耳;当四周都是大声的夸奖时,已经站在深渊的最低处了。

    纲举目张,赋,诗,论,写起来自然一气呵成,文不加点。写完后检查无误后,再用工整的工整的柳体抄录到答题纸上,殿试结束。历时十三年的学生生涯也到此结束,当歌以咏志,周璋有点感慨的想着,殿试是不能早交卷的,做完的考生默默的等着交卷时间的到来,天光渐暗,珰的一声响起,礼部官员大声宣布殿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