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争锋半导体 » 第六十九章 教育

第六十九章 教育

    在县政府的会议室里,被邀请来商谈的余知远听完饶林说的那些数据,感觉挺有点出乎自己预计。

    他原以为1亿左右就能把发电站建好呢,想不到建造个20万千瓦,这么小装机容量的发电站就要2.6亿多元人民币的资金。

    还好那天没有自以为是的说一亿多就可以建设好,这种既不专业又想当然的话。

    考虑了一下,他还是决定投资金建造,毕竟未来20多年都是电力紧缺期。

    家乡这边未来的产业发展和稳定生产方面,还真必须得有一个自己的电厂来稳定供应电能。

    不过发电厂的投资方式他稍做了修改。

    余知远向与会各人表示还是会建造这个发电厂,但项目不是由环球公司全额出资,然后马上开工建设的方式。

    而是以先锋厂投产生产后,其出口贸易结余利润,再加环球投资一部分现金进行建造。

    只要审批通过,他便会让环球公司拨一笔资金过来,以做先期的勘测规划,厂房设计、设备考察等先期工作。

    余知远表示自己计划用三四年时间将这座2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厂建成,以后资金充足的话会进行2期3期的扩建。

    这么大的投资有了余知远明确的答复,会议室众人对余知远的财富规模,或者说是在美国公司那边的决策权之高深感震惊。

    饶林和陈建军他们紧接着表示审批和报告的事由地区解决,通过了便会第一时间通知他。

    会后在送余知远离开的行政大楼门前,面对这个给本地不停带来投资项目,大量就业机会。

    也给他们带来大量政绩的本县青年,饶林对余知远问道“你过完元宵就出发吗?不在老家多待段时间啊!”

    余知远回到“没什么事就按行程安排出发了,等厂房建好了大概会回来。”

    “那祝小余你出发旅途一路顺风”饶林说。

    旁边的陈建军则说“小余你放心,建设方面我会一直持续关注,协调各部门加快进度的。”

    “谢谢,感谢饶书记、陈县长你们各位领导对我投资项目的支持和帮助”

    “饶书记、陈县长,再见”余知远说完后和两人握手道别。

    从办公大楼出来的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驾车向曾经就读过的高中校园开去。

    重生也来,他一直打算到高中校园看看自己曾经学习的地方,顺便看看张老师他们在不在。

    在学校门口的安保室,记忆中原来看守校门的钟师傅已经换成了一个20多岁的年轻小伙。

    向其说明来意后,负责看守校门的小伙看了下余知远,又满是惊奇的打量了番停在自己值班室旁的崭新汽车,随后打开小门让他走进校园。

    因为还是放寒假时间,还没有开学的学校此时很是寂静。

    种满校园的梧桐树上树叶几乎已经落光,仅余几片枯叶倔强的挂在树枝。

    整体上光秃秃的树杈向天指着,等待着春天后发芽长叶,回复青绿。

    偶尔吹过的寒风将树上仅剩的几片枯黄树叶吹的沙沙作响,落在地上的枯叶则在寒风中随风翻滚、飞舞起来。

    漫步在学校的余知远心绪非常复杂,有伤感、有感怀、还有一幕幕往事回忆的沧桑感,各种心情一起涌上心头。

    他顺着台阶走上学校最高点的大高台,站立在平台中央四处观望着这座自己曾经学习生活过的高中校园。

    不远处那一栋栋砖瓦平房的教室,办公室和老师宿舍还是和记忆里一样老旧,充满年代感。

    走下平台沿着鹅卵石小径走着,到了曾经学习的教室余知远向内张望,里面的陈设还是三年一样。

    又到曾经住过的宿舍看过后余知远转道向教师宿舍方向走去,准备看望在读书时对自己多有帮助的王老师、张老师两人。

    找到两位老师所住的那排平房宿舍,发现他俩人的房间门上都挂了把锁,人不在家。

    怕自己记错了。余知远寻着声音敲开一个老师宿舍的房门。

    门打开,一个年轻教师模样的小伙问余知远“请问你找谁?”

    余知远看了一眼他身后房间内三个坐在桌边拿着扑克牌的小伙,对门口的青年打听到“请问王志老师和张启文老师你们知道吗?他现在在学校吗?”

    “一个教数学,一个教语文的是吧?”

    “对对,是的”余知远回答。

    对方告诉他两个老师过年前回老家了,还没来。

    余知远也猜是这样情况,决定下回再来看望他们。

    向对方道谢后,他在校园里又到处游览了一番后离开学校开车回家。

    路上想着自己读书时夏天闷热又蚊子超多,冬天则昏暗又阴冷的宿舍。

    以及空间狭小,人一多就要排到房屋外,下雨下雪天还要淋着雨雪排队打饭的食堂。

    对学校这两处硬件设施充满怨念的余知远决定,下次来看老师的时候顺便给学校捐些钱,把这两处建筑给拆了重盖,让后面的学子们更舒适方便些。

    不仅是高中,还有初中和自己读的村小,他都决定出些钱把学校硬件改善,不要再和原来的自己那样在四处漏风,冬天被冷的想哭,又破旧如危房的教室里上课。

    他深知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和未来的根本,好的教育设施和好的师资力量才能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师资力量他帮不上忙,硬件设施他倒是能出份力的,这事他决定花些心事把事情做好。

    到家后将车交给堂兄、表弟他们练车,余知远钻进自己的房间摊开绘图纸。

    开始绘制小学的建筑布局和教学楼、老师办公室、体育场地等方面的设计图和效果图。

    他准备到时这些图纸交给余永发和杨光明两人,再交一笔钱给他俩,由村里负责按照给的这些图纸建个新小学。

    在自己房间仔细的绘制了两天,将教学楼建筑方案绘制好时二哥叫他去村部接电话,说有个首都那边打来的电话找他。

    在村部和人聊了一会儿天,电话铃声响起,接电话的余知远听出来是学部委员李老的声音。

    李老告诉余知远,按他资料制造的新型单晶炉已经做出来两部验证样品,过十天左右就可以组装好进行生产,邀请他一起来参观试生产。

    “这么快就做出来了啊,我本来估计要用挺长一段时间呢”余知远惊喜的说。

    电话那头的李老快乐的笑道“这么先进的新型技术别说我了,好几个相关方面的专家、单位都想尽快进行验证呢,这还是过年耽误了几天,不然会更快。”

    余知远表示他要和大家一起在现场看生产情况,询问到“生产工厂是在首都吗,还是说我要到哪个地方去跟大家汇合?”

    李老说工厂就在首都,交代他先去中科院,大家汇合了再一起去工厂。

    “明白,我过五六天就出发”

    又与李老讨论完几个技术问题双方才挂了电话,余知远又拿起电话让逐步转接到王科长那里,让马勇六天后一起在车站汇合。

    接打完电话刚回家没多久,本家兄弟余华春找来,说他明天办结婚酒席,想商量借部小汽车后天接亲,不知道余志远同不同意。

    “可以啊,有什么不同意的,结婚就要热闹些,后天两部小汽车,两部拖拉机都一起开去好了,你回去把接亲的人安排好”余知远说。

    听到会四车出动让他风光的接亲,余华春高兴得嘴都裂到耳根,连连道谢后回家和其父母商量接亲安排。

    次日婚庆开始,一大堆本家人都被安排了做帮厨,把酒席办得非常丰盛。

    酒席不但菜品多、份量充足,甚至烟酒都是沪市买回来的好烟好酒。

    吃席的人大饱口福之外,好多人纷纷评价说方圆几里村镇,20多年来都没有哪家办过的酒席有他这样的丰盛排面。

    酒席办的这么丰盛余知远猜余华春父母永成叔、桂兰婶他俩除了担心不丰盛会被亲戚们评价赚到钱还抠门外,也有炫耀的心态。

    这次他家种的大棚蔬菜卖了2万多,成了名副其实的双万元户。

    普通人一朝窄富想显摆一下乃人之常情,哪怕余知远自己都有时不能免俗,对永成叔做法他也完全能理解。

    等到新郎余华春做好准备,接亲的两部越野车和两辆拖拉机开动起,浩浩荡荡的向女方家出发。

    面对这支接亲队伍,来参加婚宴的男方亲戚,沿路村子的乡亲,以及女方一家和其亲戚等都满是关注和羡慕。

    余华春的酒席刚办完,本家另一兄弟又如此操作的接着办了场结婚酒宴。

    不过在办酒宴的同时,大家也在开始忙碌继续采摘大棚里的蔬菜,集中装筐发到沪市去销售。

    在家的余知远在参加酒宴、绘制图纸外,同时帮家里和爷爷他们干蔬菜采收的活。

    四五天时间在这种忙碌中转瞬即逝,过完元宵节这天,余知远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出发去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