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顺阳川 » 第三十二章 冠盖满邺城

第三十二章 冠盖满邺城

    十余年前,五部燕贼自并州崛起,攻破京师,逼得衣冠南渡,旋即扫荡北方各地,短短数年时间便基本统一北方。

    之后燕贼正式称帝,却并没有以京师为都城,而是定都于邺城。

    至于京师,并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甚至帝国历代皇帝的陵寝,也是完好无损的保留着。

    当初燕贼起事之时,打着的是清君侧的名义,说的是只诛奸臣,不反皇帝。

    这个自然没有人相信,后来事情的发展也证明这不过是个借口,不过直到今天,邺城方面对于帝国太祖也保持着表面上的尊重。

    燕贼方面的说法,乃是感念太祖当年恩德。

    甚至当初太祖所赐予之姓氏,燕贼亦是依旧保留。对于帝国太祖的祭祀,邺城方面也从来没有断过。

    这自然只是一种姿态,为的是争取北地民心。

    因为帝国的那位太祖,在百姓们心中的地位实在是太高大了。

    那是一位公认的圣君!

    有着那样的一位开国皇帝,加上帝国后续的皇帝也大都为政宽仁,所以帝国皇室在民间的威望还是极高的。

    燕贼从并州起家,走的是精兵路线,出并州时便约法三章,并州之外不取百姓一丝一毫。这许多年来,燕贼基本上也做到了这一点,至今并未进行土断,也未曾向百姓征收税赋,只是在征服的土地上将云氏商行全面铺开,靠着商行经营收入和并州出产支撑征战。

    然而即便如此,北地大族也并未完全归心,百姓中心念故国者依然很多,各地义军此起彼伏,直到现在也未曾完全剿灭。

    毕竟非我族类,对于帝国的百姓们而言,接受异族的统治很难,更何况太祖的恩德深入人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南渡后的帝国皇室也始终没放弃对于北地民心的争夺,比如始终坚持允许南方粮船北上,承担对于北地遗民的义务。

    邺城燕贼皇室多次征辟,肯入朝为官的士人寥寥无几,至于那些真正古老的世家大族子弟,更是一个也无。

    这一状况,直到大柴湖之战以后,鲁东大儒左公梁带七十二弟子入邺城,接受征辟担任国子监祭酒之后,才略略好了一些。

    然而也不过是略好一些而已,不肯与燕贼合作的世家大族,依旧要占北地世家的一半以上。

    而这一次,随着两淮大战的结束,事情开始出现邺城方面最希望的变化。

    河北卢家在邺城购置田宅了!

    琅琊王家在邺城购置田宅了!

    陈郡苏家在邺城购置田宅了!

    ……

    一个个古老世家,都派出族人去到邺城买田置地。这些世家,有的是全部留在北地的,也有的是部分族人已经南渡,部分族人留在了北地的,却都是最为显赫的大世家。他们的消息最灵通,反应也最快捷。有了这些人带头,不到半月时间内,邺城内外田宅的价格便即翻了一倍不止!

    与此同时,原本因降了燕贼而饱受非议的鲁东大儒左公梁,家里的门槛几乎被人踏平了。

    左公梁向来与林文甫齐名,一南一北并称一代文宗,然林文甫由于一直在军中抵抗燕贼,在民间的评价就比左公梁高一些,而左公梁接受征辟为燕国国子监祭酒之后,两人的声望差距更大。

    左公梁虽是在邺城身居高位,却少有人拜访,门庭极为冷清。

    而现在,北地世家的子弟如过江之鲫鱼贯而来,都想请左公梁评价一下自己的诗词文章,博个好的评语。

    燕国和帝国制度大体相似,也有大中正府,大中正府也有名士坐镇为大中正,然而就士林中的名望而言,自然还是左公梁名望最高。

    求评语其实就是求官,世家弟子来找左公梁,自然是准备接受燕贼征辟,在燕贼朝廷里效力了。

    很明显,在这些世家大族的眼里,他们已经被帝国皇室放弃了。既然如此,他们也没有了道义上的顾忌,邺城便成了唯一的选择。

    至于百姓们,短时间内大概还转不过这个弯来,然而以后北地的粮食依旧会短缺,需要靠邺城方面想办法解决,如果燕国皇室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百姓们或者就能安心接受燕贼的统治。

    既然大家都有了共识,那么就得抢先了,毕竟燕贼那边也就那么多职位。早些得到好的评语,早一些入仕,所谓占据要路津,对于家族自然好处更大。

    与此同时,不少世家大族暗中支持的义军,也解散了一大批。

    既然决定了和燕贼合作,那么就不需要再两边下注,维持义军就没有必要了。一时之间,北地也是平静了许多,义军袭扰的事情少了不少。

    对于帝国军部而言,一边与北方交战一边维持漕运,乃是不可接受的资敌行为,军部大佬们早就想这么干了。

    提供粮食让你们吃饱,然后再来和我们交战,哪有这样的道理?

    这次借着一场血战和东平王登基,也算是做了早就想做的事情。军部就是来打仗的,其他的事情,军部大佬们谁肯在乎。

    ……

    巨大的马车离了八公山,在黑骑的护卫下回到了邺城,与离开时相比,邺城倒是繁华了不少。

    北地世家财力雄厚,有众多世家的入驻,邺城自然变得极为热闹。

    原本少能看到的峨冠博带的士人,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各家的子弟聚集在一起,谈儒论玄,饮茶服散,好不热闹,一时间邺城竟似建康一般。

    巨大的马车走在邺城宽大的街道上,看着街上车盖如云,少女的脸上现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这个景象,她可是期待很久了呢……

    邺城乃是她亲自设计改造,街道本就极为宽大,比寻常驰道宽了好几倍,与驰道几乎同宽的马车走在上面,也不显得拥挤。

    车声辘辘,向着城市中心而去,那里有着一座占地极广的宅邸,乃是她的居所。

    宅邸位于邺城正中心,建筑极为雅致,至于皇宫,则是在邺城偏南的一个角落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