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是蒋干 » 第三卷 第一百五十七章 何去何从(上)

第三卷 第一百五十七章 何去何从(上)

    阴沉的天空下,萧瑟的寒风呼啸而过,卷起枯黄的草叶、尘沙直上半空,远方的群山在阴霾之下,如同青黑色的庞然大物,横亘在浩瀚的原野之上,初春已至,而严冬仍不肯自这里收回它的指爪,枯黄的草地,光秃秃的胡杨林更衬托出天地间的一片萧索肃杀。

    盔甲已布满征尘,跨下白马那如雪的皮毛亦显得有些暗黄,但端然稳坐于上的马超马孟起,却依旧脊背挺得笔直,如同他手中的那杆“龙骑枪”一般,百战不折、锋锐如昔,在他的身后,站立着数万西凉军兵,虽然疲惫清晰显现在他们的脸上,但眼神中却仍满是坚毅之色,这只军队,是马家父子的嫡系,是西凉最为精锐强大的力量,只要站在他们最前方的那个男人没有倒下,这只军队就永远不会消亡。

    马超望向远方的目光依旧冷漠、坚定,然而在这冷漠之下,却间或闪现出一丝令人难以察觉的忧虑。

    先取金城、再得陇右,而后见机收复武威各地,以占西凉故地,此非但乃是马超重振西凉马氏的责任,更是缓解天水粮草、军资不足的必然之举,相比进击曹操,攻打背叛自家的李堪、程银等人,无论从道义上还是实力上皆要容易得多,更何况他们内部亦是彼此纷争,正便于各个击破。况且昔日父亲故交刘玄德恰有使者前来,道欲取汉中,许予重金请他以为襄助,其中诸葛孔明坦言曹操必不会坐视汉中易手,因此定会出兵援救张鲁,而放眼中原,曹操可调兵马唯有撤至散关、长安一带的曹仁军马,是故马超在天水的军队,无疑是最好的牵制力量。

    虽然如今天下仍在抗拒曹操的势力中,只有他马超和刘备、孙权三家,自当彼此协力,且刘备亦许诺在取汉中后,助他平定西凉,收复失地,对曹操以成西、南夹击之势,但他马孟起又怎是如此轻受摆布之人,又怎会轻信刘备、诸葛亮之言?一旦其等得了汉中,便可直逼下辨、武都,兵临天水城下,刘备此人外表仁厚,内心奸诈,其若想得长安,岂能放心的将背后置于他人之下,到时恐怕非但不会助自己取西凉,反而进攻天水也未可知,再者退一万步,就算刘备不来攻伐,可雍州乃东进中原的最佳之地,兵源、粮草、军资相对颇丰,更有坚城长安,倘若被其所得,难道要自己日后从如今人烟稀少、缺兵少粮、鲜卑频繁出没的北地、河西进取中原不成?况且如今天水几经苦战粮草不足,后继无力,实不可再等。

    马超虽不见得有称霸天下之志,但却有为父兄报仇之心,为别人做嫁衣之事绝不会做,刘备、诸葛亮既然要取汉中,曹操势必出兵相抗,如此岂非重夺西凉的大好时机?是故他这才亲帅本部精锐,袭取金城。然而谁又能想到,本以为不堪一击的李堪,竟苦守金城数十日不失,而这座当年霍去病出兵河西抗击匈奴凯旋时,由其麾下大将李息背河而筑的小小城池,这次确不负为它所起之名时的寓意——金城——言城之坚、如金所铸、固若金汤、坚不可摧,除此外,更出乎马超意料的是,分据三处、彼此不和的程银、张横、候选三方竟会如此快的派出援军来救李堪,原本按马超所想,依这几人之间的矛盾,纵然要出兵来救,也绝不会如此迅速,更不会来得如此整齐,兵力如此庞大,而且偏逢李堪眼见不支之际,先是张横的两万步骑,随后是候选的一万军兵,程银的两万人亦是紧随其后,仿佛便如事先约定一般。

    马超虽然自负麾下兵将悍勇精锐,但面对金城数十日不下,士气渐落,又有五万来源之敌的局面,亦知形势不妙,然而即便如此,他却并无丝毫惧意,就算曹操都被他杀得丢盔弃甲,这些当日曾为自家所辖的兵将又怎会被他放在眼中?

    现实确是如此,虽然李堪得张横、候选、程银五万援兵之助,金城转危为安,但一来几人互不买账,二来一直又对马超极为忌惮,在张横唯一一次与马超交手险些命丧其枪下后,任凭马超如何叫骂、奚落,他们纵是兵多粮足,竟再也无人敢出城一战。

    金城虽恐再难攻取,但真正令马超不得不退兵的,却是粮道被袭,那只不知从何处冒出的数千骑兵来去如风、如若鬼魅,在人烟稀少的原野上神出鬼没,专袭他的粮草、辎重,令本就补给紧张的马超再难支撑下去,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自幼身在军中的马孟起,怎不知粮草、后勤之重?军兵连吃的都没有,还打个屁仗!况且不说他手中无有多余兵力,就算有,也显然无法广袤的原野上护得周全。

    粮草不足乃是退兵之因,却非令马超忧虑之故,他所不安的,是夏侯渊帅八万大军再次围困天水的消息,及诸葛亮托人带来的那封书信。

    起初马超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曹操是从哪里变出的八万军马,当日他是得到确报曹军大部赶往汉中后,才率军袭往金城,要知曹操兵马虽多,可寿春防孙权,樊城挡关羽,又与刘备争汉中,怎还会有如此多的军队来攻天水?莫非曹阿瞒会洒豆成兵不成?直到数日前接诸葛亮书信,他才知其中缘由,那封几经辗转交到马超手中,并被他看过十数遍的信中道:“亮初闻将军引兵向北,虽微有所憾,却亦望将军旗开得胜、所向披靡,如西凉重归将军之手,则我家主公与孟起将军、孙将军便成夹击之势,共讨曹操,此乃汉室之福、天下之幸,亦是将军之父寿成公昔日之愿也。然亮观如今之势,深觉不安,曹操虽分调大军自斜谷、子午往汉中,但却只见其先锋速至,未见其中军急来,是故亮恐曹军行迷惑之姿,明为救援汉中,实则暗袭天水,以断将军归路,望将军谨查。再者金城李堪虽弱,又与程银等人有隙,然倾巢之下何有完卵?若将军未能速取其地,则恐曹操将促其等往救,还请将军明察。诸上之思,乃亮之妄断,虽有簪越之嫌,却乃出于至诚,将军莫怪。然天下之事,变化无端,若亮所虑得中,此有三策献于将军,望可助将军脱一时之困,而再显威胜之姿也。计一:离金城取抱罕,而后弃天水合兵于临洮,以陇西为根基,以抗曹操,此乃求稳之策也;计二:自金城挥兵东北,急袭石城,得粮草补充后,兵进秦川,与天水成犄角之势,此计变数最多,然得益最显;计三:经狄道直援天水,以解曹军之围,此计颇险,亮料曹操若围天水,必遣精骑扰将军粮道,亦恐有伏兵于沿途,是以当慎之又慎……。

    马超脑海中反复回想着诸葛亮言,此信显然到得自己手中有些迟了,但如今形势,却果如诸葛孔明所料,此人真乃神人也,不过那三条计策到仍可用,只是究竟该如何选择?虽然李堪等人畏惧自己之威,不敢追击,但时间却依旧紧迫,天水的情形他最为明了,不足四万疲兵于粮草、军械均匮乏时,到底能坚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