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人生最美是军旅 » 第三章:部队陶冶了我们情操

第三章:部队陶冶了我们情操

    ‘高兴不过娶媳妇,热闹不过敲锣鼓。’

    在部队有一种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的乐器,就是腰鼓和大鼓。至于具体为什么会要求部队的每位士兵,都要学会打击这两种的鼓,问过很多老兵们,他们也说不清缘由。只知道在全营官兵组织一起学习打鼓的时候,其他单位的战友们都能学会,而且还能把鼓打得花样翻新,我们自己要是学不会的话,简直就是一种耻辱。因此,有些时候部队里面做一件事情,并不是为了什么,更多的时候只是源于一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驱使,才会努力把某些事情做得更好。为的就是不丢连队的脸,不为集体抹黑,就这么简单而已。而,据我自己打过威风锣鼓过程的心得来看,认为原因有二:一,威风锣鼓气势恢宏能够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音响威风、曲式威风、舞姿威风、场面威风;二,简单易学;只要掌握了窍门,再经过较为有经验的老兵们的进行传帮带,即使是不懂乐理的人,也只需要经过7-10天的时间,就能学会一个完整的曲目。

    所以,在我刚转士官的那一个月的时日里,在老兵们相继探亲休假以后。营队为了丰富即将要来临的新春佳节,特意把各个连队的官兵们都组织到一块儿,准备排练一个大型的,具有西北风情韵味的节目,以期能和驻地文化部门共同上演一曲体现‘军民鱼水情’的节目。不知道是哪位领导的决定,一时兴起,一拍板就把我们平日里比较拿手的威风锣鼓给端出来了。

    其实,说句实话,在军营的基层部队中,没有多少战士会些像样的特长,大家在部队几乎都是一穷二白。什么都不会,什么也不会,这也是当代军人最可悲的一面。我们把自己自己一生中最青春、最灿烂、最黄金的这段时间贡献给了国家,到我们退伍回到地方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已逝的青春年华留给我们除了这段迷彩的岁月,其他的东西在这个社会上简直都是一文不值。这也让我们在与同龄的年轻人相比之中,尤其是与那些个大专院校的年轻人一比,谁英雄,谁好汉,比比看看就知道。这让领着我们这群‘一无是处’的兵的领导们来说,每当逢年过节,在人前多少都要矮人几分。

    有些时候,实在是熬不过脸面,只好打肿脸充胖子般的把部队革命歌曲来一个大合唱,最多能撑下台面的,也就是我们的这个威风锣鼓队。唱歌曲,大家跟着节奏喊就行了,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威风锣鼓就不一样了,每一个节点,每一个节奏,每一个队形都有严格的要求,一个人配合不好,就把整个队伍给弄散了;且,威风锣鼓的人员必须是那种虎虎生威,充满阳光、充满斗志,积极、向上的年轻人来组成,要是岁数大些的人来表演,动作很容易跟不上鼓点、节奏。只有这样,威风锣鼓演奏起来才会给人一种威风凛凛,战无不胜的气势。

    很快,一听说我们要与驻地文艺青年搞联谊。各连队都摩拳擦掌的从自己库房中搬出已经尘封近大半年的腰鼓、锣、八人大鼓,往营部门口的操场上一放;再换上统一制式的军旅迷彩服,往那儿一站;那场面就犹如沙场点兵。看到如此壮观的场面,早已身临其境进入状态的教头,竟不问我们有多少人会打,有多人还记得这鼓点。从营通讯员手里拿起指挥棒,冲着操场上的队伍就指挥开了。哪知?站在场上的大部分都是今年刚入伍的新战士,老兵们当然懂教头手中指挥旗的意识,立马‘嘿’的一声就排开阵势站好位了。可是,不会大威风锣鼓的新战友们却是一个个愣在原地发呆,傻傻的看着教导员手舞足蹈的挥着旗帜,像是在耍猴一样。

    当然,很有自知之明的新兵们,很快就乖乖的退出没有他们出演角色的操场,静静的在一边观赏着我们这些老兵们的表演。其实,大半年没在一起配合打着玩意儿,我们都已经有些生疏了,也都是一边回忆一边看着其他战友的模样,依葫芦画瓢的打着鼓点的。

    ‘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咿咚锵……’。一通即兴的配合,我们总算是把威风锣鼓的调子算是打完了。虽然,没有全营官兵在一起的那种千人百鼓的恢弘气势。但,也算是大气滂沱得很。然而,仅仅这样的结果,很难过得了一向在工作上追求完美的教头。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少不了一番吹毛求疵批评。教头的要求是:所有官兵都必须在新春佳节到来之前,学会十分默契配合的打这个威风锣鼓。

    在部队众多的优良传统中,最突出的一个优点就是:任何经过连一级以上领导安排的事情,就是能很快得到彻底的落实,不需要特别的叮嘱和督促。‘树要有皮,人要有脸。’大家都是年轻人,好多事情都是自觉、自发的去做。这么大的人,再在细枝末节的小事情上,给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多少有些像没长大的小屁孩儿。相信谁也不会因为这样个事情,被挨批评的。

    于是,领会教头的意图后,各连队很是自觉的把自己的队伍和器材带回。采取老兵带新兵‘一帮一’的法子,按照以前老兵如何叫我们的样子,我们又将这个样子交给今年的新兵们。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自己也是需要继续充电——进行巩固和提高的。

    ‘威风锣鼓’是集锣、鼓、铙、钗四种乐器合奏表演于一体的一种打击鼓乐艺术,在我国的历史久远。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没有弦乐参与的一种轻音乐,融舞蹈、技艺、音乐于一体,节奏明快,气势宏大,无论是看还是听,都令人感觉威武雄壮,是众多艺术中名声最大、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生命力最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表演艺术。从我自己学学习威风锣鼓的感觉来说,并不是什么的很难事情。其具体过程有这样几个要点:1.队形:为了保证整个节目的统一性,队列队形是个很关键的基础;2.鼓谱学习:也就是鼓队、锣队、钹队的谱点,每个人都要学会看谱,让每个战士基本上看着谱子能够念过去;3.打法学习:威风锣鼓的每个道具都有他固定的打法,例如这些鼓点是如何打击出来的。只要学会了这几个鼓点的基本打法,那么整个锣鼓曲谱也就都能够看着敲过去了;4和排:当鼓队与锣鼓钹队都学会了所有的鼓点的打法之后,需要和排。这就需要相当的配合意识,把所有节奏和在一起;5.背鼓谱:当所有的人都可以看着谱子熟练的掌握技巧之后,就需要把这个谱子都背下来;6.下场子:所有的鼓点,打法都学会并熟记以后,接下来就需要下场子就着鼓点,练队形。因而,威风锣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的表现出来一个集体的团队精神,所以也可以把此节目的排练过程看成是一个连队的全体官兵,在某个训练科目的协同作战的意识,以及战斗力生成的体现。

    记得我刚学习‘威风锣鼓’的时候,我学习的主要是腰鼓,话说这腰鼓需要四肢协调配合,才能打出它的神韵出来。开始我还有些不大相信,可没几天因为手脚不利索,确实是吃了不少苦头,每天一阵训练下来,只感觉四肢酸痛,就连吃饭拿碗筷时都抬不起手来,且浑身无力,神志萎靡,有种退缩的意向。可看着老兵们手舞足蹈的个个生龙活虎,学劲十足,如果我这个刚入伍不到一年的小兵遇难而退,半途而废,似有点说不过去。还是坚持下来吧!后来也习惯成自然了,不觉得痛和累了,反而感觉人有精神了,心情也舒畅多啦。特备是它的基础鼓点的花样很多,什么收势鼓点、花样鼓点、葵花向阳、前后嗨嗨等等,最难学的还是那个左右转圈,老兵们教完让我们试着一起练习时,总是左右方向不一致,你往左,它往右。可是,在我们那一年的新兵中没一个人有气馁,直到学会为止。有时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学得快的就帮一把领悟慢的,大家在训练中齐舟共进,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经过一十来天的勤学苦练,在已经成为老兵的我们的带领下,今年的新战友们,跟当初的我们一样优秀,不但把基础的鼓点都学会了,还学会了花点、碎点、单点、双点、边点、帮点等各种击鼓花样。然后我们把基础鼓点都串联起来,再加上步伐、动作和队形,在大钹有节奏的伴奏中,嘿,还真有点象模象样了。当团部的首长来营队视察工作时,在观看了我们的腰鼓队的表演后,首长们观后满心欢喜,不仅肯定了我们的成绩,还让‘举双手双脚’赞成支持我们参加了驻地的文艺演出。

    ‘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咿咚锵……’威风锣鼓,让我们在部队用另外一种形式锻炼了意志,陶冶了情操,丰富了业余生活。更重要是使我们心情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