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情将终老不悔余生 » 写在中间的感悟

写在中间的感悟

    当年有很多人抹黑学生会,在很多人眼中可能高校的学生毕业之后想入仕,好像学生会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进入学生会进行历练是简历上不可或缺的痕迹。在很大一部分人的心中都觉得学生会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大染缸,风气不正,却依然义无反顾的加入它,或许有人想要提前适应那样的一种生活,亦或有人想要拨乱反正,让一切都变得有规有矩。

    记得前两天偶然间看到笑傲江湖一个镜头:令狐冲被罚在思过崖上反思,他在想魔教中是否没有好人,是否魔教的人真的就要见一个杀一个。同理是不是在这个组织的人,都是清高人眼中不堪入目的“堕落的人,无聊的人”,我不否认学生组织中鱼龙混杂,一部分学生干部是大家所厌恶的样子,但也存在着一群有着共同目标和理想的人为大家服务着,为心中所想奋斗拼搏着。或许因为从前的种种,我们无法分辨学生干部的好与坏,但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我们任由心魔作祟而忽视善存在的借口。没有身临其境般的体会没有评说的资格,站在上帝视角永远都无法感同身受。或许有人曾加入过组织然后中途因为各种原因退出了,嘴里叫嚷着加入学生组织没什么用,仅仅是一些摆设,都是一些“国内GL式”的环境。有些人在这里在这里相遇、相识、相知、相交为着共同的理想目标努力着,有些人只不过把这里,当作是一个过路的驿站,而自己是一个过客,来到这里只是停下来歇歇脚,并不曾真的用心体会过它的内涵和美好。既然都不曾用心,没有与它共经风雨又何谈了解它,没有真正的融入过,便不会感受到这里独有的可爱。可能有人心有抵触的觉得,这种地方一辈子也不想深入感受,但却不知道这里也可能会有一片净土。我不能说自己有多懂学生组织,至少我曾在这里留下过自己的足迹和真切的情感。

    不论在哪里,有人的地方就会产生情感和关系的江湖,有了情感就会产生偏倚,没有绝对的公平和绝对的对与错。我们口中所谓的对错和公平都是相对而言,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看到的都是大多数人心中能够接受的底线范围之内的事。人在某件事上对待自己及身边人有利的时候产生偏倚,在伤害到自身利益的时候就会觉得不公平,这种人要说他自私、双标吗?这只是文化属性赋予我们应激情况下的本能反应,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人性。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不针对任何人。我曾问过包括毛毛、小七、方雯、瑾姐、老大还有我的学弟学妹们后悔过加入学生组织吗,这些人都曾因为学生工作而舍弃了很多东西,他们回答的理由众说纷纭,但答案都是不后悔。

    不论在世界任何角落,我们怀揣梦想、追逐理想都值得尊重。但是我们追梦、我们圆梦至少要具备逐梦路上生存的技能和本领,也许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我无法像一部分人一样,可以拿出一笔可观的资金出国深造,对此母亲曾与我提及,深知家庭环境的我坦然接受,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反思:同年纪的人早已开始填补家用,而自己却要拿着父母的钱去追求并不适合自己的空中楼阁吗?趁着年轻为了自己的梦想去拼一把,这与生存本身并不冲突。相反,打着逐梦的旗号,没有生存的技能;或是喊着逐梦的口号,其实是内心不愿步入社会、不愿自力更生的人,才让人更加看不透。皇恩浩荡的思维方式并不适合我,无论未来自己以何种方式去逐梦,最后都摆脱不了自力更生的结局。

    看着微博和各种软件推送的文章,网络上很多人觉得国外如何好,觉得国内的社会生活如何勾心斗角,这样的片面评说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我不是唱高调,也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我只是表达最真实的想法:有时候我在想,既然国外那么好,那么又为何归国?无论因何种原因最终依旧需要回国生活,那么就需要接受这样一种你所“不满”的现实。或者有一天你有能力改变这种你看不惯的“现状”,如果没有这种能力,那么就要默默的接受它。如果每天都在纠结对比好与坏,只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一团乱麻。客观来讲,国外在某些方面确实是要比国内强,但是谁又能说国内很多方面不比国外强呢,人有所长人有所短是最现实的事,为什么总拿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事实上我们的祖国一直在进步的路上,而且崛起的很快。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曾几度辉煌,但是进入近现代开始自主发展现代化文明的中国也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光景,能够在短短几十年间拉近与发达国家1、2百年的发展步伐,再次回到世界的眼球,让外国不敢像从前那般轻视我们,得到世界的认可和重视,这些难道不值得国人认可,不值得国人骄傲吗?

    很多人觉得国内生活压力大,社会勾心斗角严重。从根本上讲,人类的属性是群居生活,无论在哪里都无法摆脱社会的关系网,只不过每一种关系网的表达方式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江湖。江湖存在的地方就会有压力,就会有勾心斗角,因为我们要在江湖中生存。如今无论在哪里都是靠能力和实力说话,身处国外一定比在国内强吗,这种关系一定要以一种对比的方式存在吗?不知道我们是不是被荧幕上的东西所毒害太深,让一部分人对生活产生天马行空美轮美奂的幻想。小部分人含着金汤勺出生,一生可以少奋斗几十年,但大多数的我们依然要靠着自己的双手来生存。我明白面包和梦想要同时进行,因为没有充足的面包供应自己去逐梦,也许这样的路途注定艰难而缓慢,但至少经历与坎坷让我懂得什么是责任。

    很多人会觉得国内社会是虚伪的人情社会,让人觉得不算复杂,无法证明自己的真才实学,认为国外社会才是梦想的摇篮,可以靠才华就能崛起的地方。什么是才华?什么是能力?什么是实力?难道只有出国才有施展的空间?难道在国内我们的才华和能力就无处施展了吗?而我们又怎么知道在国外生活的自己真的能够像想像中那样美好。无论身处何处,从某种角度而言只是我们的心神作祟,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得以实现,精神渴望得到了满足,因此在我们所追求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坎坷,潜意识都会形成一种历经挫折而成长的积极应激反应,反之则会让我们以抱怨的形式将内心空虚推脱给社会,在这其中又有多少人会进行自我剖析。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人。马克思当选世界杰出十大人物榜首不是没有道理,这项评选投票的人来自世界各地,各个国家意识形态不一,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他又如何当选榜首。“人,是社会的人”我对其的理解,人类构成社会,社会形态依靠人类的生存方式而体现,两者相依相存。因为人类拥有思想意识、拥有情感,或许社会的每一种形态最终都殊途同归。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首先我们是一匹千里马,其次我们需要运用展示千里马的能力。我们不能天真的认为拥有才华就一定有人懂得欣赏,推销自己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推销的过程也许就是让许多人所不齿的低声下气。或许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污秽的东西,会身处乌烟瘴气的环境,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去一点点的让它变得清澈?恃才傲骨的年代已然过去,人不该活在虚无缥缈的梦境当中,更该看到现实,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按规律做事。为人处世是能力和实力的一部分,也是生存的必要。

    有人会说:你看某某没啥本事,只会溜须拍马。认为自己怀揣大才一味顶撞领导,摆出一副两袖清风很酷的模样,不屑和溜须拍马的人在一起工作,最终却是自己被伤的很深。我并不鼓吹要迎合某些人,只是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觉得别人没有本事,有时候却要比自己这个踏实做事的人上位快?不得不承认有溜须拍马的存在,但那些能够在高位站住脚的人一定只会溜须拍马吗?无论怎样至少我觉得,我们不该只看到自己不齿的东西,反之要从旁人的经历中客观的思考,这种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人情世故,如果我们懂得人情世故,认清并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还拥有很强的做事能力,那么领导会在我们和他人之间选择谁?每个人都欣赏能帮自己提升业绩,同时还办事顺心的下属,有时候心气高是支撑我们走过人生低谷的希望,眼高手低只会令自己遭受打击,下意识的将责任和问题归结于他人只是一种逃避,看到自身的问题并不断的改正才能更快提升自己。多检讨自己的不足,思考为什么提拔的人不是自己的原因。不论在国内外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交流,就会产生摩擦碰撞,就会产生火花。人的情感、思想以及人类群居生活的特质,赋予了这一条我们必须接受的生存属性。正是因为这些的存在,所以无论在哪个角落都会有不公正的待遇,也许这是我的国内式思维,这会让很多出国在外的朋友不爽,觉得因为我没能出国而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但我想表达的是一种想法,我不是说出国不好,相反我很支持出国,了解国外人的思维方式、生活、历史、文化等等各方面很有必要,能够促进我们认识这个世界。

    可无论我们在哪里都要着眼实际,脚踏实地一点,有着属于我们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很多人觉得国外是彰显能力的土壤,能力强就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但其实不管在世界任何角落,只要我们的能力和价值符合需求就一定会被人们所关注,所接受。我们的生活过的怎样,并不取决于在哪一片土壤,而是看我们自身所能提供的价值。因为拥有了价值,别人需要你的时候就会想到你。人与人之间,互相之间的价值所取是一条永恒的潜规律。两个人的交往,即便我们不知道对方从事什么行业,也不知道他是富有或贫穷,更不清楚他是否具有能力,仅仅因为相互倾心而成为好友,这在大多人的眼中或许并不是一种价值的体现。但我们换个角度,从价值的宏观角度去思考,我们交往的这个人,他的颜值、他的性格、他给你的感觉、他的气场是否让我们感觉到舒适等等都可以算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因为我们从对方的身上得到了一些独特的东西。不要片面的认为价值只能用金钱、地位、能力等生存法则所关注的东西来衡量,我们与他人交往,对方回馈给你一种信息、一种情感就是一种价值的交换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