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从保卫村庄开始 » 第二十五章:准备制作火铳

第二十五章:准备制作火铳

    王泽带着十多名保卫队成员,与村长等人,赶着骡车,来到了县城,保卫队员大多在城外等着,只有数名队员跟着进城了。

    明朝的马政方面的政策对百姓不太友好,而且马精贵,所以一般老百姓家里都是使用的驴车或者骡车。

    骡子,马和驴的种间杂种,主供役用。由公驴和母马所生的杂种为马骡,简称骡,由公马和母驴所生的杂种为驴骡。

    骡和驴骡的繁殖力极其差,但生命力和抗病力强,饲料利用率高,体质结实,肢蹄强健,富持久力,易于驾驭,使役年限可长达二三十年,役用价值比马和驴都高。

    次此来县城,是来采购一些物品的,现在保卫队有了一定资金了,当然很多之前不敢想的都直接列入计划了。

    此次要购买的东西很多,盐、铁、棉花、硝石、硫磺以及一些生活用品。

    这次来的还有一个目的,比如铁、硝石、硫磺以后的需求量也会很大,这次来便要把路子打通,方便以后采购。

    这个时代铁是管制物品,私人是无法大量采购的,王泽等人此次采购就是以村子的名义采购的,春耕了需要农具,就需要铁。

    当然有钱也可以多买一些,王泽对此不熟悉,村里的铁匠对此门路很熟悉,买铁就交给他了。

    硫磺就由杨大夫购买,王泽自己主要是买一些工具与书籍纸张,还要买一些硝石。

    很快各种物资都购买齐全了,带出来的百两白银与两百余贯钱都花的差不多了。

    买到了铁三百斤,盐百斤,棉花五百斤,硝石五百斤,硫磺一百斤,还有其他生活用品,当然保卫队需要的纸张,笔墨。

    最重要的是买到了天工开物,这书是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的内容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生产力状况。

    王泽很早就想了解一下这个时代的的生产力状况,也想了解这个时代的科技发展。

    这书王泽没报太大希望的,他只知道这书实在明末出现的,但不知道具体年份,但想着现在都崇祯十三年了,应该有了。

    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取书店找一找,没想到还真买到了,不过就是有点贵,五两银子呢,那店家说少一两都不卖。

    说这书是他们从外面带回来的,很远的地方带回来的,一路不容易,卖少了觉得亏得慌。

    对于高产量农作物,王泽也到处打听了,没有谁见过玉米这个东西,哦,这个时候玉米应该叫做玉蜀黍。土豆、红薯也没人见过。

    玉米在明朝时传入中国,起先被认为是高粱的一种,故称玉蜀黍。黍是黄米,优质的黄米称之为梁。

    蜀黍是现在说的高粱,原产于东非,经印度传入我国西南地区,因此称蜀黍。

    东西采购齐全后,王泽等人就踏上了回村的路途,而城外全副武装的保卫队员早就等着了,看到大家出来后就赶紧上前护卫。

    在‘嘎吱、嘎吱’的声响中,骡车慢慢悠悠的回到了村里。

    大家都很忙,该训练的训练去啦,该忙地里的活的就忙地里的活去了,大家各司其职,村子一片欣欣向荣。

    而王泽一天都待在武器小作坊,开始了他的造枪大业。

    对造枪王泽什么经验都没有,只有从头开始,打算先从火绳枪开始,然后燧发枪,再然后......

    但现在火绳枪都没法制造,因为没有工具。

    前装枪的关键在于枪管的锻造,而现在的枪管都是使用手工敲打的。

    这个时代的火绳枪叫做鸟铳,是嘉靖年间在收复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今浙江鄞县东南)战斗中,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鸟铳的日本人及鸟铳。

    在其技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所制造的火绳枪。

    《天工开物》曾载有鸟铳的锻造过程,说道:“凡锤鸟铳,先以铁梃一条大如箸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

    但据王泽的了解,此时铳管的方法有两种:三段接合式和双层复合式。三段接合式就是《天工开物》中说的这一种。

    双层复合式最早见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手足篇〉:“鸟铳所贵在常时炼铁熟,两个相包。”

    这两种方法制造铳管,其工艺流程是不同的。

    其中三段接合式的制造分为如下几步:

    第一步,制管,准备一根长约三十公分,直径约七毫米的圆柱体的钢芯做冷骨,先将做铳管的熟铁烧至红热,然后工匠将烧至一定温度的坯料取出。

    用锤把炽热的熟铁敲在钢芯外,卷成一根铁管。并在包铁的过程中不停的抽出钢芯用水冷却,防止钢芯和熟铁焊在一起。卷成的铁管厚度也要在一公分左右。

    这样铳管才结实,经得起连续十数次的发射。

    第二步,焊接。由于三尺以上的长铳是一节节焊合的,所以焊接不好的铳很容易炸镗,工匠们把是否焊接的天衣无缝的铳管当做制铳成败的关键。

    将以上方法做出铁管再放炉中烧至白炽,同样准备一根钢芯,粗细同上,长度要长于成铳的长度。

    然后将已烧至红亮的铁管套在钢芯上,由主匠把铁管接口处大力的敲砸成一体,在打焊铁管同时,辅锤手还要在铁管的焊接口撒上白铜粉,铜有亲和作用,可使焊接口更结实,不至留下断层或虚焊。

    钢芯也随时要抽出冷却,冷却钢芯同时铁管回炉加热,最后打成的铁管就是铳管的雏型了。

    双层复合式铳管与上法有异,它直接在一根一米长的钢芯上裹以红铁,当第一层铁包裹好以后,在这层铳体上再裹一层,使内铳的接合口被外层铳体包裹结实形成复合体。

    从技术上来看双层复合铳比三段接合铳科学,铳体接合更坚固,虽然这种铳管无法做出很长的鸟铳铳管,但口径可以做的比第一种鸟铳大,因而有限距离内威力也大。

    铳管现在初步制作完成了,还有需要进行后续修整。

    ......

    虽然现在武器作坊内有当初为了锻造箭头搭建的设备,但这设备是不足以制作铳管的,还需要其他工具的。

    就比如说上述工艺的中钢芯,而且在锻打铳管时使用的锤子与铁砧也是不一样的,铁锤需要需要专用的凸面锤,与凹面锤,铁砧也需要制成相应模样。

    更别说后面修整铳管需要钻头、锉刀以及钻床等工具了。

    还有就是铳管后门的密封了,也就是铳末端的塞子,古代就叫螺丝转,螺丝转与后门其实就是现代的螺丝与螺帽做法。

    《纪效新书》:“丝转,左转则入,右转则出。铳腹既长,如铅子在内或剋火门等项,取开后门丝转,以便修整。

    这可能就是最早的螺纹雏形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王泽现在要做的就是先把工具制作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