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从保卫村庄开始 » 第二十六章:灌钢法与刺刀

第二十六章:灌钢法与刺刀

    现在冶炼钢铁的水平还较低,直接炼制出来的是生铁,生铁加热反复锻打得到熟铁,或者使用炒铁法把生铁炒成熟铁。

    我国一直以来对于钢铁的冶炼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的,知道到了近代才......

    但冶炼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进步靠的都是经验,对钢铁变化的内在情况不了解,也就是不明白碳含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其他合金的具体作用。

    直接冶炼出来的生铁是不能锻造的,需要进行处理,最初是反复锻打,这样费时费力,效率极低。

    后面发明了炒钢法,与灌钢法,才得到质量优异稳定的钢材。

    首先是炒钢法,生铁直接炒成熟铁。

    而古代熟铁与现带的熟铁不一样,现代的熟铁是纯铁。

    而古代的生铁经过处理过后达到可以锻造就叫熟铁了,这‘熟铁’包含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纯铁了。

    用生铁炒炼成钢,所用火候和保留的含碳量是比较难掌握的,还有使用的生铁含碳量也是不固定的,温度、时间也不能精确控制。

    这种方法大多数时间冶炼出来的都是含碳量过低的熟铁。

    慢慢的就发展出了灌钢法,是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共同加热至生铁熔化而灌入熟铁中去,熟铁由于生铁浸入而增碳。

    只要配好生铁和熟铁的比例,就能比较准确地控制钢中含碳量,再经过反复锻打,使组织均匀和挤出夹杂物,就可以得到质地均匀的钢材。

    而制作工具目前能获得的材料就是高碳钢了,这种方法就能够获取高碳钢。

    而这此购买的铁料就生铁、熟铁各有部分。

    钢是含碳量在0.0218%-2.11%之间的铁碳合金,再高就是生铁,低于这个范围就熟铁了。

    我们通常将其与铁合称为钢铁,为了保证其韧性和塑性,含碳量一般不超过1.7%。

    我们现在通常把含碳量0.25%以下称低碳钢,0.25—0.6%左右的叫中碳钢,到0.6%以上称高碳钢。

    而这次需要制作部分工具比如说钻头、锉刀......等就需要需要高碳钢来制作了。

    这就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先弄材料吧!

    要使用灌钢法获取高碳钢,首先需要一座专用炼钢炉,密封性能良好,还要有能连续工作的鼓风机,还需要燃烧能达到1300度的燃料。

    目前武器作坊使用的是木炭,木炭在封闭的炉子进行鼓风温度也只能达到一千出头,无法满足要求,只能使用焦炭了。

    而焦炭要使用烟煤焦化处理,这不光要买煤炭了,还需要在建一座炉子来炼焦了。

    头痛,没办法,王泽就只有一边建设炉子,一边安排人去买烟煤。

    王泽则思考炉子改怎么建,很快,借鉴了一下脑海中的一些炉子的样式,图纸很快就画好了,王泽拿着图纸来找铁匠师傅石明达。

    石师傅在这些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对王泽的图纸提一些建议,这个炉子改动最大的是鼓风机构的变化。

    现在主流的鼓风机构采用的是风箱,效率低不说,还是使用人力。

    王泽打算用水里驱动,这样可以长时间,不间断的运作,石师傅对此赞叹不已。

    与铁匠师傅石明达一起商量新炉子建在哪,既然要使用水力,自然要在河边了。

    ......

    这个混乱的时代两样东西最重要,粮食与武器,粮食能填饱肚子,武器能保护粮食。而制造武器需要钱,得想办法搞钱了。

    上次打猎,在山中发现了许多药材,其中不乏年份高,值钱的药材。

    可以在这上面想想办法。

    还有,保卫队的第一笔大额资金就是强抢来的,是不是琢磨又去哪干一票呢!

    ......

    炉子还在建设之中,需要等待,王泽就回到基地,进行训练了,武器的变化,自然会给训练方式带来变化。

    王泽计划以后保卫队全体使用燧发枪,有了燧发枪,自然就需要刺刀了。

    在敌人未靠近时使用弹丸攻击了,靠近了则是拼刺刀了。

    这个时代火器已经在战争的舞台上开始大展身手了,但是由于火器本身的一些缺点:精度差、射程较近以及再装填速度慢。

    还有火力密集程度不够等因素,骑兵等单位冲刺距离短,火力还无法做到有效压制对方,面对可能会随时冲到身边的骑兵和步兵,火枪手此时需要近身格斗用的配套冷兵器。

    比如说官军装备火器同时,还会装备长刀盾牌等兵器,另外还会配备单独长矛手等兵种,其中使用火器的的人员占比不到一半。

    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火力不够,无法远距离消灭敌人,近身格斗是一场战斗的必然有的环节。

    虽然这样会造成作战人员一定程度的‘浪费’,这个浪费是说在敌人未靠近时只有携带了火器的人员能够攻击敌人。

    而没有携带火器的人员就只能等待,而敌人靠近了,这时候这些人员才能参战。

    或许有人会觉得,一个战斗人员火器与近身武器都携带呗,这样不够可以啦,敌人还远时放枪,敌人靠近了拿起武器上去就是干。

    这样确实是个办法,但那些将领、作战人员想不到吗?

    当然能,但这不是一个好办法,一个战士携带多种武器,这都是钱啊,军费就那么多,你一个部队全占了,其他部队还活不活了。

    还有就是一个战士,需要掌握这么多种兵器的用法,这个训练成本,后勤压力是不是太大了点。

    就算训练、后勤、还有军费上面都能满足你的要求。

    但你带这个多兵器上战场,你还能走得动吗,特别是面对骑兵的机动能力时,你就只有站着挨打了。

    不能同时配备多种武器,但人们一直在武器本身上面做文章,看有没有一种武器能满足远程射击,也能进行近身格斗。

    一种叫做迅雷铳的东西就诞生了。

    单兵多管火器,明代赵士桢发明,参考了土耳其的类似火器,最大的可以达到18管,使用火绳或者燧石击发,加上外罩后状如琵琶。

    长187厘米,重2.5公斤起,易于携带使用,明军经常列队跪射,火力没有间断。发射完毕后可以作为冷兵器使用。

    但这个武器没有成为主流也能说明它的问题所在。

    火器火力的不足,而战场形态的多变,而各个部队是通过各种人员的配置,来满足战场的需求。

    直到几十年后刺刀的出现,才打破这一局面。

    而现在有了王泽这个变数,那么刺刀将要提前问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