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从保卫村庄开始 » 第三十章:试射与燧发枪

第三十章:试射与燧发枪

    可以进行试枪了。

    大家是第一次制火铳,没什么经验,但这次测试只是验证火铳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测试就比较简单了。

    黑火药颗粒化技术在这个时代已经有了,那就是加酒精进行湿碾,在实现火药均匀掺混的同时,将醇酒中所包含的多糖、淀粉等等均匀渗透到各种成份中。

    再经过筛药工艺形成火药颗粒,干燥后即是成品火药。

    只是技术颇为粗糙,没有标准化工艺,制成火药颗粒也不均匀,但是比粉末状的黑火药好用多了。

    王泽也在想办法改良造粒工艺,现在用的还是加酒精湿碾的工艺。

    第一次射击测试,没有采用真人手持火铳进行射击,而是把装好弹药的火铳固定在一个台子上面,测试人员手持盾牌,隔着一定距离,在旁边点火。

    这次射击装填了三钱黑火药,铅丸约三钱(明代一钱约3.73克)。对于装药量王泽也不太清楚具体多少,就随大流了。

    戚继光将军说过:鸟铳每次使用的发射药的重量要与铅弹重量相同,即所谓“一钱药一钱子”。

    如果火药太多,则温度过高,铅弹可能会熔化,如果火药少,则铅弹打出无力。明军通用的鸟铳使用三钱重的铅弹,因此每筒火药的量也是三钱。

    茅元仪的武备志中记述的关于鸟铳打放的口诀为:一洗铳,二下药,三送药实,四下铅子,五送铅子,六下纸。七送纸,八开火门,九下线药,十仍闭火门,安火绳,十一听令开火门,照准贼人举发。

    按照此口诀,当时明军打放鸟铳时,首先要用搠杖将铳膛清理干净(洗铳),然后填装发射药(下药),用搠杖将火药捣实(送药实),填装铅弹(下铅子),用搠杖将铅弹捣入膛底(送铅子),填一团纸(下纸),用搠杖将纸团捣入膛底(送纸),打开火门盖(开火门),将引发药倒入火门(下线药),然后关上火门,安装火绳(闭火门,安火绳),至此火铳已经填装完毕,士兵处于待命状态,一旦听到指令,便打开火门,施放鸟铳。

    戚继光所撰的鸟铳打放口诀与茅相似,但少了下纸、送纸两项。

    填纸团是为了塞住铳膛,避免枪口朝下时铅弹滑出,同时可以提高气密性,提高膛压。

    当然不同的人面对枪口朝下铅弹有可能滑出,采取的措施是不一样的,茅元仪采取的是塞纸团。

    戚继光和赵士祯都曾说过,合适的铅弹的直径要略大于铳膛直径,其大小要达到可以装入而无法自由滑到膛底、用搠杖去捣可以顺畅到达膛底的程度为合适。

    同时赵士祯还有一种说法,说鸟铳靠近膛底的一部分(即装药的部位)要比靠近枪口的一段窄一些,这样装铅弹时就可以卡住,避免从枪口掉出来。

    王泽这次采用的是铅丸与铳膛直径一样大。但以后的弹丸可以略大一点点。

    铅比较软,弹丸是球形,使用前在表面沾上一点油脂或者桐油等,使用通条轻捣就让铅丸顺畅达到了膛底。

    一切准备就绪过后,点燃火门里的火药,燃烧的火药顺着传火孔点燃铳膛里的火药。

    “砰”,火药爆燃的声音响起,火铳上方冒出一股白烟,不远处的靶子被击中,铅丸深深的嵌入木板里面,发射成功!

    经过检查,铳管没有裂纹,铳身也没发生变形,火铳的第一次发射成功。

    但一发射还代表不了什么,官府制造的火器也至少要试射三次呢。

    王泽就带人继续做着测试,十余发射击下来火铳没有出现问题,参与众人兴奋了,属于新安里的第一杆火铳在他们的手底下诞生了。

    王泽不满足火绳枪的性能,火绳枪有着许多的缺点。

    由于引发火绳枪需要一段火绳,(通常是由几股细亚麻绳搓成的导火索,用醋煮过或用硝酸钾泡过),所以当时的每个火枪手都要在自己身上携带长达几米的火绳。

    在临战之前,他们必须先点燃火绳,因为在天气潮湿的时候,火绳极难点燃,而且有经验的战士会将火绳的两端都点燃以便随时开第二枪,这样,一根火绳是烧不了多长时间的。

    火绳枪的射击过程非常复杂而缓慢,火绳枪射击一次需要十道左右工序。

    雨天不能使用,因雨天会进水而不能发火。其实不光是雨天不能使用,就连风大时也不能使用,因为风会把火门上的传火药吹走。

    还有就是前装滑膛枪的通用的缺点,精度差,有效射程近。

    但没办法,无烟火药不会制作,制作线膛枪管,现在的工艺制作不出来。

    不能一步到位,可以把遂发枪制作出来的。

    遂发枪与火绳枪都是前装滑膛枪,最大的却别在于击发方式的不同,射程、威力、精度不会产生变化。

    但就是击发方式的改变就会给火枪带来极大的进步。

    遂发枪的基本机构与火绳枪一致,没有了火绳,变成了击锤与火镰等。

    发射前,击锤上的燧石夹夹有一块优质燧石,击锤被扳起,由枪内的阻铁卡住,火镰被火镰弹簧控制固定,紧紧的盖住药池。

    扣动扳机释放阻铁,燧石夹向前运动与火镰的钢制表面摩擦,撞击力使火镰向后运动同时打开药池盖露出引燃药。

    产生的火花落入药池点燃引燃药,引燃药发出的火焰通过枪管侧面的火门进入枪管,点燃枪管内的发射药。

    发射药在狭小空间爆燃,产生推力把弹丸高速推出铳管,产生杀伤。

    没有了火绳,药池在击发前是封闭的,这样,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在射击时不须用手按龙头,使瞄准较为准确,随时都可发射。

    燧发枪配有火石自动打火装置,不怕风雨并不须事先火绳点火,发射速度与精确度大为提升。

    还有就是人员密度可以增加,不需担心同伴的火绳点燃了自己的火药,或者自己的火绳点燃了同伴的火药。

    单位距离上人员密度的增加,也提高了火力的密集度。

    有了火绳枪的制造经验,遂发枪制造起来也没什么难度,两种枪外形一致,枪管也是一致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就是击发装置。

    这也没什么难的,唯一麻烦点的就是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