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我是文物修复师 » 021:专业制糊三十年

021:专业制糊三十年

    曰本有一名牛掰的料理师——小野二郎。

    一部《寿司之神》让对方扬名全球。

    也让人们熟知这位年纪最大的米其林三星主厨。

    所以关于小野二郎的故事,也有层出不穷。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小野二郎寿司店培养学徒的准则。

    在小野二郎店里的学徒,要花十年时间学习必要的技能。

    一个学徒要从拧干滚烫的毛巾做起,头2年连米都不让你碰,整日只能做清洁和打杂这样的枯燥生活,熬过了考验期,才可以碰刀和鱼。

    然后再经过十年的修习,才可以做玉子烧。

    据说,曾经有个学徒为了做好一份玉子烧,做坏了200多个练习品。

    新闻报道,或多或少都会有夸大的部分。

    但也侧面说明一个问题。

    就是师徒制收徒的苛刻。

    小曰本喜欢强调匠人精神,也就是国内所说的工匠精神。

    实际上,强调匠人精神,国内自古有之,《装潢志》都说了,书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如果要说美食对于匠人精神上的追求,央视拍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最好的阐释。

    逼格比《寿司之神》牛掰多了。

    相比较舌尖上的中国,寿司之神反而装腔作势很多,哪里有大天朝的吃货们懂得美食的精髓。

    嗯,跑题了。

    回归主题。

    说了那么多,就想证明,在盛行师徒制的装裱修复行当里面,想要拜师学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于苏亦来说,也是如此。

    他一开始到南亭村装裱店去当学徒,人家老板压根就不带搭理他。

    根本就不相信,他可以安安静静下来当一个美男子。

    装裱需要的学习者,需耐得住寂寞,不如此,除非真爱,很难坚持下来。

    师傅培养一个学徒,往往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不然,学到一半,撂挑子不干了,人家师傅也吐血。

    与其浪费双方的时间,还不如不教。

    所以装裱店招学徒,大多数也都是从打杂做起,就好像小野二郎就让自己学徒从拧毛巾做起。

    而装裱学徒也从调浆糊开始。

    这种枯燥苦逼的活,就他这颜值,谁看到谁都怀疑。

    根本就不相信,他可以胜任。

    所以他第一次上门,老板就开始轰人。

    后来,苏亦也学精了。

    他也不说当学徒,而是拿着字画给老板装裱。

    反正普通的字画装裱并不贵,基本上30-50就可以搞定,如果用装裱机装裱的话,会更加便宜。

    开门迎客。

    拿着字画去当敲门砖,老板想轰你都没有理由。

    一直连续一周,他就跟装裱店的老板混熟了。

    根本不需要程门立雪。

    老板也愿意收他当学徒。

    反正多一个劳力,就冲这颜值,用来当门面也是可以的。

    起码可以用来招揽美院国画专业的女生一点问题都没有。

    苏亦在装裱店,一混就是三年。

    调配了三年的浆糊,直到前几个月装裱店的老板关店回老家了。

    苏亦才离开装裱店。

    师傅有意让他盘下装裱店经营,苏亦用考研当借口婉拒了。

    他是真考研。

    同样也不想被美院周边一个小装裱店囚禁着。

    他的征程,虽然不是星空和大海,但却是宇宙中心的五道口。

    尽管最终选择跟五道口肩并肩的社科院,但他始终有着一颗向往着宇宙中心的心。

    才不愿意待在南亭村经营着一家装裱店呢。

    说了那么多,归根结底还是要证明苏亦是会调配浆糊的。

    古法制糊,这有些麻烦,用各种中草药煎熬成药汁替代清水,然后才开始调制面粉。

    成本很高。

    不管古代现代,成本都很高。

    普遍的装裱,谁舍得花那么多冤枉钱?

    现在常见的浆糊的制作方法主要有水冲法、蒸汽吹法、锅熬法和直接制糊法。

    其中前三种方法的制作原料是用去筋洗粉,而后者则是直接使用未经洗制的面粉。

    不用想也知道,苏亦选择了直接制糊法。

    在江南一带,很少用洗面筋的制糊方法,只需要在容器里面放入面粉+清水,用木棒搅匀,沉淀后,将黄色浮水倒掉,然后再加清水搅匀。

    多次重复就可以。

    接着用箩筛过滤,除杂质。

    接着加清水以及明矾粉。

    明矾粉的作用很明显,既能防腐防虫还能防潮防霉。

    除此之外,还能固定书画墨色,悬挂时平展,也不会因为气候的变化而变形,梗重要的是,它还能增加浆糊的粘度。

    好处一大堆。

    然而,这玩意的配比,也不容易弄明白。

    不能多放,多了浆糊呈酸性,不利于纸质的保护。

    为什么会呈现酸性,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

    很遗憾,作为艺术生,数理化对于苏亦来说,就是天书。

    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会招收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的原因。

    甚至,西北大学考古学博士,都明确规定,拥有物理化学硕士学位的考生都可以报考。

    甚至有些高校,还鼓励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跨考他们的科技考古学。

    明里暗里歧视文科生啊。

    过分!

    跑题了。

    加入明矾粉还没完,还需要加热搅拌,直到煮熟为止。

    煮浆糊就是这样。

    有点类似于擀面跟打蛋糕。

    苏亦小时候,他就没少跟自家老爷子在乡下老家煮浆糊,主要是每到春节,老爷子都会写春联,又嫌弃市面上浆糊糊弄人,就亲自熬煮调制浆糊,所以这玩意,苏亦一点都不陌生。

    浆糊煮熟的标记就是,呈透明状并显清白色。

    按照古代的说法,最好煮好的浆糊要方十天八天左右在使用,但这玩意不靠谱,冬天还好,搁夏天,早就馊了,不馊也变质,所以搁置两三天就可以使用。

    当然,直接制糊法却不需要那么麻烦,即好即用,不然,怎么叫直接制糊法?

    这个过程,刚刚学习的时候,就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清水配比,明矾配比,火候问题,搅拌问题,都是问题。

    熟练了,就好了。

    白居易的《卖炭翁》,哦,不,是欧阳修的《卖油翁》早就告诉我们一个真理:

    无他,但手熟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