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夏姫记 » 第三十一章,风雨不动安如山

第三十一章,风雨不动安如山

    映在沈知夏眼前的,是一栋四面露风的库房,与粮官相伴的永远是墙缝中呜咽的北风与屋檐下哗啦的流水,它们从缝隙间汇成涓流,一路蜿蜒到粮堆的跟前。

    沈知夏曾经无比确幸自己没有混到被四叔揪到守库房的境地去,没曾想到原来向天空射出的子弹现在却变成了对准自己的尖刀。

    几袋高粱面被横流的雨水浸了个精湿,坑头上几串大头咸菜哗哗的流下水来,霉味与咸菜的冲味交织在一起,把所有人的鼻腔紧紧锁住。

    晒谷场是传统村落中必备的工程,与水利,族祠共列为三种必备。沈知夏想起了上一世那些业己消亡的村庄,那些被黄土埋没的石碾子,这些被血缘锁在土地上的人们构成了农业社会最稳定的架构。前两者可以追溯到最远自然崇拜的时代,后者,则是古早氏族社会的遗留。

    在军寨中,没有晒谷场,没有祠堂,唯一的水利设施只是一口水井,所以一般军寨中脆弱的组织架构要靠着皇权、军官与纪律来维系。

    皇权不下乡,皇帝这种政治正确还到不了这八百里榆林地。至于军官么,四叔不在,几个堂兄只得扯旗作了出头鸟,治军的手法是全面学习四叔留下的那本三国演义,上次对全寨的人痛陈利害后,武力超群的说书姑娘己经变成了成军师的形状。

    识字率在这边摆着,估计方圆百里能把三国演义通篇认下来的不过几掌之数。

    对这支根正苗黑的封建军队,并且被欠饷欠了三个月的军队,提纪律都有些好笑。兵卒们现在坐寨门前歇着都有想向别处跑的念头,如果不是朝廷在立国之后“审时度势“的重新发明了一系列连坐制度,说不定梁津度今晚上过后连个站哨都凑不齐。

    不过看对面这架势,跑出去也没用,外边都是榆林军…

    伸手感受了一下存粮的积温,还好它们仅仅只是被雨水浸透,还没有在里面生出更为严重的霉斑和腐败。要是不在场外晒一晒,恐怕这几日便要完全烂掉。

    可是四面都被包围了起来,寨里的空间过于狭窄,寨外又有敌军虎视眈眈,粮官在那里哭丧着脸,外人看来整张脸都垮塌下去,皱起的纹挤在一起,如同窗边风干腌菜一样。这种纹的中央还夹了几块青的霉斑,正是面前这个姑娘的手笔,她的脸上表情显的更加哭丧,刚才正是这记重拳让他的呼喊没能传出库房外。

    沈知夏徒手挖起几捧谷子,这种细粮可以煮熬成浓汤,在四叔的计划中它是出寨门迎敌时给寨里牛马们准备的断头饭,一般日子在锅里是见不到它们的,上次看它们还如同裱纸般的黄。然而现在再见到,雨水几乎将它淘的失了本色。

    稍稍抓一把塞在嘴里,一股腥味和霉味从舌头边缘渗进肚中,引的胃中一阵翻腾。和它一比,什么味道都可以算的上是美味羞珍。但即使是这样,那些面黄肌瘦的兵士应该也能吃的津津有味。

    有时最节俭的不一定非得是最穷苦的民众,当然更不可能是最富裕的,界于两者之间的人也许会承担起这类人的大部。

    呸的一下将嚼的半碎的谷粒吐到地上,转头又见到一个叫不出名字的堂哥急匆匆推门进屋,看见自家妹妹便劈头问到,

    “二姑娘,到底咱这儿有多少粮食啊,刚才都听到粮官在那里叫喊,现在寨里都传着咱这儿没粮。“

    “寨里人心浮动,可是要出问题的,你跟咱们透个㡳,别到时候底下人饿着肚子闹出兵变来…“

    “实在不行就投了人家,外边贼兵在外边喊反贪官不反皇帝,反的不是咱山东的官,他们去河南求恩倒贪官,大名府那边说不定还高兴呢。“

    “大名府怎么还高兴?“

    “这不显的它治下比河南好,官和官之间不是还要比考绩啊。“

    沈知夏深吸一口气,将喉头的火气生生压到心底,终是将被霉味绷紧的嗓子扯开,对着天真又可怜的堂兄说道,

    “先不说贼兵打起旗号的真假,咱们寨子破了,和大名府也没啥关系。“

    “要是四叔当日不趟这门子混水,还是在兖州找个清净地躺着,那贼人们打到京师都没事,打到那儿是京营的老爷该操心的,咱们操心的是军饷啥时候发下来。“

    “可现在咱家又想升官,好不容易抱上钦差的大腿,即然四叔带了咱来了这个四战之地,就得想着事坏了怎么办。“

    “没成想来了刚俩月,墙还没有修补呢,贼兵就追到跟前了,那咱也只能自认倒霉,没办法。“

    一旁的二堂兄还记的自己的父亲是如何在钦差大人面前打的包票,心里埋怨父亲一拍屁股倒是跑个干净,回旋镖却砸在踞守在原处的侄子侄女们身上,听到身边要投降的呼声越来越大,只得满面愁容的接着说

    “谁也没想到贼兵来的这么快,现在先想办法把人心稳住,不到万不得己不能投降,你们二叔当时立的是军令状,真纳了城可是要掉脑袋的!“

    “再说贼人奸诈,万一先礼后兵,咱们不就成案板上的鱼肉了吗?“

    旁边的沈知夏一把将几袋没受潮的高梁甩向坑沿,让肿着眼睛的粮官重新记下账,转头看着满面愁容方寸尽失的堂兄们,心道这火候是到位了,再没人出头估计士气就真崩干净。

    看着二堂哥一屁股做在地上,两眼发直的盯着满是蛛网的窗户。满头大汗的沈知夏一把将他拉起来,顺手拉上另一位披甲的堂兄处角落里走去,转头冲着剩下几个亲兵和堂兄喊到:

    “别呆在粮仓里了,我自有办法,把在外站哨的亲兵伍长叫过来…对,就是门前披甲的那个董叔。“

    “把兵卒们都集结起来,缺兵缺甲不怕,别让人心给散了,人心散了就真得完了。“

    “粮食的事我有办法,都不要慌了神,你们先出去,六哥和二哥留下,这情况我有办法,记的过一会再叫董叔,别叫太早了!“

    耳边传来姑娘沙哑的嗓音,几位手足无措的堂兄和亲兵们愣在了原地,直到二堂兄回过神来招呼几赶紧按沈知夏说的办,才把一众人堪堪赶出门去。

    伴着隔壁六叔家那堂兄传来的哀嚎---他正光着屁股等那箭伤痊愈,粮官终于将所有的粮食都整理了一遍,没被浸湿的粮食只剩了一小堆,坏掉粮食都堆在一边。

    沈知夏脑子里还有些东西,伍什制度,保甲连坐,定量份额,这些想法从嘴皮里不自觉的溜出来,冲向了自家两位堂兄。

    切切的密语在阴暗的角落里不住的生发,这个小小的三人会议竟生生持续了半个多时辰,沈知夏嘴边起了白沫子,任是口干舌躁也不愿去动腰间的那壶蜂蜜水,两位堂兄终是皱起了眉头连连摇头,只是说先把好粮放在外围,看着好看,稳固住军心。

    董叔在外面听到了手下人的消息,匆忙的推门进屋,看到分作三摞的粮袋便知道事情不对,手里抓着仿佛能挤出水来的高梁皱起了眉头。直到二堂哥的咳嗽把他从自己的思绪中拉了出来,这才注意到墙角里还蹲着三个人。

    看到蹲在中间的沈知夏,老董想起了这个姑娘刚才的举动,心中不由得起了一丝敬佩之心,然而更要紧的问题是想知道寨子到底守不守,虑心着自己前程的大汉忧心忡忡地说到。

    “晒粮的地方不够了,夏儿姐在墙上说的没错,后面的老林子里也藏了贼兵,根本找不出块空地方,再说这几天天空倒像是有雨的样子,恐怕于咱们不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