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小蜉蝣 » 第三章 回城(21)

第三章 回城(21)

    回到东方红小学的二连屋小家,门大开着。小餐桌上,摆着一个小白瓷盘子,盘子里整整齐齐码着红头沙糕,盘子旁边,是几只连爪香蕉。不见胡舸帆身影。赵正华不想问,他默默在桌边坐下来。

    里屋的帘子一动,胡舸帆掀帘出来。

    赵正华指桌上的珍馐,问:“有什么事要告诉我吗?”

    胡舸帆旖旎着身姿,在赵正华身边坐下来,润润道:“今天开全厂学徒职工会了。”

    “唔。”

    “会上宣布,我们的学徒生涯结束啦!”

    “哦。”

    “不但工资涨转为正式工,还可以——你有什么事不开心吗?”

    “你先说完吧。”

    “我就是说学徒工结束这件事。你有什么事吗?今天去教育局报道,情况怎样呢?那个职成股是干什么的?股长对你好不好呀?”

    赵正会抓了抓头皮,手指上粘着两根落下来的头发。

    “股长让我去办津川分校。”

    “津川分校?中学?”

    “就是补习校。”

    “哦……”

    “地点在黄花山上。”

    “黄花山上?”胡舸帆瞪大眼睛:“那我们又要两地分居了?”

    “你一个人带雪雪太辛苦,我想了,我每隔一天回来一趟。”

    “有班车吗?”

    “没有。”

    “那你怎么回来?”

    “走路,我走路来去。我了解过了,走一趟两个多小时。还没从前我回赵家沟远。”

    胡舸帆不作声。她知道了,他们的希望又落空了。学徒生涯的结束,换来的是一程新的分离。

    半天,她站起来,说:“我买了鱼。这回是活的。我去杀。”

    赵正华拉住胡舸帆说:“我来吧。”

    他站起来,并不对直去杀鱼,而是走到外屋门口,叉着腰,对着屋檐的阳沟看了半天,回头说:“明天,我去弄些泥沙回来,在阳沟上打一个灶。”

    “这样也好,烧煤还是要比煤油节约些。这一次你要把灶打好,别又像老家的那样,弄得满屋烟,人在里面跟做神仙一样。”

    赵正华杀鱼的时候,旁观的胡舸帆问:“那我们还要二娃吗?”

    赵正华停下刮鱼鳞的刀,说:“暂时不要吧,反正我们还年轻。”

    把家里交给胡舸帆,赵正华提着他的灰色仿皮公文包,上了黄花山,把养鸡场改建成一座简陋的学校,又以教育局向社会发出了招生公告。虽然幽静的大山深处确实是读书的好地方,但是,愿意来读书的人却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多。八月三十一号临开学前一天,一共招了十九名学生,一个班。通过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大家一致同意将多余的教室拿一部分改为鸡圈。因此,赵校长又被称为赵场长。

    分校条件艰苦,没有自来水,住校的师生用水全靠大家轮流挑,没有新鲜蔬菜吃,师生自己种。大家不介意胜利得有多憔悴寒酸。反倒是有人觉得学生太少,他们白白拿了人民的工资和月供二十七斤的口粮。数学刘老师说他算了一下,师生比例为一比一点零五,还是把炊事员等一应人等全算在内。语文吴老师说这是十羊九牧。历史老师说,他们是苏武牧羊。炊事员说,你们都说得不对,我们没牧羊,我们是在山上养鸡。

    赵场长说,那我们就把鸡养好。

    不管是养鸡还是教书,都难不倒这群遭遇过人生磨难的人们。当第三批食用肉鸡送出去的时候,第一届学生也送出了校门。升学率超过了津川中学的应届生。第二年九月,报名的人数大大增多,分校又在全体教职大会上一致通过,扩大招生规模,缩小养鸡规模。教育局长得知分校的此消彼长,伸缩有度,在全局教职工大会上鼓励大家都要像赵正华这样干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其实,赵正华还藏着两手。

    一手是自考。

    他不敢妄自尊大,第一回报考只报了一科《文学概论》,怀着对大学二字的高度崇敬,他花了大力气自学。没有任何辅助资料,书里提到的那些中外文学作品,他基本上没读过,他就反复琢磨那一本教材,强记硬背。当他翻到第四遍的时候,书页开始散落。他干脆落一页扔一页,这样更强行要求自己把每一页的内容都印在脑海里,必须印在脑海里。扔掉的书页有的进了字纸篓,有的进了炊事员的灶堂,有的进了茅房又入了茅坑。战战兢兢地进了考场,发现,居然有不少题都做得来。

    成绩发放的日子到了,赵正华重着中山装回了一趟朝,一查成绩,他居然考了64分!!!人事科的时髦同事的名字正好在他名字下面几排,他满怀敬意地查过去,23分。幸福总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赵正华倍受鼓舞,一咬牙,又报了两科。

    还有一手,是他藏在东方红小学公厕后面的菌包。他在报纸角落看到一个卖平菇种子的小广告,写信一问价格,居然很便宜!他又去新华书店逛了逛,居然又买到一本种植方面的书!上面居然有两页写了蘑菇的种植方法!他琢磨着,蘑菇和平菇都是菇,于是背着胡舸帆,大胆寄了钱过去,居然那头不是骗人的,菌种寄回来了!阅读理解加想象画面,把平菇种在了公厕后面。没想到,没过多久,居然生出了密密麻麻的平菇来!于是,他黑了心肠又买了更多的菌种,带回赵家沟,胡思梅、赵忠国、赵正明各分一份。

    出番茄的时候,胡思梅和李素珍每逢赶场,就担一挑番茄去卖。有一次,胡思梅在墙上一张纸上擦手的时候,看见那张纸上写着“招工启示”四个字。原来,公社要修建水库,公开招募临时工。摸到启示上面的报名地点一问,招工方居然要她!于是,胡思梅便暂时成为了一名水库修建工人。后来,在赵正华的指导下,她种出了平菇,有番茄或平菇等农产品出售的季节,她逢场担一挑到街上,李素珍守着卖。卖完了,母女二人又一起回家。临时工的收入加上卖番茄平菇的钱,居然把日子过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