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高路情歌 » 第144章、屯堡文化(下)

第144章、屯堡文化(下)

    小溪边,不时有两支荷花开着,或者是几只水鸭在水上飘着。路边,包着头巾、穿着宽松青蓝色大马褂的奶奶或大妈,或者在膝上摆着一个小小的笸箩,或者就在自己的手上,拿着一张绣了半截的鞋垫,或认真或悠闲,或专注或交谈。

    她们是在做生意吗?其实她们更像是在自家门前和邻居闲谈。

    只有在游客真正走到她们面前、对她们摆在面前的、她们自己绣出来的东西感兴趣时,她们才会多和你说上两句,至于你买不买,她们都会给你一个满意的微笑送你离开,还会很客气地对你说——欢迎你下次再来这里玩。

    一路走过,旁边时不时的都有一些古代驻军的痕迹,或一个光滑的栓马桩,或一个兵士训练的石盘石磨,或是用石头雕刻着的一匹奔腾的战马,马上是那雄纠纠气昂昂的威武的战士。

    几个正在石盘上的楚河汉界上杀得起劲的石雕栩栩如生,晃然一眼,还以为是真的。

    旁边一个摆摊点的爷爷,身后的石墙上,挂着几个有如唱大戏的面具,小宇和豆豆手牵着手跑了过去,豆豆指着面具就要叫雁子妈妈买来给他戴。摆摊爷爷看着他笑:

    “小朋友,这个太大太重,你太小了,戴不动的,这不是玩具面具,而是我们这里唱地戏用的面官,不是卖的,只是我这里的一个装饰品。”

    “爷爷,那什么叫地戏呀?地戏好看吗?”江北雁顺便地问了一句。

    “地戏,就是我们这里从很久以前遗留下来的一种戏曲,它也能唱什么《三国》呀、《薜刚反唐》呀,《精忠岳飞》呀等的戏。很好看的,而且好像只有我们这地方才有,你们朝前走50米,再转过那个弯就听到那边唱地戏的声音了。”

    “啊,好,谢谢爷爷!”

    两小屁孩还没等摆摊爷爷的话说完,又拉着手,朝人群里钻了过去:

    “看戏去喽,看戏去喽!”

    “你俩慢点,别跑丢了!”

    这样,江北雁他们赶紧追着两小孩,朝着前面走去,刚刚转过那个路口,就听到一阵阵的尖叫声和锣鼓敲打的声音。

    再朝前转过一座石门,一群人正围在一起,那里应该就是唱地戏的地方了。

    两小孩首先挤了进去。

    那里也没有固定的舞台,就着地面的石板,旁边的人围成了一圈。

    戏,就在中间的空地上唱了起来。

    唱戏的人,全部都穿着长长的、就像舞台上唱大戏的人一样的服装,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戴上了一个刚才豆豆想要买的那种面具,面具有黑的,有红的、有白的,也有大花的,面具上的表情也各不相同,有老头老太太,有将军有年轻美女,有帅的也有丑的。

    所有面具,都把装扮者的整个脸都全部遮住了,头上还戴着插有长长的野鸡翎的帽子,长长的胡须,每个人手上都拿着木刀木枪、旗帜竹鞭等。

    旁边,什么都没有,就只有两张高低不一的桌子,几个圆木做成的凳子,这就是这里全部的舞台设备,当然,还有两个没化妆的老爷爷,一个提着锣,一个端着鼓,刚才的锣鼓声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没看到之前,还以为有千军万马呢,却原来只是两个人的表演。

    随着两声锣鼓的声音,两个老爷爷拿着腔调的喊声出来,地戏表演就算开始了。

    十几个穿着戏服的人走到场地中央,同样也拿着腔调开始唱了起来,声音时儿高亢时儿低沉,时儿激越时儿婉转。伴随着不同的动作,上下翻飞起来。在众多人的配合和锣鼓的协助下,倒真有一点古代战场上的感觉。

    不过,江北雁她们一句也没有听懂。

    十几分钟一节的节目唱完了一段的时候,他们跑了出来。

    “小宇,豆豆,你俩饿了没,我们去买些东西吃吧!”还是老人比较关心这个问题,走出人群的郑乾第一个问起了两小屁孩。

    两小屁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不说话。

    “好,我们去找些东西吃吧!”

    这时,正好有一个穿着当地屯堡服饰的导游姐姐走过,江北雁走过去,问:

    “导游小妹,你知道当地有什么出名的小吃吗,我们想尝尝?”

    “啊,你们到前面的那座雕楼下,那里有一家专门卖本地小吃的,你们应该能找得到想要的。”

    “好的,谢谢!”

    在前面许多石头房子中,抬头一看,就在前面,有一座高高的雕楼,就连雕楼里的瞭望口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应该就是景区门口解说时的农耕与驻军协调配合的标志了。

    这是一个不大的演武场,也就是过去驻军时,专门为兵士提供训练的地方,雕楼就在演武场旁边。现在却有人用来在周围卖东西了。

    最左边的一间,用蜡染布横幅挂着几颗大字——屯堡小吃。

    屯堡人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从主食中的糍粑、糕粑、包谷耙,到副食中的腊肉、香肠、血豆腐、干盐菜、干豆鼓、糟辣子等、无不具有可以长期存放和便于收藏的特点。

    屯堡人的饮食文化源于军队,在征服与反征服的激烈对抗中,运动是不可避免的,动荡的战争生活中有诸多不便,其中吃什么就成了一个伤脑筋的问题,他们就把主菜通过盐制,烟熏火烤,便于存放和携带。

    这些食品是当年他们的祖先为适应战争和迁徒的需要而特意制作的,一直流传到今天。

    江北雁她们走了过去,小吃还不少,两个小孩走在最前面,看着那么多好吃的,直流口水。

    可看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要选些什么。最后,还是江北雁为他俩各要了一节腊香肠,一份干盐菜,让两人先吃着。

    然后才在旁边的小桌子旁坐了下来,每人再要了一份酸辣米粉,一份奶豆腐。

    侯天天又要了一大块蒸好的串腊肉,肥瘦各半,他深深地咬了一口,然后叫郑凌凌也要一串,郑凌凌一看满嘴流油的侯天天,马上跑出去了好几步,并不住地摇头。

    可能大家还是有点饿了,上来的几个小吃,大家很快就吃完了,只是郑凌凌觉得,酸辣粉太辣了,辣得他不停地用手扇着嘴。小宇也吃不了辣椒,所以,一开始他都没有吃那酸辣粉,只喝了那碗奶豆腐和吃了那根腊香肠。

    豆豆可不管,辣得鼻涕口水都出来了,满头满脸都是汗水,还在有滋有味的喝着酸辣汤。

    这时,大家看到郑凌凌的狼狈像,两小屁孩都在旁边笑翻了。

    南飞又再给郑凌凌要了一份奶豆腐,郑凌凌喝了,才稍稍好了些。

    吃过了东西,也已经是傍晚了,他们还要到市里去找住宿的地方,所以,虽然听说附近还有一处寺庙,建在一个三面绝壁的山顶上,还是当年吴三桂的叔父出家居住过的地方,风景很好,可还是去不了了,只好等下次再去了。

    旅游第一天,所有人都还感觉不错。就是嫌时间太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