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谁还不是个正经读书人呢 » 第三十八章 人族之危,不在妖蛮,在七国也

第三十八章 人族之危,不在妖蛮,在七国也

    “陛下饱读诗书,一篇策论,何须臣来翻译……翻译……”

    董仲生接过秦王手中的策论,后面的话说不出来了。

    “人族之危,在妖蛮乎?非也,在七国。”

    开篇第一句,直接将董仲生给镇住了。

    或者说,吓到了。

    人族在岭南边界抵御妖蛮的主力读书人,有七成之上都来自七国,毕竟其余小国,自身都在夹缝中求生,又哪里来的的多余力量去抵御妖蛮。

    可以这么说,自孔圣之后,百国分裂,是七国扛起了阻挡妖蛮的大旗,也正是有七国读书人奋战在岭南第一线,才让妖蛮不能突破边界,祸乱九州。

    从这方面看,单是这第一句传出去,写下这篇策论的学子就会被扣上叛族的大罪。

    董仲生继续读下去。

    直到他将通篇读完,不觉间已经是浑身冒汗。

    这是激动的。

    区区一介学子,举人都没中,居然有如此眼光,如此眼界格局,这是秦国的幸事,人族的幸事。

    “陛下这是在作甚?”

    被文章吸引了心神,再抬头的时候,秦王居然在一旁手持方天画戟,舞的虎虎生风。

    “朕高兴啊!”

    秦王喘着粗气。

    他的身体有伤,虽然还是大学士文位,但之前被楚国半圣伤到了根基,这些年都没恢复过来,只是简单挥动了几下方天画戟,就疼痛难忍。

    不过秦王并不在意。

    身体上的伤痛和心中的畅快比起来根本算不得什么。

    “妖蛮为祸九州数千年,为什么不能将它们全部驱逐,是人族不够强大吗?并不是,人族有百家,各有所长,有儒家弟子做诗词文章,修浩然之气;有墨家弟子炼文宝,铸机关,提升人族力量;有兵家弟子排兵布阵,率军冲锋,斩妖杀蛮……以上种种,都强过妖蛮。白帝被封印在妖界,以人族的总体力量,留在九州的妖蛮根本不会是人族的对手。”

    “那为什么千年以来,妖蛮为祸的现象反而越来越严重呢?”

    “是因为七国虽强,但人心不齐,妖蛮来袭的时候在稷下学宫带领下可以联手御敌,可一旦妖蛮被打退了,七国的读书人就又会互相防备,都在担心本国损失太大,让其余各国摘了桃子,所以只会打退妖蛮,而不会狠下心里,倾尽所有将妖蛮灭绝。”

    “长此以往下去,人族各国内耗,而妖蛮的繁育能力远超人族,威胁只会越来越大,一旦孔圣封印彻底破碎,白帝真身从妖界出来,人族就会面临着灭顶之灾。”

    “难以想象,这是一个秀才能有的眼光。”

    董仲生看着文章的内容,夸赞不已。

    “是啊。”

    秦王将方天画戟扔给刘询,艰难的坐在地上。

    他的志向便是一统人族,合人族之力,将妖蛮彻底剿灭,让九州人族从此不必再为妖蛮之患而担忧。

    李长风、董仲生他们也因秦王这个志向才甘心追随,为其冲锋陷阵,治国安邦。

    但是秦王的举动,在天下人眼里就不被理解。

    大秦百姓不理解,他们觉得秦国富强,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局面很好啊,君王为什么还要连年发动战争,这不是合格帝王该做的事情。

    各国也不理解,你大秦从附属国一步步发展到今天,位列七国之一,应该知足,为什么要打破持续千年的局面?

    在天下人眼中,秦王既是雄主,也是暴君。

    但唯有秦王明白,人族不统一,未来只会被妖蛮所灭。

    或者半圣们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们不是秦国的半圣,他们不愿打破格局,不愿损害现有的利益。

    “朕要做的,是为天下人族创造一个和平、大一统的九州,没想到一介秀才,能懂朕的心意。”

    “老三啊,朝堂诸公,竟都不如一个学子。”

    董相无言。

    大秦的臣工们能力当然有,否则也不会将大秦发展到如今的局面,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也不愿意看到大秦和各国开战。

    赢了,固然是千秋伟业,他们会在史书上留下浓厚一笔。

    输了,劳民伤财不说,大秦会灭,他们也会失去现有的一切。

    他们不敢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间也不是没有出现过要一统九州的君王,可无一例外,都失败了,身死国灭。

    “老三,你猜这《灭六国论》是谁人所写?”

    “除了李玄,不做第二人想。”

    秦王哈哈大笑。

    他和董相所想一致。

    一旁的刘询听到李玄名字,脖子往前伸了伸。

    “刘大人,你也看看吧。”

    刘询不是普通太监,董相也从来不称呼他为公公。

    对此,秦王也没有反对。

    早年间,刘询和他们一样,都是一同在战场厮杀,彼此是可以托付后背的人。

    若非在一次战争中为了断后,刘询伤及了男人根本,官拜大将军也未尝不可。

    他入宫做太监,是自身的选择。

    刘询接过文章,通读过后,轻笑道:“这确实是小侯爷所作。”

    灭六国论中,除了分析人族七国相争的弊端外,也指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七国中,大将如云,但有能力灭掉其余六国的,唯有李长风,但李长风没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秦王手中……”

    这段内容,表达出来的意思是对李长风的惋惜,对秦王的指责。

    其余学子骂秦王,只骂怠政,纵容董相,却不敢提及天元之变一字一句,今科学子中,唯一敢提到这件事的,也就只有李玄了。

    有三位大儒撑腰,他有这个底气和秦王正面提出这个问题。

    事实上,李玄也是故意在策论中写到天元之变,他还是想借此探测秦王的态度来证实自己的推断。

    “李长风一死,秦王再无与之媲美的大将,想统一九州,无疑是痴人说梦,只能说这是君王的过错。”

    “陛下,小侯爷这篇策论写的好是好,但也发了不少牢骚呢。”

    刘询最是了解秦王,知道他对李玄的疼爱。

    “朕知道,玄儿不知天元之变的缘由,不论此事到底为什么发生,都是朕亏欠他的。”

    若没有天元之变的发生,李玄的身份在整个大秦都是最尊贵的,除皇子公主外,谁能比得上他?

    甚至以秦王对他的宠爱,就连大皇子都比不上,李玄想在大秦横着走都有人颠颠的给他开路。

    从这种身份一落成为庶民,加上明里暗里落井下石、图谋不轨的人,李玄这三年过的日子,秦王比任何人都清楚。

    “陛下不必自责,小侯爷自会有知道真相的那一天。”

    刘询点到为止。

    秦王瞪了他一眼,刘询说的话什么意思,他怎么会不清楚。

    无非是想让秦王在日后多补偿李玄罢了。

    这狗东西,难道就他知道报恩不成?

    朕和李玄还有血脉关系呢。

    “说实话,看到这篇文章,臣开始嫉妒长风了。”

    董相酸溜溜的开口。

    “生子当如李元墨。”

    自己儿子和李玄一比,啥也不是。

    不是说他儿子废,是李玄太妖孽。

    “嫉妒了吧?这是朕的外甥,亲的那种!”

    秦王倒是得意了起来,眉飞色舞。

    “呵,亲外甥不还指着鼻子骂你。”

    董相更酸了。

    “这是因为他不知道事情真相,你看这策论,足以证明他是个忠孝两全的人啊,不愧是朕的好外甥。”

    董相想骂娘。

    陛下的脸皮越来越厚了。

    他拂袖背手,不想再说话,心里寻思着回去之后好好教训下自家的小子。

    都是一个书院的学生,怎么你就写不出这样的文章。

    丢你爹的脸!

    “你看,他急了。”

    秦王冲着刘询眨眨眼。

    这一幕要是被外臣看到,定然会大跌眼镜。

    整个大秦权势最高的两个人拌起嘴来,就像是稚童一般。

    董相气来的快,消得也快。

    他本来也不是真的生气。

    “陛下,这篇策论该如何定夺?”

    灭六国论一文,方方面面都让秦王十分满意,但绝对不能公布出去。

    别看平时朝中大臣或明或暗的对李玄出手,秦王都没过多干预,那是因为这些都在他的掌控中。

    李玄未恢复之前,刘询执掌的罗网中,常年有一小队人在暗中保护他。

    没有一个人的文位是低于学士的。

    遇到生死危机,他们便会出动。

    李玄第一次去乱葬岗,就是穿越那一晚,其实就碰上了暗杀他的人,正是有罗网的人出手,才保下了他。

    当然这其中是发生了极其复杂的变故,秦王是不知道的,适当的时候会说明。

    李玄恢复之后,刘询的罗网就被撤回了。

    这种状态下的李玄,如果还要依靠秦王来保护,只会变成不堪风雨的花朵。

    但灭六国论就不同了。

    李玄文名已经不断传开,所作的贯日诗文在各国都引起了注意,稷下学宫那里就等着李玄科举之后的游学呢。

    一旦这篇策论现世,李玄会必然会成为各国的眼中钉,肉中刺。

    他们不可能看着有灭六国心思的人顺利成长。

    也不会让大秦再出第二个李长风。

    “灭六国论不能现世,李玄科举第一的事实也不能有变。”

    秦王沉声道。

    这不是难为人么。

    董相无语了。

    要是把李玄列为科举第一,又不将其文章公布于世,如何服众?

    “老三,由你重新写一篇文章顶替灭六国论,如何?”

    “不可。”

    董相摇了摇头。

    他的文风和李玄不同,就是尽力模仿,也有破绽。

    朝堂诸公、大儒们的眼光毒的狠。

    到时候事情出现纰漏,传出当今董相舞弊的消息,大秦会成为天下读书人的笑柄。

    “如今之计,唯有陛下颁布一道指令。”

    董相捋了捋胡须,说出一个办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