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抱着聚宝盆闯大明 » 第二百五十二章 纪律作风

第二百五十二章 纪律作风

    遥想当年,徐达、李文忠一左一右,三人一起骑马冲杀好像就在昨日一般……

    朱元璋看着身边的徐辉祖和李景隆,不禁有些感慨,人啊,不服老是不行啊。

    大明朝至今,已经度过了二十五个年头了。风风雨雨,大事小事,也经历了无数。

    若不是朱标……

    罢了,想起来往事,朱元璋不免伤感。

    轻叹了一口气,说道:“沈宝库,你刚刚为什么不躲开?”

    骤然听朱元璋问起,哪怕沈宝库脸皮已经厚到了一定地步,这时候也不禁老脸一红,小声说道:“没什么,没什么,陛下不用放在心上。”

    未免朱元璋继续追问,沈宝库赶紧转移话题:“傅让正带着将士们在校场操练,陛下要不要去看看?”

    隐约中,确实能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的沉闷的声音。

    “那就去看看吧。”朱元璋点了点头,淡淡的说了一句。

    沈宝库头前带路,朱元璋等人在身后慢慢的走着。

    上一次朱元璋来京郊千户所的时候是夜里,他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风寒药上面,因此并没有看到太多京郊的变化。

    可是这一次不同,蓝天、白云、微风、暖阳,这样的天气,可以说是初冬时节难得的好天气。

    在这样一个难得天气里,京郊千户所本就整齐的房舍,看起来更加的整齐。

    本就干净的路面,看起来更加的干净。

    虽然路面依旧是土路,可是土路之上,一无杂草、二无碎石、三无垃圾。而且,道路两旁还种着不少的树。

    虽然这时候树上的叶子不多,看起来有些光秃秃的,可是这种感觉,仍是让朱元璋觉得赏心悦目。

    从军多年,他从未见过这个样子的军营。

    别说是军营了,就算是京师,除了皇城和宫城,似乎也没有那里能有京郊这般洁净。

    不光是朱元璋觉得赏心悦目,就连经常来京郊千户所的徐辉祖、李景隆二人,也生出了一种感觉。

    京郊这片地,仿佛是一天一个样子的在发生快速的变化。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惊讶。

    除此之外,兵部尚书茹瑺和几个属下则是皱着眉头,若有所思。

    在徐辉祖的印象中,校场离得不远。按说走了那么长时间,校场的喧闹之声应该越来越大才是。

    可是,事实恰恰和徐辉祖想象的不一样。

    眼前的校场,一点声音都没有。

    校场上,站的人不少,可是并没有什么人发出声音,也没有什么人胡乱走动。

    一个个的,老老实实的站着。

    呃……错了。

    有一个胡乱走动的人,傅让。

    傅让手里提着一个小木棍,就像是监工一样,溜溜达达的,看看这个人,看看那个人,忙的不亦乐乎,就连远处多了几个人,他都没有注意到。

    远处的人,自然就是朱元璋等人。

    本来刚刚到了校场的时候,沈宝库是想喊傅让的。不过还没有来得及开口,就被朱元璋给拦住了。

    “这个是在做什么?”

    “启禀陛下,这是训练啊。”

    “练什么?”

    “诶……练纪律作风!”问的急了,沈宝库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硬着头皮把无数年之后的说法给说了出来。

    纪律作风?

    这个词有点新鲜,不,是太新鲜了。

    朱元璋皱着眉头,搜肠刮肚的想着这四个字该如何解释。

    沉默了片刻,朱元璋对一旁的朱允炆说道:“允炆,纪律作风这四个字,可知作何解?”

    之前听沈宝库这个狗东西说出这四个字的时候,朱允炆就已经明白纪律这两个字的意思。不过他刚想开口,朱元璋便说道:“不必着急回答,你先想一想,咱一会儿问你。”

    朱允炆自然不会抢着回答,多点时间他还能再琢磨琢磨作风两个字的出处和意思。

    “好了,让傅让过来吧,咱有话问他。”

    “陛下不过去看看么?”沈宝库一愣,指着人群前面的高台,小声说道:“陛下,要不上去讲几句么,这些混账东西若是知道陛下来了,以后训练肯定更用心的!”

    “……”

    混账东西,什么叫上去讲几句,他把咱当成什么人了。

    朱元璋狠狠的瞪了沈宝库一眼,怒道:“废话什么,把傅让叫来。”

    “是,陛下。”

    虽然有些遗憾,可沈宝库总不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抗旨。

    “傅……!”

    “过去叫,不要声张!”沈宝库鼓足了力气的一声大喝,将将喊了一半就不得不咽回肚子里,不情不愿的走到高台下,将傅让拖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末将傅让……”

    同样,傅让鼓足了力气的见礼,也只是见了一半就被朱元璋挥手打断。

    难道说,朱元璋好像并不想让太多的人知道自己来京郊。

    真的是,来京郊难道是很丢人的一件事情吗?

    沈宝库心中腹诽持续了很长时间。

    没办法,谁让朱元璋一直不发话。

    他不开口,旁人也不能开口,只能默默的在一边站着。

    徐辉祖、李景隆毕竟是武勋出身,站一会儿不算什么,这会儿看着也还算有威仪。

    至于蒋瓛带着的锦衣卫,那自然不用多说,每个人都瞪大了眼睛,要多精神就有多精神。

    当然,朱元璋身边的达官贵人,自然不可能像沈宝库千户所的大头兵那般,站的规规矩矩、整整齐齐。

    就拿文官来说,贵为兵部尚书的茹瑺,今日大朝会上连站带跪的,已经累的够呛。

    好不容易,在出城的马车上歇了一会儿,将将有点缓和。

    可是之后和朱元璋一起纵马京郊,又把他折腾的疲惫不堪。

    俗话说,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诚然,茹瑺的年纪不大,过了而立,未满知命,不过就是三十四岁而已。

    可他毕竟是文官,自小读书识字,经贡生入了国子监,之后又因为朱元璋的南岳神之梦踏足官场,一路平步青云的当上了兵部尚书。

    这么多年,他就没有练过什么弓马之事。一直以来手里握的都是笔杆子,而非枪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