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皇帝是怎么炼成的之赵匡胤传奇 » 第四章:壮志未酬身先死

第四章:壮志未酬身先死

    后周世宗柴荣三征南唐,大败南唐皇帝李璟的队伍,当时各个小国吓得肝胆俱裂,纷纷示好不迭。

    南唐向后周求和之后,派自己的宗室李从善和大臣钟谟入贡。周世宗问钟谟:“江南现在还治兵守备吗?”

    钟谟心里大呼不妙,不好回答啊,于是小心翼翼地回答:“唐王已臣服大周,不敢再在边境治兵修守。”

    周世宗柴荣摇头,说:“以前是仇敌,现在亲如一家,道理已经讲的很清楚了,我们现在君臣分明,不应该有猜疑。但是,以后会发生什么谁也说不清楚。你回去转告唐主,趁我在位,赶紧修好城池、招募训练好士兵,把守住军事要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安定团结多做考虑。”

    钟谟心里打鼓:柴总不会是正话反说吧?心里正在忐忑不安,直到拿着皇帝柴荣的正式文件,南唐国主李璟才敢动手修茸城池,增守戌兵。

    在大批奸雄纷出的五代乱世,周世宗这种推诚布公、宏规大度的高尚人格,几乎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中华帝王,周世宗柴荣的人品相当不错啊。

    周世宗平定南唐,不仅开疆拓土,大增中原王朝声威,让国内GDP、军事力量得到空前发展。这个时候周世宗终于可以完成他藏在内心深处最大的事业:北伐。

    公元959年,周世宗显德六年三月,柴荣又御驾亲征,踏上了北征契丹、收复燕云之路。让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带领水军;韩通为陆路都部署,水陆并进,开始了后周皇帝人生中最后一次轰轰烈烈的戎马生涯。

    周世宗北伐,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契丹方面,耶律德光病死后,他的侄子耶律兀欲得立(辽世宗),后来因为要发动南攻,臣下不满,发动政变的时候杀掉了兀欲。

    耶律德光的儿子耶律述律(辽穆宗)继位,史书上也叫为耶律璟。这位耶律述律没有一点他爹的英武,每晚通宵K歌跳舞,白天就睡觉,老百姓就称耶律述律为“睡王”,听到后周兵临城下,契丹朝野上下一片混乱。

    赵匡胤督率战舰,顺风顺水,突入辽地。辽国兵民毫无防备,都胆战心惊。辽宁州刺史王洪开城投降。赵匡胤命王洪为向导,进攻益津关,守将佟延晖也投降了。

    赵匡胤弃舟登陆,来攻瓦桥关。辽兵守将姚内斌率数千骑出关迎战,被赵匡胤挥兵一扫,败退关内。这个时候,韩通也率陆骑兵赶到,说莫州、瀛洲俱已投降。

    第二天,赵匡胤到关下劝姚内斌出降。恰巧李重进率禁军拥着周世宗来到关前,姚内斌连忙出城迎降。

    后周士兵先后轻松拿下益津关、瓦桥关和关南州县,一直被契丹人视为奇耻大辱。三关入周后,柴荣将瓦桥关升格为雄州,割涿州归义县、容城县归雄州,大概位置就是现在著名的雄安新区。

    后周朝拿下益津、瓦桥两座小关,战略意义非常重大,二关是契丹拱卫南京析津府的南面门户,此时幽州就在柴荣眼前。

    周世宗带兵进入瓦桥关之后,大宴群臣。商议进取幽州,众臣说,辽国失去燕南,定调强兵防守幽州,要谨慎些,不能轻举妄动。周世宗柴荣很不高兴,默不作声。

    周世宗没有听从众将的建议,当夜就让李重进率兵先去攻幽州,又命孙行友去攻易州。当天,李重进占据固安县,兵临幽州城下。

    周军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甚至在拒马河边搭建浮桥,供大军过河攻城。也许是天意,在周军即将发动对幽州的强攻时,柴荣却突然病倒了,皇帝生病,六神无主,所以这场必将青史留名的战役无法再打下去了,柴荣只能下令撤军。

    五月三十日,柴荣率军回到汴梁休养。柴荣北伐,实际上并没有与契丹人真正打起来,而这也是后世轻视柴荣北伐成就的主要论据。

    这种观点认为投降柴荣的都是契丹汉人将领,之后赵匡义北伐失败,碰到了契丹最精锐的王牌部队。也就是说,大家认为如果柴荣遇上契丹主力,必败无疑。果真如此吗?

    其实后周这场北伐,让契丹皇帝耶律述律非常惊恐,他根本没有勇气迎接柴荣的挑战。甚至是后周军取三关之后,还说什么“这三个地方本来就是汉人的,这次只不过是还给了他们,哪里算丢失国土?”虽然耶律述律大言要御驾亲征,但那也是在柴荣退兵之后做出的政治姿态而已。

    这只是耶律述律的表现,再来看幽州统帅萧思温的表现。萧思温吓得六神无主,幽燕地区的普通契丹人更是被柴荣声势浩大的北伐吓破了胆。

    不仅是契丹人,幽燕汉人也震惊于柴荣的胆量,“京畿人皆震骇,往往遁入西山”。连人带马都吓傻了,这样的战斗力,只要柴荣强攻幽州,破城是十拿九稳。

    事实上,北宋帝王也基本认为若周世宗不病,则必能攻克幽州。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七月,赵恒对大臣们谈到柴荣,为柴荣意外得病而可惜。

    人算不如天算。关键时刻,周世宗忽罹暴疾,仅仅一昼夜之间,竟然人事不省,处于弥留状态。正史中没有柴荣疾病的确切记载,也许是急性肺炎,也许是急性心肌炎,也许是某种莫名其妙的细菌感染,总之是一病不起。

    本来世宗皇帝还想硬撑病躯进军,他的姐夫张永德,这个时候是殿前司都点检,苦劝:“天下未定,京城空虚,如有意外,江山不保啊!”

    无奈之余,周世宗只得下诏班师,从澶州迅速乘车回汴京。

    特别值得回味的是,周世宗夺取瓦桥关后,心中大喜认定收复幽云十六州指日可待,登上小高岗望远,哼着:我站在高岗上四处望……当地老百姓拿来酒肉劳军,周世宗好言抚慰闲聊:“这地方叫什么名字?”老百姓回答:“你老大站的这个高坡叫病龙台。”古人多忌讳啊,周世宗柴荣听了之后暗地里喊一声不好,就上马回营,结果,当夜柴荣就发病,高烧不止。

    我们现在来揣测,或许就是当天傍晚策马狂奔,造成周世宗大汗遇风,重感冒可能是因为劳累、体力透支而转变的急性肺炎,或者心肌炎之类的,皇帝才真正变成了“病龙”。

    另外在当时还有另外一个传闻:幽州百姓听说周世宗大军将至,悄悄地议论纷纷,说:“天子姓柴,幽州自古为燕地,“燕”与“火”谐音,柴入火冒“烟”,大军必不成功”。当然了我们现在看这种描述,完全是荒诞不经了。

    病重期间,周世宗听闻有人从地下挖出一块木板,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的字样,于是,他下诏免去姐夫张永德的军职,虚升他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转任平时看上去老实忠厚的忠武军节度使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公元959年阴历六月癸已(六月十八日),周世宗柴荣病逝,时年39岁!

    周世宗柴荣死后(谥号武帝),第四子梁王柴宗训即位,柴宗训前面的三个哥哥们在后汉隐帝杀郭威一家的时候,被顺带着全杀了,第四个儿子柴宗训就是后周恭帝,当时只七岁。转年春天,周恭帝还没来得及改元,周世宗棺柩刚刚入土两个多月,真正尸骨未寒,本来要率兵北征契丹的赵匡胤兄弟自导自演,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赵“点检”果真做成了“天子”。后周恭帝便被宋朝改封为“郑王”。十三年后,柴宗训二十岁出头,即“发病”而死,估计是被宋室暗害,赵匡胤又演一出,“闻之震恸”,谥曰“恭皇帝”,把小伙子葬在他父亲的陵墓旁。

    当初,为了防止唐末以及五代诸朝藩镇推翻皇帝的“悲剧”重演,周世宗想方设法削弱藩镇的兵力,重金招募强兵猛将入京城守卫帝室。结果,柴世宗死后,帝位未失于强藩,却被禁卫军头子捡走,天算人算,防不胜防。可悲!可叹!前人载树,后人乘凉,赵氏兄弟完全是依凭周世宗的遗泽余威,四攻八伐,最终成就两宋基业。

    假如真有这么一个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一定是有人在捣鬼,那么这个捣鬼的人可能是谁?让病榻上的周世宗顿时警觉起来,自己舍命打下的江山,岂能落于他人之手?

    当时殿前司都点检是张永德,他是周世宗养父郭威的女婿,自己的姐夫。那么这个木板是不是张永德搞的鬼呢?

    当周世宗看到以后,免去了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职务,由三把手都指挥使赵匡胤接替。就有史学家事后怀疑说,这个不厚道的事肯定是老赵干的,毕竟赵匡胤是最大的受益者。有没有可能性呢?我们看啊,应该不存在必然性,虽然张永德撤职了,赵匡胤能确保继任的一定是自己吗?还有二把手呢!

    会不会是侍卫司李重进干的呢?史书记载李重进被派去防止北汉来捣蛋,李重进根本就没有在周世宗的大营中,根本没有作案时间。

    另一种说法就是史学家杜撰,写史书的人编的,为什么呢?需要用这样一个神秘的事件来暗示赵匡胤后来当皇帝是天意。

    今天的读者们更愿意相信哪一种?我们从事情的逻辑上来讲,真要有这个“点检做天子”的木牌事件,那赵匡胤提拔为点检之后,不是又有了新的点检了吗?要破解“点检做天子”的魔咒,只需要撤掉点检这个岗位不就一劳永逸了吗?当然了,在历史长河中,通过对事情分析,大家各自会有不同的看法。

    据考证,撤掉张永德殿前司都点检职务,是因为柴荣在病榻之中,张永德受大家委托来劝告柴荣尽快回到京城,以防不测!这个时候周世宗忽然认识到:手握重兵的张永德怎么如此没有主见?如果自己七岁的小儿子继位,那么张永德岂不成了大家谋取私利的工具了?于是急忙撤掉了张永德殿前司都点检的职务,换上忠诚又能干的殿前司三把手赵匡胤。这系列操作,是周世宗在病中快速进行人事调整的结果,为后面病危托孤做准备!周世宗柴荣在病危期间,怎么安排他的帝国人事班子,才能确保他7岁儿子柴宗训带领大周走的更长远呢?请看下回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