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皇帝是怎么炼成的之赵匡胤传奇 » 第七章:留给后世的疑团

第七章:留给后世的疑团

    陈桥兵变的事情我们在前面已经全面了解了,根据史学家和史书记载,我们总结了八个疑点,前面我们提出来了一些,我们在这一章系统总结一下。

    第一个疑点就是起因存疑,我们来回忆一下,在后周显德七年就是公元960年大年初一,朝廷接到消息,说契丹一支劲旅,还有北汉、西夏联军冲开封杀过来了!所以朝廷慌忙决定由赵匡胤带领禁军去迎敌,平定边境!

    结果是殿前司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带先锋兵去了边境,赵匡胤带主力在陈桥驿溜达了一圈回京当了皇帝!慕容延钊没有在边境以一敌三,《宋史》中记载:赵匡胤称帝之后三国联军退兵了。

    后来这段历史是史官们在赵光义的指导下完成的,很多内容被美化的面目全非了。我们从美化之后的记载中,丝毫理不顺事情的逻辑:气势汹汹的三国联军杀到边境,等你赵匡胤一称帝,敌人就抱头鼠窜!这不符合事情的逻辑。

    既然北宋这边的史官记载这段历史会采用美化的文学手段,那么我们看看辽人的史官是怎么写的呢?这件事情上契丹人不用考虑给赵匡胤美化这个黄袍加身的事情,辽人虽然没有参与陈桥兵变的过程,至少可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看看这段时间有没有发兵征讨后周的记录就可以了。

    在辽史的记载中,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这段时间里,契丹人忙的不可开交,先是王子谋反,然后是被平定之后进行审察,审察结束之后祭天地,就是给祖宗汇报一下出了个不孝子孙,你们在阴曹地府也要把他逐出家门!这个时候你别说让契丹人出兵来打后周,就是喊契丹人来边境吃火锅,他也没空啊!

    结合赵匡胤办完称帝手续之后,契丹马上退兵的事情,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契丹、北汉、西夏三国联军杀奔开封的事情是子虚乌有的!

    那么后周朝廷接到敌军犯境的消息,一定是个假消息!

    周世宗病危托孤的时候,安排了三方辅政的格局,在中央禁军上,具备调兵权的人是侍卫司韩通,赵匡胤要把部队拿到手上,就需要一个带兵出去的理由,敌军犯境就是一份非常紧急的军情!制造一个假军情对当时赵匡胤来说简直太容易了!

    第二个疑点就是兵力部署,显德六年,赵匡胤派了他的发小韩令坤领兵巡边,提前带兵镇守河北,后来安排他的铁杆粉丝慕容延钊领先锋部队驻扎河北真定,就是现在石家庄这一片,让这两个心腹大将牢牢控制着整个河北。另外安排了王审琦、石守信等禁军将领留守开封,这样河北、河南互为犄角,既能防止朝廷生变,也能抵御外敌趁乱来侵。

    现在问题来了,赵匡胤这么部署兵力有什么目的呢?无非是为了防止窃取政权时内部抵抗,也为了在办理称帝手续期间有外敌来骚扰!

    第三个疑点就是各种谣言,在陈桥驿兵变之前出现了两股流言,在赵匡胤还没有出兵的时候京城就传“出师之日点检为天子”的流言,而且京城百姓都知道,只有宫里不知道。等他一出兵,军中又有一个人会观天象,还说天上有两个太阳掐架,一个太阳把另一个太阳给制服了,而且说这是天命。这些流言到底是偶然出现,还是一种预谋,怎么会这么及时的出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呢?按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大家都知道这种天命说就是拿来忽悠老百姓的,但是究竟是谁在中间制造舆论呢?总不会是竞争对手吧?

    第四个疑点就是醉酒问题,作为一位武将,能喝酒是很正常的,镇守一方的时候和部下大醉三天,似乎也能理解。但是作为一位作战经验非常丰富的高级将领,沉醉在在带兵迎敌的路上,直到第二天还需要人扶出来,这就让人非常费解了。

    这只能说明一点:赵匡胤是无心喝醉酒,有心装醉人,而且醉的境界很高。是该睡就睡,该醒就醒,演技炉火纯青!

    第五个疑点就是黄袍和禅位诏书,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了,黄袍不是寻常物品,军中不可能说有就能有,哪怕私藏都会诛九族的神器,如果不是提前准备,根本拿不出来。

    当然了,我们结合史书记载,谈到了黄衣加身的可能性还是比较高,那么神圣的一刻披上一件被汗渍浸黄的内衣,也难怪赵匡胤会一再推辞了!

    至于禅位诏书的问题,我们也讨论的非常细致了,大家千万不能小看古代翰林士学士的文学功底,搁现在来看,文学功底决不比古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差吧?这个疑点我们在这里就不再过多赘述了。

    第六个疑点是赵匡胤家里人的态度,据司马光记载,赵匡胤回到家里辞行、收拾行囊的时候,就跟家里说起这个流言,赵匡胤的妹妹正在擀面,听到之后抡起擀面杖就朝赵匡胤打过去,口里骂:你一个大男人做事,心里没点数吗?跑回家向我们这些女流之辈得瑟什么呢?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啊,他的妹妹非常淡定,甚至能够通过嘻嘻哈哈的方式来应对。如果你觉得这没什么,那你再看看赵匡胤的妈妈有什么反应,说:我向来知道我儿子是能做大事的,现在看果然如此!

    杜妈妈(赵匡胤的妈妈姓杜)对自己儿子即将做天子的流言还有点不屑一顾,在那个根本没有言论自由的封建社会里正常吗?

    第七个疑点是韩通被杀,韩通是周世宗柴荣指定的三方辅政集团成员之一,是唯一具备调兵权的人,宰相们是辅政集团中没有兵权的一方,在陈桥兵变中属于人畜无害地存在;远在边境的符彦卿是辅政集团中有兵权的另一方,但是远水解不了近火,有韩令通和慕容延钊驻兵河北以防万一;需要防范的就只剩下中央禁军侍卫司中具备调兵权的韩通了!

    韩通很忠诚,潘美回朝汇报了赵匡胤要办称帝手续的时候,就一溜烟跑出去,准备调兵抵抗!但是他在路上就被王彦升盯上了,追到韩通的家里,破门杀死韩通,顺手还杀了韩通全家。在冷兵器时代如果不是专业人员,要破门杀一个包含武将在内的全家老小的难度是非常高的,肯定不是王彦升临时兴起要逮住韩通杀全家啊!后来赵匡胤办完称帝的手续之后,找机会把韩通的官职赏给了王彦升,你品,你细品!

    第八个疑点就是赵匡胤胸怀大志,有四个人知道赵匡胤胸怀大志,第一个人就是杜妈妈,我们在第六个疑点里面已经说了;第二个人就是杨徽之,这个人不仅看出来赵匡胤胸怀大志,而且还告诉了周世宗柴荣,杨徽之说赵匡胤这个人,非常有人望,不适合带领禁军,赵匡胤的人缘太好了,在禁军中很有号召力,这个人特别不应当做禁军的最高首领。周世宗没当回事,打了个马虎眼就过去了;第三个人叫郑起,他发现赵匡胤在禁军中不仅人缘好,而且威望特别高,千万不能让他独掌军权,然后郑起告诉了宰相范质,范质根本就没有当回事;第四个人是韩通的儿子,他也发现赵匡胤不简单,就告诉他爹,结果他爹也没有放在心上,最后他们一家成了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唯一的牺牲品。可见,想瞒过天下所有人是不太容易的,但是赵匡胤在这次兵变中基本上做到了天衣无缝,应该说准备工作做的非常扎实!

    既然赵匡胤是总导演兼男一号,那么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设计成一个毫不知情的角色呢?另外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在陈桥兵变中是个不起眼的人,既然总导演是他哥,为什么要表现成为一个事件的重要参与者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细品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