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皇帝是怎么炼成的之赵匡胤传奇 » 第十一章:后周名将的归宿

第十一章:后周名将的归宿

    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病重的时候,要传位给自己的内侄兼养子柴荣。但是郭威担心自己的外甥李重进不服,临死前就把李重进忽悠到朝堂上,让他对自己的养子柴荣磕头行了君臣之礼,也就是说李重进承认了自己舅舅传位给没有血缘关系的柴荣,资格老、军功高、血缘更近的李重进放弃了皇位竞选,由此确定了柴荣和李重进两人的君臣名分。接着柴荣即位,封李重进为侍卫司最高统领。

    我们都知道,后周的中央禁军下面有两大部门,一个是殿前司,当时是郭威的女婿张永德担任最高统领,叫殿前司都点检;另一个部门就是侍卫司,在柴荣继位的时候李重进就担任了侍卫司都指挥使,这两大部门相互制衡。李重进执掌侍卫亲军司的时候,赵匡胤还只是担任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下面低着两级的高级军官。

    相对于赵匡胤被后周皇帝柴荣慧眼识珠十年来迅速升迁的传奇经历,李重进的职位一直四平八稳。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与郭威的血缘关系比后来继承大统的柴荣(郭威的老婆的内侄)还近些,是响当当、如假包换的后周皇族成员。但是柴荣在病重之际继续让李重进作为皇族分掌一半中央禁军,显然就是利用他牵制住官场新贵赵匡胤。

    后周世宗柴荣三十九岁英年早逝,不得已留下七岁幼子柴宗训继位,深受柴荣生前信任的赵匡胤,第一件事就是把中央禁军和自己职位一样的侍卫司最高统领李重进调出了京城。他通过对宰相范质、王溥等人一番忽悠,很快就用一纸小皇帝的诏书对李重进明升暗降,让他带着侍卫司都指挥使的头衔兼任淮南节度使。因为淮南是后周的新征服地带,还面临着南唐政权的反攻威胁,太需要一个足堪大任的皇族前去坐镇,就这样李重进就被赵匡胤忽悠到了地方任职,侍卫司只留下二把手副都指挥使在京城了。

    李重进很早就跟随舅舅郭威东征西讨,北汉趁机南侵发动南平之战的时候,李重进就随柴荣出征抵御。周汉两军在高平大战,周将樊爱能与何徽临阵脱逃,导致周军失利。随后赵匡胤不惧生死,指挥部下向汉军发动进攻。李重进前往支援赵匡胤,使得赵匡胤的士气大振,大败汉军,赢得高平之战胜利。

    显德二年(955年),李重进、赵匡胤随周世宗柴荣南征南唐。唐军一路声势浩大,不仅有水师助战,还准备了大量拒马、铁蒺藜防备后周军队的骑兵。在赵弘殷、李重进等人的猛烈进攻下,不仅大败唐军,还俘获大量敌兵与武器。后来在辅助赵匡胤攻打寿州的时候打得南唐军队丢盔弃甲,因此南唐士兵非常畏惧李重进,称呼脸色较黑的李重进为“黑大王”。

    后来中央禁军侍卫司都指挥使李重进与殿前司都点检表妹夫张永德不和,二人互相猜忌。张永德为了打击李重进,便经常在众将面前揭露他的短处,还说他图谋不轨,甚至派人到皇帝柴荣面前诬告。周军众将见李重进与张永德都是皇亲,又手握重兵,担心二人同室操戈,于是非常恐惧。李重进于是飞马前往张永德营中,对他说:“你我都是大周的股肱之臣,应该齐心合力,一起辅助朝廷,为什么要互相猜忌。”张永德听了,非常惭愧,一顿小酒之后就与李重进和好了。

    显德四年(957年),李重进攻打濠州,濠州团练使郭廷听说“黑大王”兵临城下,急忙率兵投降。第二年柴荣派李重进进军庐州,以震慑南唐。李璟见周军屡胜,已打到长江边上,只得派人向柴荣求和。最后周唐以长江为界,结束了此次战争。

    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篡周建宋之后,身处淮南的李重进显然就很尴尬。他既没有以皇族身份为旗号率军讨伐赵匡胤,也没有第一时间拥护赵匡胤,而是选择了观望。想想也很正常,因为淮南面对南唐背对京城,在没有做好准备没有外援的前提下很难有所作为。另外一种原因是,置身五代十国那种“有枪就是草头王”的乱世,李重进无疑希望坐山观虎斗,看赵匡胤像之前那些武装夺权的将领一样,被其他节度使联合起来推翻。

    出乎李重进意料之外的是,赵匡胤的“三板斧”明显比同时代那些赳赳武夫高明得多。一没有大开杀戒,二没有施行暴政,反而竭尽全力安抚人心,实现了从后周到宋朝的平稳过渡。随着新皇帝后来“杯酒释兵权”,掌握禁军的将领和掌握地方武装的节度使们纷纷认怂表示归顺,李重进终于坐不住了。

    他首先向皇帝上表,表示希望进京来看望老同事赵匡胤,这是当时其他节度使向大宋王朝表忠心的基本姿势,而且赵匡胤一般都会照单全收,然后再许以高官厚禄进行优抚。可是没想到是,轮到李重进表忠心的时候,赵匡胤让翰林士学士李昉喊来,让李昉帮他写一份诏书,要表达“我不想让李重进来京城表忠心,由于我跟他的关系很好,还不能让给他觉得我不想见他”,李昉毕竟是大才子,诏书一挥而就:“君为元首,臣为股肱,虽在远方,还同一体,保君臣之分,方契永图,修朝觐之仪,何须此日”把李重进一通忽悠,最后的结论是“你别来”。

    这下让李重进心里发毛了,这明显是赵匡胤不待见自己啊,而且脸上大写着“不信任”三个字,就着明说要收拾自己了!于是他飞快地下令修缮城墙、建造工事,同时向南唐李煜求救,希望里应外合讨伐赵匡胤。接下来的事实就证明了李重进的轻率和悲催。南唐后主李煜躲还躲不及,哪里敢惹赵匡胤,前几天还在讨好大宋皇帝赵匡胤,说你老人家跟我打招呼的时候直接喊我小名就可以了!于是一口回绝了李重进的合作建议,而且马上派人向赵匡胤汇报李重进的军事计划,非常谄媚地向大宋皇帝表忠心。

    这个时候赵匡胤还对李重进施加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加封李重进为中书令。很眼熟吧,上一章赵匡胤给昭义节度使李筠加的官职也是中书令!看来这个中书令的官职不好当啊,同时赵匡胤还调他去担任淄青节度使。听到还要调自己去青州,内心更加害怕,加快了修缮城墙、建造工事的进度。赵匡胤知道之后就派使者陈思诲去安抚李重进,还赐他一块丹书铁券。但李重进认为自己是后周皇亲,担心赵匡胤不会放过自己,就拘禁了陈思诲,准备起兵。

    南唐拒绝了李重进的联军方案之后,谄媚的告密行为让李重进恼羞成怒,不过现在也顾不上南唐。只好还派亲信翟守珣前去联络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准备约定南北夹击赵匡胤。

    千算万算没算到翟守珣这个家伙素来与赵匡胤交好,趁着夜色,路过开封的时候偷偷来到京城向赵匡胤告密。赵匡胤嘱咐翟守珣,叫他拖延李重进起兵的时间,不让他与李筠南北呼应。然后翟守珣回去报告李重进,说李筠成不了大事,不肯轻易发兵,我们再准备准备,多招些兵马自己动手搞死赵匡胤。李重进一直以来都非常信任翟守珣,在消息传递不太及时的时代,接到李筠兵败自杀的消息时,赵匡胤已经班师回朝了。

    赵匡胤收拾完李筠,就着手解决李重进这个大反派,他先派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等大将率禁军平定李重进,然后在建隆元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元960)乘着战船亲自前往淮南节度使驻扎的扬州进行督军,战船才走到宋州,就收到中央禁军统领石守信的来信,说:“老大你来参观就可以了,千万别插手,我已经打得李重进正在哭爹喊娘了,等您老人家来到扬州城下的时候,我带您参观破城仪式!”

    赵匡胤乐呵呵地来到扬州城下,石守信一声令下,扬州城应声而破!敢情是石守信在等着赵匡胤呢,把这最精彩的一幕留着展示给赵匡胤。石守信在扬州城门刚刚拉上“欢迎领导光临扬州城”的横幅时,李重进带着全家人投火自焚(和李筠不一样的是史书明确记载李重进投火自焚),临死前还有人劝李重进杀了赵匡胤的使者陈思诲,李重进说:“算了,我现在全家都要投火自杀,杀了陈思诲又有什么用呢。”遗憾的是陈思诲还没有笑出声就被李重进的部下们乱刀砍死了。

    总的来说李重进作为郭威的亲外甥,政治地位却在养子柴荣之下,没能继承后周的皇位,彰显了李重进对后周的忠诚。他在南征南唐、北伐北汉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不愧后周第一名将的称呼。但李重进多次错失优势的机会,在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时候采取了观望态度,希望其他节度使跟赵匡胤拼得两败俱伤的时候自己坐收渔利;在李筠举兵反叛时作为一代名将却信息闭塞,等到收到消息已经错失南北夹击的大好时机;另外还错信翟守珣,导致起兵计划泄露,没能与李筠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导致自己势单力孤而被北宋消灭。

    回顾李重进在赵匡胤称帝之后,根本没有起兵的意思,在赵匡胤平定昭义节度使李筠反叛之后依然准备进京表忠心。按李重进的地位、实力来说,是后周朝旧臣中最有实力的代表,是全国节度使中综合实力最强的,赵匡胤如果平定一位像李重进这样重量级的反叛人员,试问全国还能有谁敢站出来反叛?

    大家读完这一章,有没有“李重进是被逼反”的感觉?不管历史的真相如何,赵匡胤现在已经取得了政权平稳过渡的关键时刻,接下来应该怎么经营自己的大宋帝国呢?我们一起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