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思维乱序 » 3.暗

3.暗

    这次的思维乱序是暗,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只是一些胡说八道而已。

    有一种说法是人们会对未知的事物感受到恐惧,没接触过的事物、没有了解过的存在、不能被自己所认知的情况等等,很多时候不经意的小事都能引起恐惧。

    可人类是会成长的一种存在,简单加工的鬼故事就能让孩童牢记心中不敢去探究真相,或真或假的谣言就能让青年男女起鸡皮疙瘩和想要探究的勇气,对于已经成年或者说是心里年龄上已经长大的人来说,只要事不关己、没有遇到、事件的主人公不是自己就不想投入更多的心思。

    我说,暗可能仅仅是人们的负面印象或者是情绪啊、混乱啊、过度思考啊之类的吧,长大了就不会那么害怕了,而且,对于暗,并不一定只有负面的感受吧?或者并不一定只有害怕?

    什么时候会产生暗?

    僵尸?外星人?横冲直撞的大象?急速靠近的老虎?怪异致极的昆虫?

    无法掌握的事件?无能为力的经历?无法忘却的羞耻?

    不想放弃的事物?一瞬间的愤怒?无由来的恐惧?

    “我”问,或许只是单纯的发现了“暗”呢。

    那是一个周末的晚上,无法无天的我和家里人发生了口角,具体的原因早已忘记,可能只是晚饭不合我的胃口这种简单的小事吧。

    早早的就上了床把自己蒙在被子里,周围很安静,老实说这个时间段不会这么安静的,晚饭过后的时间在我印象里应该是十分繁多的,家里的电视声,厨房厕所的流水声、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的声音,再不济还有夏天的虫鸣和空调的声音。可当我还蒙在被子里时就发现这些熟悉的声音都没有了,伸出头,灯也被认为我已经睡着的家里人关掉了,黑暗中我看着空调外壳显示出的发光的温度数字,人在气头上,还在不断的赌气晚上发生的口角问题,固执的认为我是对的。

    想着想着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之前在小杂志上看到的恐怖故事飞头蛮(一种古代传说,没有依据的说法)

    突然把恐怖故事中的主角想成了我的家里人,最开始想到的并不是恐惧,那时候的我甚至在想,就是他们,他们那样子不就是人人都厌恶的恐怖怪物嘛!,就这样思考着也把自己带入到故事当中,接着我也学着故事中的主人公抬头望着门的最上方,因为故事中飞头蛮(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是古代的一个传说)会从门的最上方一点点的进来,渐渐的我从发呆中回过神来,看向黑暗中的其他地方,发现只有黑暗,看不清其他的东西,也有可能只是我并没有发现把,就好像我看不到空调上面有什么,柜子里边和上下有着什么,再或者,门外是不是也是关着灯、外面街道上是否还是亮的、我是不是被困在黑暗中了,就这样乱想了好一会,到最后甚至想出来了是不是附近就只有我一个人这个想法。

    就这样僵持着,观察着黑暗,想要再度把自己蒙在被子里,却又不太敢,会不会只要我一眨眼就真的会出现了呢?又僵持了一会,发现自己眼睛适应了黑暗,能隐隐约约看到了黑暗中自己熟悉的椅子桌子等东西,但并没有驱散我意识上的飘飞,因为看的更清楚了,我甚至在想,空调那发亮的温度显示会不会是飞头蛮(假的,民间传闻,并不会出现)的眼睛,空调外壳下是否就隐藏着两个恐怖的存在,就这样,又僵持了一会。

    大脑在黑暗中飞速运转,我的意识也越发的清醒,渐渐的心里状况从恐惧变成了一种乏闷,在胡思乱想着如果有为什么不快点出现让我看看,又想着那种事物是不存在的,在思绪乱飘的时候,一种生理现象打破了这份平衡,饮料喝多了,肚子又涨又想小便,然后我掀开了被子点亮了房间的灯,开门上了厕所。

    周围又吵闹了起来,听见了熟悉的响动,在阳台看到了陌生的人群,一切又恢复了往常的模样。

    “我”问,那只是自己困住了自己,甚至都不知道那是个“暗”

    小时候爱看各种杂志的习惯没有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淘汰,初高中的我最喜欢的考试是语文,最喜欢的做的试卷也是语文试卷,要说为什么,因为一定会有一个大题是阅读理解,阅读理解里一定会有一篇小短文,是我不认识的人写的,我并不会在意作者是谁,我会一遍又一遍的观看短文,试图破译着里面的故事,到现在,初高中的知识被我忘记的差不多了,但好多短文我印象深刻,这些短文不一定是什么名人著作,可能只是我从不知道的地方看到的,存在于我记忆深处的内容。

    其一,作者对于家人的念想,尤其是对痴呆妈妈的念想,大概的内容就是作者有个痴呆的妈妈是家里人强行给爸爸结婚的,家里人都不太待见这位妈妈,当作者长大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时家里人就想把痴呆妈妈赶出家门,于是在那天家里人破天荒的给了妈妈非常丰富的一顿饭,丰富到全家人都吃不完的那种,痴呆的妈妈看了看饭桌,又看了看作者,拿起了那个属于她的饭碗,舀出去了一半的饭吃了起来,根据作者的话来说,作者觉得妈妈是在表达自己只吃一半的饭,不想离开这个家。

    随后的内容记不太清了,就记得后面的一小段,痴呆妈妈为摘作者爱吃的水果坠下山崖去世了,再之后,内容里就只剩下了作者对于妈妈的思念。

    “我”问,这不是“暗”的事件,因为不知道作者在家里是如何对待痴呆妈妈的,或者内容里有提到,但是忘记了。

    其二,人类对幼兽的感情,两个人在照顾着一只掉落的小鸟,他们饶有兴趣的带来了谷子和水源一点点的喂食着羽翼煽动的幼鸟,非常温柔的照顾着这只幼兽,作者从他们的身边经过目睹到这件事,然后有人呼唤了这两个人,他们就把幼鸟扔到了地上,一脚踩死了,作者并没有去查看事实到底如何,只听到了坠落的声音和用力的践踏,之后变中了。

    “我”问,不好评价事实如何,不过遗失的幼兽不也一样在自然中活不下吗?

    其三,这是一个关于思考的故事,法院上,一个人被判以谋杀罪,犯人费尽口舌,搅尽心思的为自己辩解自己没有错误,可随着审判的继续,犯人把自己说服了,内容我记得不太清了,大概就是犯人在提出证据后开始了怀疑自己,如果自己没有那么做会不会导致接下来的事情发生,通过自己间接导致的过错是否全是自己的责任,哪怕自己只是开了个门导致的灾难。犯人很清楚最后的结果和自己并没有直接的责任,可在审判长和其他人员的不断质疑下,犯人自己也开始了怀疑自己,最终审判如大众想的一样,把凶手的罪名套牢了。

    “我”问,不清楚前因后果,不能确切的知道事实如何,何况自己都记不太清楚情况,而且作者的二次转诉又是否正确也不了解,又怎么知道是暗呢?

    没由来的把这些事情串联在了一起。

    我说,暗一直存在,只是渐渐的不再去注意它了,起源于暗的感受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再也不能在心里掀起风浪,或许一开始就没有所谓的暗。

    “我”问,有没有可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会一直都是不变的,在局里的可能是一直在寻找,在旁观的只是不在意或者根本就不想管呢,就像你的“暗”在他人看来或许不值一提一样,别人的“暗”也很难压迫到周围的人。

    或许一开始就是在思维乱序?就像暗并不只会给人带来负面情感一样。

    “我”问,有没有可能,一开始就不存在所谓的“暗”或者至始至终都没有人想解决“暗”,或许很多时候,都把暗当作一环,不再改变也不想改变了呢?

    不要在意所谓的暗,可能也只是思维乱序产生了一个可以不负责任的结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