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思维乱序 » 4.错

4.错

    这次思维乱序想要讲的是错。

    没有什么道理也没有什么论证,就当是看个笑话就好。

    对于错,老实说我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什么是错,我并不能有一个能让自己信服的依据,但这并不代表我没有受到过正确的教育,老师教过我真善美,前人的古书中也有类似谨言的语句,依靠这些我能从不同的方面、位置、内容来理解和感受,知道什么是错,知道不能犯错。

    可是

    我说,如果错已经有了警告提醒之类的作用,那还会有人去错吗?或者说,那其实不是错呢?

    “我”问,你怎么知道“错”了,或许你才是“错”的。

    “在判断和解答的时候,不能用现在的状况去理解过去的事,要根据不同朝代或者不同的情况去答题。”

    这是我的历史老师曾经说过的话,话的具体内容不记得了,但大概是这种格式。

    简单的说就是,在解答历史题的时候,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看待过去,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去合理的解答,很多在现在看来是无用的决策在过去很有可能只是唯一解,受限于当时的情况只能用不太合理的方式去完成。

    历史老师说的很多内容其实我忘得差不多了,到现在我记得最多的就是解答历史题不能只写不好的,要考虑一下当时的情况,写出一些赞叹的回答,毕竟这样比较合理嘛,因为解答问题我站在了不同的位置,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错的思维乱序经常出现在我的大脑中,可能是我这个人经常发呆或者乱想吧,经常想的有的没得,头脑里也不知道装的什么东西,只是每次让我从错的思维乱序中走出来的,就是我历史老师的这句话。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或者说是很多人身边的事,或许、大概、可能吧,并不一定会有,但应该是比较容易见到的事。

    不一定?那确实,毕竟这是关于我的思维乱序嘛,感觉不会适用于他人,或者都不能适用于“我”。

    “堂姐结婚了,她始终是要去的是外地,她的孩子也不会是和我们这个“家族”一样的姓”

    “堂哥的孩子都是女孩,他们始终也是要走的。”

    “姑姑的孩子虽然是个男孩,但他也不和我们一个姓。”

    每次我回老家,总能在没有其他亲戚的时候听到类型的话语,老实说,并没有什么苦大仇深啊或者不能接受的,人长大了总会知道原因道理,这些并不能让我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只是对于将来可能见面很少了有点惋惜。

    可是

    “你看看,那三个孩子都不亲近你,因为他们不是“家族”的人。”

    有很多时候,我都会想笑,想笑的并不是话语有多么的不理智,而是在笑自己,自己没有去反驳,因为那是现实,那没有错。

    “在判断和解答的时候,不能用现在的状况去理解过去的事,要根据不同朝代或者不同的情况去答题。”

    我说,那三个孩子加起来不到一岁半,他人和我说,他们因为不是“家族”的人所以不亲近我是不是有点可笑,他们连谁是谁都不一定知道,我现在在给3个孩子冲奶粉喂给他们喝他们都不会记得。

    “我”问,可是没有“错”啊,这3个孩子你以后能见到几次?自己也知道他人说的话语并不一定是表达那种意思,可能或许只是不想伤了你的心所以用了这种说法,长大了要了解话语中的其他含义,再说了,这是现实,并没有“错”

    那还真是够思维乱序的呢,毕竟一直遵守着历史老师的话。

    在大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放过一些和教学内容不相关视频,老师的本意应该是开阔知识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其他内容,学习一些知识。然后在拖延一些时间,毕竟马上就要放假了嘛。

    其实那些内容挺吸引我的,准确的内容其实记不太清了,但有一些片段我还是印象深刻的。

    农民父母带着先天性疾病的孩子来到了医院,过了几天就带着孩子走了。

    起争执的双方在为了谁负更多的责任在互相争吵。

    以及海上钢琴师最后的结局。

    在思维乱序的时候

    我说,感觉好像都没有错啊,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没有人想要一直错,或者对他们来说,那些抉择不是错的?

    “我”问,你可决定不了他人的事,因为你只是一个后来者、观看者、理解者、你没有和他们在同一个时段。

    初中的时候我以一周要上六天的课,周一到周五上课上晚修,周六不用上晚修,周天下午就要去学校,那个时候学校的意思大概就是周六晚上早点休息,周天睡个懒觉,下午4、5点就去学校预习一会准备上晚修。

    那么为什么我要在周六晚上还要去跆拳道,周天上午再去找个家教老师去补习呢?

    顺带说一句,时间是真的赶,我还要自己走过去,通常就是在家里屁股都没坐热就要去了,来来回回一周就那么没了。

    我这个人记性挺差的,很多时候都不太能记住内容,只能在之后给自己总结一下,用自己的话来加深一点印象。

    事情大概是初中的一个周六,家里人在叽里呱啦,反正就是说,周六和周天还有时间,让我去找个兴趣,再补习个拖成绩的科目。最开始其实我挺抗拒的,然后一晚上脑子没动,第二天就去跆拳道报名和去找家教老师了。

    其实那个时候我还挺开心,毕竟不用在家,不能接受来自于前人的教诲,听那些在课堂上就已经听过的名人名句,因为同样的话都听过好多次,甚至有时候还没课堂上讲的详细。

    我说,没感觉到有什么用,虽然的确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并没有提高我的成绩,也没怎么让我有什么课外兴趣,反正我也选不了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

    “我”问,你不也没反对?那不是代表,要做的事没有“错”吗?

    老实说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是不是我的思维乱序一直都没有个结果,或许这才是思维乱序的常态?

    很多时候会因为话语的刺激和现实碰撞想要进行诉说,可在思维乱序中和历史老师的话语联想到一起的时候,又觉得没有错。

    “我”问,有没有可能,一直以来你才是“错”的那个。

    就像思维乱序一样,没有开端、没有过程、也不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