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业帝国之崛起 » 第三十五章 围荆州,斩魏帝

第三十五章 围荆州,斩魏帝

    大业军队攻城略地,怎么会和党争扯上关系呢?

    有的。

    不管是那个朝代初年,在天下未定的时候,军功就是一个人最好的筹码,他们可以凭借军功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比如说,皇位。

    太子吴立炎和齐王吴承名就是这种情况。

    他们都急切的需要建立不世之功,比如说,第一个攻破健康,活捉刘宋皇帝刘义隆。

    那么梁锐文就必须要同意吴立炎的计划,攻克荆州,顺流而下,攻打健康。

    如果不是这样,吴立炎死磕益州,就算是成功了又如何?万一吴承名趁着这个机会死磕健康,被他抢先一步灭亡刘宋,那么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就会获得巨大的红利。

    这种红利,双方都很眼红。

    正因为如此,齐王军队极其拼命,就是希望可以把吴承名推上皇位,然后他们鸡犬升天。

    而太子这边也是这样,不希望齐王过来抢饭碗。

    我们可以预见战争结束之后,大业朝廷的党争会有多么恐怖了。

    所以也不意外为什么吴承名政治上争夺皇位失败之后还发动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反叛了。

    大业正华二年(426年)十二月中旬,皇帝吴承宗同意太子吴立炎提出的合兵攻荆州,进健康的计划。

    随后正式把昌国公于大文并入吴立炎麾下。

    于大文开启了自己那尴尬的一段军旅生涯。

    因为所有人都把他当成齐王党,所以吴立炎也不想用他,然后这位足智多谋,征战四方的昌国公,大业帝国丞相就只能在军营里面当咸鱼,不管吴立炎怎么安排他的军队都无动于衷。

    这个表现被称之为明哲保身。

    大业正华三年(427年)二月初,吴立炎率领十万大军悍然南下,从宜都,竟陵进抵荆州。

    荆州城门紧闭,依靠三万大军守卫城池。

    这个时候,刘义隆急忙派遣自己的亲信到彦之率领五万大军支援荆州。

    到彦之是什么样的人呢?

    这么说吧,檀道济听说刘义隆让他去支援荆州就已经做好了荆州沦陷的准备。

    三月二十日,到彦之大军来到了武昌驻扎,随后吴立炎派遣亲信将领越国公林众,勇武侯林从主持攻打荆州,自己则是率领两万骑兵杀向武昌。

    一路上吴立炎所到之处,以金银收买百姓粮食,所以不带粮草,仅仅一天一夜就抵达武昌城外。

    到彦之看见吴立炎杀过来了,也是毫不在意,依然在纸上谈兵。

    他直接率领全部的七万宋军(包括武昌原有的两万守军)杀出城外,一副要生擒吴立炎的架势。

    可能在他看来七万打两万是没有什么悬念的吧。

    一开始吴立炎的确是被到彦之唬住了,再加上一天一夜的长途奔袭,士气并不高涨,让他萌生了退兵的想法。

    但他的亲信将领宇文延和张升告诉他,如果现在撤退,那么不仅仅是他们的长途奔袭失去了意义,而且还会打击到士兵的士气,更重要的是就这样回去荆州很容易影响到其他士兵的。

    但吴立炎觉得现在拼死一战恐怕会损失惨重,他一开始没想过到彦之那么莽。

    宇文延说:“到彦之小儿也,不足为惧,殿下国之储君,身先士卒,必然振奋人心,武昌唾手可得咦!”

    闻言,吴立炎才安下心来,随后组织军队和刘宋军大战。

    到彦之大军面对大业骑兵的冲击勉强保持队形,并且不断的反击,一时之间双方也是陷入了对峙状态。

    为了打破这种情况,吴立炎假装要撤退,把刘宋军吸引到武昌外二十里地,紧接着骑兵围绕到彦之大军不断的侵扰。

    这时候到彦之也是害怕了,到了晚上独自率领七百精锐杀出重围,跑了。

    吴立炎:……

    宇文延,张升:……

    宋军:???

    随后七万大军损失惨重,阵亡七千余人,投降一万三千人,其余人突出重围,四下溃散。

    到彦之撤退回武昌之后,不敢逃跑,怕刘义隆怪罪,于是调遣周围军队共同保卫武昌。

    然后吴立炎发挥自己的被动技能,声东击西。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巴陵(今岳阳),相当于控制了洞庭湖口,并且和上游的宜阳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荆州被进一步孤立。

    吴立炎脑子很清楚,现在王仲德还在上庸负隅顽抗,荆州一时半会也拿不下来,再攻打坚城武昌,怕不是脑子瓦特了?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急不得。

    这时候刘义隆看亲信到彦之不行了,就派遣四十一岁的沈庆之去接管武昌局面。

    沈庆之看着武昌城内的情况也是忍不住一阵汗颜。

    本来兵多将广的武昌这时候只剩下一万三千余人,并且很多都是之前被打得溃散的军队,基本上斗志全无,人心涣散。

    但他依然是凭借自己的军事素质,硬生生的完成了武昌的防备,收拢之前被打散的军队。

    到了四月份,武昌城内已经有了三万八千余人了。

    五月二日,益州宋军反攻大业,收回巴西,巴渠,并且东进上庸,意图支援王仲德。

    得知消息的宋得之率领八千步兵在野外击溃刘宋一万五千人,并且一度杀到了巴渠城下。

    中路业军正在死磕上庸荆州,所以宋得之才没有浪费时间去收回巴西和巴渠。

    五月中旬,东线齐王吴承名率领大军攻克下邳,随后席卷淮北,和檀道济针锋相对。

    但皇帝吴承宗这时候却让他先放弃山东的战果,回援北方。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鲜卑北魏南下了。

    我们来梳理一下大业帝国北方的局面吧。

    大周灭亡北魏,建立大业的时候,北方由西到东是后凉,柔然,鲜卑北魏残余势力,以及北燕。

    其中后凉当年被赫连勃勃打成残废,这些年一直在臣服大业,不敢不敬。

    北燕国土狭小,就只有今天辽西走廊一带,在高句丽和大业,北魏势力之中夹缝求生。

    至于草原霸主柔然,之前被拓跋嗣打得伤筋动骨,然后这几年大业成立之后和大业保持友好的关系。

    但北魏就不一样了。

    北魏皇帝拓跋焘被斩杀之后,北魏道武皇帝拓跋珪的第七子拓跋连在北方草原继位称帝,改年号为平德。

    这是公元425年的事情。

    北魏在退出河北的时候的确是损失惨重,但依然拥有一定的规模力量,自从426年吴承宗派遣大军南下开始,拓跋连就开始不断的御驾亲征,骚扰大业北方。

    由于柔然被打怕了,在明哲保身,不反抗,所以导致了拓跋连可以肆无忌惮的骚扰大业北境,不担心后方被偷袭。

    正华二年(426年)三月,拓跋连率领三万骑兵骚扰北冥镇(今内蒙古四王子旗),斩杀七百业军,掠夺三万余人,牛马羊万匹。

    五月,拓跋连入侵阴山地区,击溃十二匈奴部里面的三部,斩杀两位大单于,并且筑京观,挑衅大业。

    十一月,北魏攻克怀荒镇(今张北县)。

    正华三年(427年)二月,柔玄镇(今兴和县)内部鲜卑族打开出门,斩杀大业守将,迎接拓跋连。

    三月,拓跋连击垮大业八千骑兵,并且围攻平城。

    五月初,拓跋连攻克平城,夺回都城!

    平城沦陷的消息让长安内部震惊,不管是皇帝吴承宗还是其他官僚都担心河北局势会不会动摇。

    拓跋连的发展已经出乎了他们的意料之内,现在能打的士兵和将军都在南方,以至于北方没有什么精兵强将,否则残兵败将的拓跋连怎么可能如此嚣张?

    所以吴承名被调遣,但他不甘心就这样撤退离开山东地区,于是集合军队,分兵驻守历城和东阳(今山东青州市),各自拥有两万骑兵防御。

    自己则是率领剩余的两万三千骑兵快速北上。

    他的计划是一个月内平定拓跋连!

    五月二十日,当大业齐王吴承名杀向平城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拓跋连的失败。

    六月三日,吴承名杀到平城外,和拓跋连三万骑兵野战,大军连战两天两夜,之后北魏军崩溃,撤退回平城。

    这时候吴承名竟然独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奔袭攻克怀冥镇和柔玄镇,阻断了拓跋连的退路。

    当拓跋连知道自己退路断了之后也是大惊失色,趁着吴承名还没有回来立马率领残余的一万多骑兵突围。

    可惜的是,好巧不巧,拓跋连在半路上遇见了大胜而归的吴承名!

    当天,拓跋连面临前有狼后有虎(围攻平城的骁骑军追上来了)的情况,拼死一战,最终被斩于马下,宣布驾崩。

    这一天是正华三年六月十二日。

    拓跋连就这样死了,在位仅仅三年,之后北魏把他追谥为武宣帝,并且扶持他的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也就是道武帝拓跋珪第八子,京兆王拓拔黎为新的皇帝。

    北魏短时间内无法再次发起进攻。

    而吴承名也是第一时间回到山东战场,这一个小插曲对于他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大业灭刘宋的高潮即将来临!

    (挺忙的,更新不确定,保持在四五天一更吧。)

    (不管怎么样,大业帝国这个系列分为三部曲,我会慢慢把他完成的,不会半途而废的。)

    (本书纯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