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业帝国之崛起 » 第四十五章 帝国永远的隐痛:齐王之乱

第四十五章 帝国永远的隐痛:齐王之乱

    吴承名拍案,铁了心的要反叛了。

    但在此之前他需要做一件事情,总的来说是去拉拢一个人。

    这个人叫陈方,时任齐国丞相。

    和汉朝一般,业朝的藩王国内也有朝廷指派的丞相,目的是监察藩王。

    陈方就是担任这样的任务,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他掌控着齐国内部所有的宿卫军。

    宿卫军和齐王藩王军可不一样,他们拿的是朝廷的钱,自然是帮朝廷办事情。

    六万多宿卫军零零散散的在山东地区,吴承名想谋反,必须要搞定这帮人,免去后顾之忧。

    但此时已经是箭在弦上,吴承名直接简单粗暴的召见在山东的陈方,让他过来邺城。

    陈方也是没想到齐王会反叛,所以完全没有什么戒备就来了,谁曾想一来就被抓起来了。

    随后吴承名见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太子令宋得之,梁锐文挟持陛下,寡人要清君侧,希望丞相支持。”

    听着这些话,陈方第一时间傻了,随后很快反应过来了,齐王哪里是想清君侧啊,这明明是想谋反自己做皇帝啊!

    于是他大呼:“殿下不可!否则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天下也将分崩离析!”

    被人拆穿,吴承名也是有些面子上过不去,随后告诉他,如果不跟着自己,就杀了他。

    陈方仰天长笑。

    “臣乃朝廷指派的齐国丞相,今日无法约束殿下反叛,唯有死而已!”

    看着陈方这个引颈就戮的模样,吴承名也只能无奈的叹息,让人把他压下去,杀了祭旗。

    那一年,陈方四十八岁。

    陈方死了,于是乎,惊天动地的那一天到来了。

    正华七年十二月八日,齐王吴承名在河北邺城召集大军三十八万,打出清君侧的口号,悍然发动反叛。

    一时之间,山东,河北,淮北地区全部暴动。

    十二日,吴承名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向西而去,直接占领陈留,许昌,虎牢关一带地区,包围洛阳。

    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山东到许昌几百里地区完全没有防备的就被齐王军队杀进来了。

    你以为仅仅如此吗?并不是。

    吴承名另外派遣自己的二儿子,淮北王吴立圭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扫荡淮南地区。

    收到消息的吴承宗不愿意相信,如果不是接二连三的战报传回来,恐怕他依然不相信。

    齐王反叛,朝廷内部大为震动,因为中央最强大的北骑军和征伐营全部都给了太子和齐王,剩下的加在一起都没有多少人。

    这时候守卫洛阳的是吴承宗的二儿子,魏王吴立德。

    之前他出场的时候我就标明了他的生卒年是公元408年-432年。

    细心的人还会发现,宋得之的死亡年份也是432年。

    没错,他们都是死在了这一场叛乱里面。

    吴立德麾下就只有一万八千人守卫洛阳,长安方面都清楚洛阳的重要性,于是在调配之后,吴承宗命令宋得之率领留守关中的三万都护府军去支援洛阳,绝对不能让吴承名拿下这个城市。

    吴承宗的都护府军原本是打算攻打和接手西北和西域地区的,所以都是清一色的骑兵,战斗力彪悍。

    十二月十八日,吴承宗登上长安城墙,看着宋得之出发,内心忐忑不安。

    与此同时,在平城驻守的吴立炎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就被人包了饺子了。

    赵国公蓝田率领八万精锐骑兵,三万步兵包围了平城,打算之后从平城南下,占领太原,彻底控制山西地区。

    这时候吴立炎在平城就只有不到万人的部队,主力都已经交给宇文延,林从他们了。

    这两个人现在还在草原上追击鲜卑呢。

    情况万分紧急,吴立炎为了守卫平城,亲自登上城墙,鼓舞士气。

    另一边,淮北王吴立圭的大军连续占领钟离,寿阳,历城,随时都可以渡江包围健康。

    正华七年是一个极其腥风血雨的年份,而以上就是他的结尾。

    这一年是结束了,但齐王卷起的风暴刚刚开始。

    公元432年,大业正华八年正月初八,齐王吴承名率领二十万大军包围洛阳,发起进攻。

    此时楚国公宋得之抵达宜阳,面对如此庞大的反叛军队,也是不敢贸然前进。

    宋得之跟随他的姐夫吴承宗起兵以来那么多年了,也是第一次遇见如此凶险的局面。

    三月份,齐王大军军营发生瘟疫,齐军病倒十之二三,战斗力减弱,士气低落。

    与此同时,楚国公抓住机会,率领城内大军悍然发起进攻,希望解洛阳之围。

    不得不说,他进攻的时机很对,再加上城内的魏王吴立德也是和他里应外合,齐军几乎崩溃,全线崩溃,慌不择路的逃跑,相互践踏者无数。

    就是这种情况下,他们竟然被反杀了。

    宋得之和吴立德痛打落水狗,集合三万骑兵出击,想斩杀齐王吴承名,平定这一场叛乱。

    但当他们得知吴承名驻扎在许昌,并且赶到的时候,看见的并不是残兵败将,而是一支极其精锐的骑兵。

    那是齐王的藩王军,七万人。

    当吴承名一声令下的时候,七万大军就从四面八方杀了出来,包围宋得之和吴立德,随后就是一场延续了三天的血战。

    宋得之曾经向外求援,但他不知道的是,根本不会有援军到来,因为他自己就是援军。

    四月二日,业军在齐军的冲击下,楚国公宋得之力战而亡,年仅四十。

    四月四日,魏王吴立德被乱箭射死,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四。

    当两位大人物阵亡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洛阳几乎无人防备,被齐军轻而易举的入驻。

    这一场战斗本身就是吴承名故意为之,他在军队瘟疫爆发之初就率领精锐大军撤退了,被业军击垮的齐军基本上都是步兵和杂牌军,宿卫军。

    不管怎么说,这个消息传入长安,朝廷震动!

    如果说在此之前吴承宗对吴承名还有一丝幻想的话,那么在得知自己二儿子和小舅子阵亡的消息之后,他就彻底绝望了。

    但眼下的这种情况,他也不能不处理,于是下令,潼关以东的全部军队撤退,回防关中,并且命令益州地区的军队通过汉中北上,拱卫帝都长安。

    四月中旬,齐王吴承名顺利的接收了潼关以东的大片地区,并且派遣自己的王太子吴立宪率领四万人北上,占领了黄河北部的三郡地区,一时之间,天下震动!

    不仅如此,北方和蓝田血战的吴立炎也是吓了一跳。

    这时候林从和宇文延都已经回来了,并且能和蓝田大军平分秋色,但看着南部三郡沦陷,吴立炎就心生退意了。

    这时候宇文延劝告他,现在太原平城地区东部有蓝田,北部有鲜卑,西部有匈奴虎视眈眈,一旦撤退,那么就是国破家亡的结果。

    是的,正华八年四月份的帝国北部情况就是这样。

    鲜卑收到了齐王反叛的消息,拓跋黎兴奋得马不停蹄的南下,随时都有可能突然袭击,占领六镇和平城一带。

    至于匈奴十二部更加如此。

    匈奴十二部隶属于胡夏政权的北部土著贵族。

    当年吴承名一战生擒赫连勃勃,震慑匈奴残余部族,以至于他们只能投降,成为业王朝的附属势力,并且在周灭北魏和业灭刘宋之战中贡献了大量的战马和士兵,功劳极大。

    但中原王朝能让草原部落服服帖帖的前提就只有一个,实力。

    之前的十一年里面,不过是大周还是大业,国力强盛,上下一心,凝聚力和战斗力都极其离谱,给匈奴十二部落一百个胆子他们都不敢乱来。

    但是自从齐王吴承名反叛开始,业军节节败退,十二匈奴部落里面就有五六个不老实了,开始无故掠夺汉民牲畜和财物,大有挑衅的意思。

    所以这种情况下,吴立炎一旦率领手下十几万人撤退,那么山西地区就会被这几个势力撕得粉碎。

    所以吴立炎不能退,那么他又应该怎么办呢?

    他准确的判断出自己的堂弟根本不可能北上,因为就只有四万人,他们的目的绝不可能北上,最多就是行成一个缓存带,堵住他的退路罢了。

    后顾之忧暂时解决了,那么就开始面对其他三个方向了。

    匈奴部分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这一次吴立炎能不能稳定北方局面,只要业军一天没有失败,那么匈奴也不敢乱来。

    至于北魏,他趁火打劫也不可能是这个时候,毕竟业军加齐军二十几万人在这里,他那点人过来还不够塞牙缝的。

    但此时此刻,业军和齐军以平城为分界已经你来我往的打了很长时间了,到了六月份,蓝田依然是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

    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半年来蓝田基本上一直在北方打太极。哪怕是之前包围吴立炎在平城里他都没有全力死磕,等宇文延,林从回防之后他也是毫不抵抗的撤退。

    这段时间派遣出去的军队都不超过五百人,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外面公款旅游呢。

    至于蓝田为什么这么做,关键在于一个字。

    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