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关于大明星老婆是多重人格这件事 » 第一百八十章 要给人希望

第一百八十章 要给人希望

    陈安隅此时说了这么多,让田根基以及梁竞都是津津有味的。

    但田根基这里却想知道梁帝这个角色如何。毕竟田根基也说了,他其实是想客串一些角色的。

    这点陈安隅就有的说了。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事实真相只有亲历者才知道”忘了这是谁说的一句话,但这句话对错与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错的辩题。

    《琅琊榜》作为一部架空历史剧,自然也会有胜利者,而且,不是一个人。

    站在观众,站在梅长苏的故事角度,他是这个故事里的胜利者,结局如何,该由他来书写,事实上,也确实是。梅长苏在重回北境之前,就已经将所有后续的事情安排好了,甚至,他做好了自己死在北境的准备。

    站在梁帝的故事角度,他却是上一个故事的胜利者,在上一个故事中,他手握皇权,将所有逆反的人,都牢牢地捏在手中。因为有了上一个故事的前因,才有了下一个故事(也就是梅长苏这段故事)的后果。

    可尽管梅长苏涅盘归来,算尽了人心,但他却并没有真的懂他的舅舅,也就是梁帝这个人。梁帝在剧中的一些谜一般的举动,也让我们疑惑,他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点萧选狠毒而绝情,这是剧情明面上呈现给我们的景象

    整部剧,可以说都是梅长苏和梁帝的博弈,梁帝在明,梅长苏在暗。

    因为对皇权的了解,对梁帝的了解,对誉王,太子,靖王,夏江,谢玉,乃至所有人的了解,又有琅琊阁,江左盟、云南穆王府,禁卫军大统领以及一众赤焰旧部的支持,梅长苏在扶持靖王,为赤焰军翻案这条路上,可谓无往而不利。

    梁帝狠毒而绝情,这是梅长苏,也是故事明面角度上传递给我们的讯息。

    确实也是啊,作为一个皇子,他在五王之乱中,全身而退,登基为王,脚下踩过的,是无数臣民,甚至兄弟亲人的血泪。

    他为了保住一个秘密,不惜让林燮带着赤焰军,把扶持自己上位,为自己生下孩子的玲珑公主和她身后的滑族灭了。

    为了达到制衡的目的,他拆散了不知多少的有情人,为了自己被侵犯的皇权,他亲手赐死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更是直接派兵灭了为自己打江山的兄弟和7万赤焰军。

    赤焰军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他更是以牺牲剩下的儿子为筹码,鼓励太子和誉王的争斗,须知,不管是哪个上,另一个都是死局。

    剧中所呈现的这样的梁帝,不值得我们有一丝的同情和怜悯。可这样的梁帝,却又有许多的矛盾举动,难以理解。

    最明显的,就是临近结局中,他跟梅长苏的对峙后,那一跪所代表着什么?

    这是讨论最多的关于梁帝这个人物的争议点。

    可在剧情的铺垫中,类似体现梁帝心理上的矛盾情节,其实有很多,我们姑且慢慢往下来看,再来回答这一跪所代表的意义。

    第二点,林府的存在,宸妃的结局,都丰满了梁帝这个人物的情感

    在这部剧的第七集中,因为霓凰郡主对梅长苏的试探,怀疑,所以在梅长苏要搬出宁国侯府的消息被散播出去后,霓凰郡主透过穆青,将梅长苏带了出去看宅子。

    看完以后,霓凰郡主刻意带着他从另一边(靠近林府)出去,并在林府门前,询问梅长苏“难道苏先生,真的不想进来看看吗?”

    当时,霓凰郡主的一番话是对梅长苏的试探不假,反映了梅长苏过家门而不敢入的痛苦,但同时,也侧面显示了梁帝对待林燮一家乃至对待当年赤焰军这件事的态度。

    “原来是逆犯旧府,可以随便进去吗?”

    “按理说,被查封的府邸,应该归内廷司再行分赐,可是不知为何,这十二年来,陛下却像把它忘了一样,完全不加收管制,任由它无主荒废,似乎等待着有朝一日,它能够自己静悄悄的,就这样消失了。”

    当年的旧案,牵连甚广,无数人因此或死或走,以至于大梁元气大伤,可梁帝的皇权,却是重归于他的。

    如果说,一开始内廷司对这府邸,不敢多说什么,担心受到牵连,那么多年后,这事已经平复下来,太子辅政,很多事情都由太子协助处理以后,旧犯府邸的处置这么一桩小事,太子为什么没有再去动?

    又或者,其他的人,为什么会任由这个屋子就这么荒废着?

    只能说明,这屋子就跟那件案子一样,像是一种禁忌,成了梁帝心中最柔弱,最不能提起的一部分,又或者,是梁帝的刻意遗忘,刻意不管,任由它就这么存在着。

    林燮和梁帝,有同窗,兄弟之谊,更有亲人,生死至少交之情,最后却因为理念的差异,两人的行为走向了各自的极端。

    梁帝生来便注定了他和兄弟之间,掺杂了权势和鲜血,不可能会有真情,而林燮和言阙,却补全了他这方面的缺失。林府的存在,像是梁帝内心深处,对林燮的一种纪念,又或者,是对他当年上位之前,那些纯粹岁月的纪念。

    而宸妃的结局设定,也是一个关键。

    当年的案子,梁帝对所有人都狠,唯独放过了几个人,那便是林殊的母亲晋阳长公主,宸妃,静妃等人。

    静妃隐忍,恬静,也跟林家没有直接关系,一直在宫中都是默默无闻的,所以她被忽略并不奇怪,晋阳是梁帝的妹妹,又有太皇太后在,对梁帝不会造成什么威胁,梁帝放过她,似乎也情有可原。

    可在对待宸妃的态度上,梁帝的处事却很奇怪。

    他不仅放过了宸妃,而且并没有继续迁怒于她的意思。可宸妃还是死了,皇后逼死的,一根白绫,成了宸妃最后的归宿,而梁帝自此怨恨上了皇后。

    对皇后冷淡甚至冷漠,在后来皇后设计揭发静妃的时候,梁帝当着皇后的面问她:直接一根白绫,勒死吗?

    咬牙切齿的话里,我们完全能感觉到梁帝对于皇后当年害死宸妃的愤怒和埋怨。

    而在后续中,静妃透过她的药物,让梁帝屡屡做梦,可他的梦境出现了几回,都是一个奔跑着的女人。

    在对照穿着来看,那个女人更大的可能,应该是玲珑公主,而不是宸妃,宸妃仅有一个自缢的画面,那个画面中,她的穿着头饰装扮风格,都和奔跑入梦的女人不一样。

    可梁帝却说,他是梦见了宸妃,静妃的原意,也是让他梦见宸妃,所以总在有意无意中提起宸妃,为此,才有了静妃设灵祭奠的情节。

    这里,只有两个可能,一是梁帝梦见了玲珑公主,连带的想起了当年无辜被皇后害死的宸妃,因此顺水推舟,让静妃代替他祭奠旧人;另一种,则是梁帝确实梦见了宸妃,但同时也梦见了玲珑公主,玲珑公主当年是祥嫔的称号,她本身是个秘密,梁帝不可能让静妃去祭奠一个她不认识的,带着秘密的女人,只好让她去祭奠宸妃。

    可不管是什么样的出发点,都可以说明一件事,那就是梁帝并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无情狠绝。

    第三点,梁帝那一跪,到底代表了什么?

    “你要相信,朕是受了小人的蒙骗,林燮,辅佐朕十年,你母亲,晋阳,更是朕的亲妹妹啊,朕抱过你,带你骑过马,陪着你,放过风筝,你记,记得吗?”

    在跪下之前,梁帝也说了,只要坐上那个位置,谁都会变的,靖王也会变,而林燮想要的朝局,想要的那个天下,没人能够给他,自己给不了,祁王更给不了。

    这些话,跟后面他跪下所说的,却是呼应的。

    祁王是皇长子,他之后,还有其他几个皇子,然后才到皇七子靖王萧景琰,靖王开衙建府的时候,皇长子早已经辅政并建立了许多名望,而林殊呢,他的年纪和靖王相差不大,因此可以推测,林殊跟祁王也有一定的年龄差。

    至少是几年的年龄差,可林殊长到一定年纪以后,梁帝却还带他骑过马,放过风筝,这又是一定的年头,这其实足够说明,梁帝对他们,一直都还算有情有义,至少在上位到带着林殊放风筝的这段时间里(也许长达近十年),梁帝的心性,还没有完全被皇权侵蚀的。

    只不过,是祁王上位,璇玑公主和夏江等人的谋划,让梁帝跟祁王父子之间,慢慢离了心,冷了情。

    在梅长苏的声声质问中,从梅长苏提到他不懂祁王的时候,梁帝的眼睛就瞬间噙满了泪,梅长苏字字诛心,梁帝整个人都沉浸在这种痛苦中,在他转身离开那一瞬,他就跪下了,眼泪顺势而下。

    可以想见,这一跪,是忏悔,是祈求,也是示弱和认错,他在告诉梅长苏:我错了。

    只可惜,在他殷殷切切的期盼,甚至直起身的盼望中,梅长苏始终没有回头,他眼睁睁看着他的背影,就这么走出门,离开,然后泄气了一般。

    梅长苏算尽了所有人的心思,可他始终都站在了他们这一边的角度里,他始终记着的是梁帝的狠毒,让这么多天下人死于非命,但他却很少从一个王者的角度去看梁帝这个人。

    在第二部的琅琊榜中可以推测,靖王在位的时间并不长,可如果他在位的时间足够长,是不是也会变,其实是很难说的。

    梁帝对于这些扶持自己上位的人,威胁到自己的皇位的人,确实是狠心,狠毒,但他却不见得是个很差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同样也积极推行自己的国政,也为百姓着想。

    区别就在于,梅长苏等人所倡导的,是“天下公有化”,而梁帝则是“天下私有化”,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

    梁帝辛苦夺来的江山,他要守住,必然就得狠,这是所有人都该明白的道理,只不过,站在梅长苏他们的角度上,梁帝的狠毒,已经泯灭了人性,而只有梁帝自己知道,他不完全是无情人。

    所以陈安隅一直觉得《琅琊榜》是一个从悲壮走向光明的故事。悲壮意味着“坏人”得逞,光明可以说是“好人”的胜利。完整地看完赤焰覆灭悲剧的人,恐怕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萧选算是一个好皇帝吗?

    就他个人看法,先不考虑他做的事情,单从做皇帝这一点来看,萧选不能算是明君,但是是及格的。

    很多人对梁帝的不满,其实说白了,也是主角光环在作祟。一方面,以梅长苏为代表的赤焰集团,从一出场就站在了道德高地上。对于赤焰覆灭的前因后果以及当时惨状,都是通过活下来的人的口来展现的。而每一次展现,都是在揭主角团的伤疤。主角团每痛苦一分,观众的心疼就多一分,而这种心疼,肯定要找一个发泄口,即对所谓“反派”的不满就会增加一分。

    被这种不满的情绪裹挟,无论“反派团”做什么,观众都觉得不顺眼。

    陈安隅一直认为,没有纯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抛开情绪去看,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谋利益,或者是在为自己代表的集团谋利益。梅长苏可以,为什么梁帝不可以?

    萧选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大家还有印象吗?是不满上一任皇帝的统治,造反得到皇位的。帮他得到皇位的就是林燮和言阙。我相信萧选在决定造反那一刻,是下定了决心要做一位明君的,否则以林燮和言阙的性格根本不可能帮他。

    造反是个什么罪,大家心知肚明。并且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可以参考下誉王。萧选侥幸造反成功,当上了皇帝。虽然侥幸得以成功,但造反得来的皇位总是坐的不安稳。你可以造反夺皇位,那其他人当然也可以。这是造成萧选多疑性格的根源之一。

    更何况,参与了造反全过程的林燮和言阙是什么样的实力和性格,萧选一清二楚。他们能因为不满上一位皇帝而扶持他,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满他的统治而做同样的事情。他们效忠的,不是某一位皇帝,而是他们所认为的那种“义”。更何况,林燮还掌握着大梁最精锐的部队,而这支部队,某种程度上来讲,效忠的已经不是大梁或者皇帝了,而是他们心目中的林帅。

    这些萧选全都看在眼里,赤焰军越是对林燮忠诚,对他自己来说就越危险。所以,即使没有谢玉和夏江的谋害,赤焰军覆灭也是必然的。谢玉和夏江的谋害,只不过是给了他一个铲除赤焰军的契机而已。

    另一方面,观众对萧选是否是一个好皇帝的疑问,则来自于他被主角团碾压的智商。其实,萧选脑子是完全够用的。只是站在上帝视角的观众,参与了梅长苏谋划的每一个细节,所以误以为“反派们”也应该猜出每一事件后的动机,一旦他们的反应跟实际情况不符,就觉得这个“反派”不合格。

    这可能也是主创们的一点小心思吧。“反派们”越是不合格,观众在情感层面上就会越愉悦,从而降低对“反派们”的不满值。不信你看,观众对夏江和梁帝的每一次吃瘪,其实都是抱着一种戏谑的态度。

    再说回萧选做事的动机。他最大的诟病,就是疑心太重,整天怀疑这个反那个反的。其实抛开情绪看,他怀疑的对象,都是有造反能力的。他忌惮霓凰,是因为霓凰掌握十万铁骑。之后还怀疑过蒙挚,因为蒙挚是禁军大统领。后来在夏江的教唆下怀疑景琰,因为景琰当时在朝中威望颇高,又是带兵打仗的好手,想反随时都可以反。但你看,他从来没有怀疑过太子会造反,因为他对太子的能力心知肚明。也从来不认为夏江会造反,因为他没有兵权。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尽管自己当了那么多年皇帝,但并不是名正言顺上位的,所以任何人有任何造反的苗头,他都要扼杀在摇篮里。

    他刚开始做皇帝时,宠爱宸妃,那个时候,他意气风发,还是想要有一番成就的。后来又迷上了越氏,因为他渐渐发现,要做一个明君太难太累了,而自己已经站到了权力之巅,享受权力,享受权力带来的快乐和被人仰视太容易,也太满足了。最后他又依赖静妃,因为他在享受够权力后,突然发现身边竟然连一个能说话的人都没有,又怀念起温柔来。

    所以,归根到底,萧选是一个有能力,但是能力不太强。有抱负,但是站在权力之巅后慢慢被迷了眼睛,最后被抛弃的形象。

    我相信,大多数人,如果坐在那个位置上,未必会比萧选做得好。因为在拥有了绝对权力后还能保持本心,是在跟人性做对抗,太难太难了。

    但是,虽然能理解他的一些做法,我依然支持他最后的倒下。如果他不倒下,那我们追求的“忠”,追求的“义”,就无处安放。人类对于忠义的追求才是梅长苏能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但是人们都明白忠义又是最难最高的一种情感追求,现实生活中不太能做到的事情,希望影视剧可以给自己一个圆满。自己不太能对抗得住的人性,希望角色可以给自己一个安慰。

    还是那句话,艺术,一定要给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