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关于大明星老婆是多重人格这件事 » 第一百八十一章 永不消退的记忆

第一百八十一章 永不消退的记忆

    那么此时听陈安隅说了这么多,梁竞显然有个最感兴趣的事情。

    那就是梁竞想知道这里面梅长苏到底死了没有。

    作为要翻拍的导演,显然梁竞是想好好了解清楚的。

    这点陈安隅想了想,他个人是有自己看法的。

    其实陈安隅个人是觉得琅琊榜这部剧播到最后,该结束的已经结束了,于梅长苏而言,他身上背负的赤焰军洗刷冤屈的使命已经完满,朝堂便再也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了。

    至此,他的生与死,都与那个金陵城再无关系,而他要做的,便是找一个合适的由头离开,是生是死,什么样的方式都行,于是才有了我们看到的那个帘子后面伸出的一双手这样的彩蛋。

    至于那双手是谁的,观众想怎么解读都行。假如,就是梅长苏的手,梅长苏是真的没死,事情又该如何?

    其实,即便梅长苏没死,大梁天下关于梅长苏的历史已经过去了,金陵城再也不会有梅长苏这个人的出现,只有一个在琅琊阁隐居的“无名氏”,此时的梅长苏,因为这些年的身体损耗,势必也活不长了,因此,那些能放心交给萧景琰的事,他不会再插手,那些未了的隐患,相信他也是会妥善安排的。

    那么,朝廷内外,还会有哪些大事可能发生呢?这里仅指关键之事。

    朝堂中的变化主要包括三个:

    靖王上位后的军政改革。

    九安山一战,大梁军力危殆,不久后,大梁周遭各国,举兵来犯,一下子打乱了梅长苏原本的许多部署,也暴露了大梁朝廷的军制问题非常严重。

    这些问题,其实靖王早已提到过,只不过那时候他没有改革的能力和资格,只能作罢。

    经过誉王发兵九安山之后,靖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了,为此,他在立为储君后,很快地就召集兵部尚书一同商讨,改革军制。

    尤其是,誉王能够轻易地号令五万大军的问题,士兵因为长年累月的地克扣军饷,军粮,乃至军需之后,早已没了士兵的血气,军心不稳的问题,大梁朝廷将官接班人不足的问题等等。

    尤其是,大梁周遭各国过来的时候,梅长苏跟靖王,霓凰郡主三人的部署中,已经暴露了大梁无人守国的局面。

    我:

    “卫峥通晓水战,派他去东海最为合适,夜秦只是疥廯之患,地方军足矣,至于南境对峙之局,只有你亲自回去,才能应付局面,避免南楚妄动,不让朝廷腹背受敌。”

    “霓凰明白,我原本也是这么打算的,其实现在最难的还是北境”

    “其实聂大哥的话,旁人听得不太懂,但是冬姐已经听得十分顺畅了,如果让他们夫妇二人同行,再配上几个好的校尉偏将,拓拔昊绝对讨不了好”

    “既然北燕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大渝呢?”

    “既然你不能去,我想……”

    梅长苏未尽之言,直接被靖王否决了。

    但是细品他们这些对话里的安排,霓凰本就守南境,可以不说,但是东海,北燕,大渝,用的都是当年赤焰军的旧人。

    若无这群旧人,早已因为党争而内耗严重的大梁,拿什么撑住大梁赫赫扬扬的江山?这也间接地透露了大梁的军事储备力量早已经薄弱不堪了。

    靖王上位后,改革的正是这个,于是才有我们最后看到的那一幕“长林军”的整编完成画面,靖王这一举动,毫无疑问是重新打造了一个堪比当年赤焰军的战队,以震慑周边各国。

    这是梅长苏不会再出现过问的大事之一。

    滑族余孽仍活跃在朝堂内外

    这一点倒是不难理解,梅长苏回到金陵城以后,一直暗中追溯当年璇玑公主留下来的人,包括琅琊阁也在帮忙做这件事。

    但最终滑族余孽并没有完全拔除,仍有许多过于隐秘,他们无法查出的人潜藏着。

    临近结局,四姐为救童路而死,秦般弱落网,璇玑公主留在皇宫里的眼线,有许多都被静妃所整治并送出宫廷。萧景琰的太子妃上位前,也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悬念,那便是太子妃是如何知道她身边的嬷嬷真实身份的,她们柳家除了嬷嬷,还有哪些太子妃无法触及,又或者没有发现的滑族后人?

    还有夏江最后一次进入皇宫前,曾经交代一个属下:“如果陛下信我,就是悬镜司重生之日,若是再生变数,恐怕我是很难活着走出来了……即便我此去难回,也不会让他们得逞,你便可依我吩咐过的,将京城内外,所有的暗藏人马尽数启动,不论宫里宫外,搅他个天翻地动,鱼死网破”

    这直接就暴露出一个点,那便是夏江还留有不少人手,而且都是誓死效忠的,非要跟大梁过不去的,这些人到底是什么身份,以他/她们对大梁的仇恨程度来看,足以见得这些人极大可能就是后面煽动周遭各国来犯的人,而这些人隐藏太深,也不是梅长苏一时之间能拔除干净的。

    这些人马,最终会不会变成大梁的隐患其实很难预料得到,毕竟,并不是每个滑族女子都像四姐一样,看透了这些仇恨,只想隐居度日的。

    但已经从朝堂中退下来的梅长苏,也许还会关注滑族人的动态,追踪她们的处事,但他已经“诈死”了,势必已经退出江左盟了,要做这些事,只能依靠琅琊阁的“情报”,又或者,他没有精力再管,任大梁朝廷按照自己的命数走呢?

    萧庭生和誉王遗腹子的身世会成为大梁朝廷的不定时炸弹

    这部剧的最后,看着萧庭生和萧景琰的儿子一起耍弄那面旗子,墙边上起风了,此时,作为全剧智商一直在线,而且隐藏颇深的高公公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不,不是起风了,是这宫墙内,这风从来就没停过”

    此时的萧庭生是作为萧景琰义子的名分重回皇城的,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但作为一个掖幽庭的罪奴,小小年纪,能够爬上当今帝王的义子的身份,以他的年纪和萧景琰的脾性揣度,很难保证,会不会有心人的挑唆。

    原本,在萧景琰提出要收庭生为义子的时候,梅长苏就曾经有过疑虑,大概,他也是考虑到这一点的。

    若撇开《琅琊榜2》不谈,谁知道萧庭生长大以后的境遇会如何变呢?

    除了他,誉王的遗腹子,也是被安排在外的,梅长苏的本意是让他远离朝堂,得以安生,可誉王妃毕竟是知道许多内情事实的人,这个孩子是男是女,长大后,会不会重回萧家,会不会被有心人利用,这都是说不准的事。

    可以说,祁王遗腹子萧庭生和誉王遗腹子,都会是一颗定时炸弹,会不会爆发,都是未知数。

    但宫廷之中,确确实实的一点是,即便萧景琰如何努力维持朝政,也很难保障大梁天下永远不被侵扰,挑拨,祸害。

    只是,既然梅长苏一早将誉王的遗腹子送走,必然也会保障他们的生活不受侵扰,唯一的变数庭生的未来,主导者还是萧景琰,已经离开的梅长苏,自然也是鞭长莫及了。

    江湖上的变化。

    江左盟仍在,未来如何,得看继任者的能耐。

    梅长苏没死也不会继任江左盟了,而江左盟的继位人选,决定了江左盟未来的走向。

    我们曾经分析过,江左盟最大的可能,是在梅长苏之前就有了,只不过经过了梅长苏的手,从而壮大起来,加上有了许多赤焰旧人的支持,梅长苏的人脉圈子渗透到江湖内外,这才让江左盟成了江湖上的第一大帮。

    剧中,出现的江湖帮派有三个,一个是江左盟,一个是天泉山庄,还有一个是仅仅只出现了一次的双刹帮。

    当时,双刹帮跟庆国公的人有所牵连,是不是也说明,其实双刹帮身后,也有朝廷人脉的支持呢?

    而经过谢玉一案,天泉山庄受到重创,卓鼎风也受了重伤,一家子回到天泉山庄,只怕会沉寂一些时候。

    作为第一大帮的江左盟呢?江左盟经过大梁最后的那一次战斗中,其实可以发现,江左盟的许多人力,作为赤焰旧部,都回到了原本属于他们的战场上,那么江左盟还剩下些什么人呢?

    这些问题,责任心重的梅长苏,想必会妥善安排好,比如说,江左十四州的官府原本在夺嫡乱战中,并不顶用,很多时候都是多亏了江左盟的匡扶。

    江左盟当时的定位,既是江湖帮派,却也是百姓的庇护所,但萧景琰上位后,朝堂进行大力整顿,江左十四州是否还需要江左盟的匡扶且不说,但至少会弱化江左盟原本的定位。

    定位弱化了,原本的很大部分赤焰军旧人都上战场了,江左盟还依靠什么在江湖上立足?

    这就要看梅长苏选定了谁上位了,只是,没有了梅长苏的能耐,只怕江左盟的处境,也未必能保持第一大帮的姿态吧。

    蔺晨从此和梅长苏隐居度日。

    琅琊阁原本就不管朝堂事,是因为要完成梅长苏的心愿,蔺晨才亲自上阵,任凭梅长苏驱遣,他们之间,本就是互相取暖的好友,知己。

    梅长苏一旦卸下所有责任离开朝堂,以蔺晨的格局和性格,只怕不会为家庭停留,更不会轻易娶妻生子。他的结局,只怕会跟《琅琊榜2》里的结局更像一些。

    寿数不长的梅长苏陪伴蔺晨不了多少时间,最后只会剩下立场你很一个人闲云野鹤,潇洒度日。

    蔺晨从不是爱管闲事的人,没了梅长苏,萧景琰如何,大梁朝堂如何,又干他什么事呢?

    除了这些大是大非的人和事,也没什么可以让梅长苏放不下心的了,非要说有,也就只剩下霓凰郡主和飞流了吧。

    但梅长苏给霓凰留了书信,飞流还有蔺晨照管,梅长苏不在了,他们仍旧会按照原定的轨迹走,也没什么需要特别说明的了。

    琅琊榜中的梅长苏,可谓是算尽天下,归来仍是少年,阴谋风云的朝廷局势,狼烟袅袅的边关,江山易主,一切形势的变化都没有让他缺少了当年那颗赤子之心。

    他身中火寒之毒,经历了挫骨扬灰之痛,曾经拉弓射箭意气风发的少年现今裹着裘绒,体弱多病,寿命不多,甚至最后为了平定沙场之乱拖着这样破败的身体,走向战场。剧集中梅长苏的结局是生死未卜,那么他究竟是否死了呢?

    从剧中的细节可以看出,梅长苏的身体状况早就非常不好了,如果平稳的养病可以大约还有半年可活,但他偏要上战场,还要冰续丹,这则更是大大缩短了他的生命。

    结局给人一个想象的空间,没有谈及他的生死。如果死了,那就是战死沙场,英雄忠骨留存。而如果他从战场活着过来,以他的身体情况,估摸也没有几年的性命。

    他究竟最终如何,引起争议的是由于官方放出的一段未删减片段。琅琊阁屏风之后伸出的一只手,飞流在笨拙地沏茶,而正在读书的蔺晨将茶递了进去。这世间,能够得到如此待遇之人,只有一个,那便是梅长苏。

    同时,当时陪着梅长苏上战场的是大名鼎鼎的蔺晨,大家都相信有他的存在,便拥有着无限可能

    但后来官方也对其解释,这段的播出实际上是给遗憾的观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这个彩蛋可以解读为未回金陵城两人的相处之道,也可以看作是梅长苏死后,蔺晨的幻想。从剧集角度上来看,梅长苏的死亡是一种必然。

    悲剧向来比喜剧更加突出表达效果,他的死亡让整部剧在意境上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周遭人对他的怀念之情,则更加能够看出这一人物塑造的完美。这部剧本质上讲述的是一个身体多病但灵魂坚定的少年,用尽自己的余生,将当初的血案重新展露在世人的眼前。家国情怀,赤子之心远高于生命,梅长苏最终的死亡则更加让这种力量达到极致。

    他的死亡,其实剧中早就给出了暗示。

    靖王登基成为皇帝后,将梅长苏令牌上的红布摘了下来,并且将年少约定好的夜明珠放了上去。而当初梅岭一案平反,靖王终得知梅长苏真实身份为当年林殊之时,曾经在他的灵位上盖了一块红布。按照中国自古的风俗来说,红布寓意着人仍在世间,而红布摘下则表明当事人已经死亡。

    而霓凰郡主收到的信,其开头是吾妹亲启,如果梅长苏还在世的话,以他和霓凰之间的情,是绝对不可能用这样开头的,这一开头实际上也包含着不希望耽误霓凰之意。

    而且这封信是白封信,这代表传来的是亡讯。宫羽对他的感情,有目共睹,以她哭泣的绝望程度,梅长苏的死亡是一种必然。

    梅长苏的死是一种遗憾,但实质上也是一种求仁得仁,他入金陵城,忍受痛苦百般设局的唯一原因,是洗刷当年林氏的冤案,为逝去的七万梅岭忠魂报仇。最终,如他所期望的一样,他的仇报了,也轮到他退场的时候。

    梅长苏辅佐好友靖王登基的整个过程,就从未考虑过继续留在朝廷,正如他自己所说皇上身边不应该留存使用诡计的诡道之人,应该是赤诚之士,他一开始就给自己想好了结局,只不过突然爆发的战争,让其用最后的生命去保卫这片深爱的土地。只愿那个风华绝代的梅长苏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也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