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列星志 » 第十三节:数穷于九历纪常

第十三节:数穷于九历纪常

    铁马秋风塞北,杏花烟雨江南。

    越国这几年的发展确实迅猛,看着风土人情居然不比吴国差多少了。

    自从任用伍子胥为相之后,本来披发纹身的吴国飞速进入了文明国度的行列,隐隐有与秦、晋、齐争霸之势。而今天见了越国,聪慧的子贡一眼就看出了这个国家的底蕴与后劲。

    夫子经常讲,国无贤大夫必不兴,越国莫非有高人?

    钱可通神。子贡最不缺的就是钱,他终于打听到了!

    原来越王允长雄才大略,近年不仅启动了很多新政,而且广纳贤才,不看出身,唯才是举。新晋的大夫中有两个年轻的楚国人——范蠡和文种,其中三十五岁的范蠡尤为出色,因为他的府上还有一位叫“计然”的人。

    这个计然怎么听都像是一个外号,算无遗策,计策皆然。他从不公开露面,范蠡给越王的很多建议都是和他商量过的甚至就是他指点的。

    还记得在五年前的柏举之战中,吴王阖闾虽然有了伍子胥、孙武领兵,也配备了大量拥有“扁诸”、“吴钩”且训练有素的战士,但他还是想要万全!毕竟楚庄王当年的赫赫威名犹在,就是楚平王在世之时,楚国也一点不比齐国、晋国甚至秦国弱。而吴国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披发纹身的化外之邦,野蛮之国。因此在这个大争之世,尊严是打出来的,此战一定要万无一失,一战立威!

    伍子胥虽勇猛,孙武虽然智慧,但毕竟这是第一次大规模领军去域外作战,决不能有闪失。因此吴王阖闾给越王允长写了一封信,要求他也出兵伐楚。

    面对这封恩威并施,措辞雄强的信,越王本想出兵,因为从信里透露的自信和气魄来看,此战吴军必胜!既然必胜,自己去做个顺水人情,甚至分一杯羹,岂不美哉!

    这个时候满朝文武只有范蠡力谏不可,也正是这件事让越王允长认识到了这个年轻人的独到智慧——楚若灭,则吴必兴兵侵越;楚若不灭,则吴必诱楚伐越报仇!

    这件事后,范蠡就成了越国最年轻的大夫!

    而楚王熊壬自从应了“湛卢”“萍实”之瑞,果然从头收拾,启用了两个贤臣。一个是令尹子西,一个是大夫叶公。楚王的夫人因为失身于吴,自觉无脸面对楚王,就在楚王回宫的前一天自尽了。楚王嗟叹不已,谥曰:贞妃。

    听到这个消息,越王允常就把自己的孙女送到了楚国。楚王念其德,加封为王后,人称越姬。自此楚国与越国结为姻亲,唇齿相依,共御吴兵。

    听到这里子贡不仅对越国君臣敬佩有加,甚至对越国的皇室女子也敬佩万分!是啊,一个妙龄女子可以为了国家社稷,远嫁楚国。

    朝中有人好办事。结交了大夫范蠡的话,寻找子羽不就更方便了,要是能遇到计然就更好了!夫子曾云,人言计穷于九而计然独得其七。子贡的算盘确实打得很好!

    事情比想象中的还要顺利,范蠡热情地接待了子贡。见礼之后,一聊方知,范蠡十一岁的时候险些命丧吴国少年之手。而救他的恩公就是自己的师兄,也是世交——子路!

    子路拜孔子为师三十年,举世皆知。子贡虽未加冠,但作为孔子年轻一辈的高徒,自然范蠡也是知道的。在宴席正酣之时,突然管家报世子兄妹来访,子贡刚要回避,范蠡说道:“没有子路,就没有现在的我。我和子路情同兄弟,你们也是兄弟,那么我们自然亦是兄弟。况且今日一见面就如此相契,我正要留你几日,叩问夫子之道呢。今日只有兄弟,没有外人!”

    只见进来两人。为首一位英姿飒爽,长颈鹰喙,此人正是越国世子勾践;身后一位,娇小可人,齿白唇红,柳眉杏眼,见之忘俗,正是公主勾环。子贡此时正是青年,不觉看的痴了。

    勾环爽利地说道:“大哥天天说越国最贤明的除了爹爹便是范大夫了,善于结交各路奇人,怎么今天这位少年好像没见过美人啊!”

    此言一出不仅子贡,连范蠡也尴尬万分。虽说越国远在化外,女子自由天然,也没想到如此全然没有待客之礼。

    只见勾践陪笑道:“大夫莫生气,我这个妹妹就是父王也管不了。不怕你们笑,这次我就是为她而来!”

    原来楚王熊壬自从贞妃自尽之后,越王允常就动了给他续弦之心。而在自己的女儿之中,唯有勾环这个小女儿还未出嫁。因此本是想嫁她出去的,没想到勾环觉得楚王窝囊,保护不了老婆,便宁死不从。越王允长大怒,就要发作。此时世子勾践进言:“我有长女贤良淑德,性情温和,必然不负父王重托,可结两国永好。我这小妹,性情刚直,恐嫁过去反而生事,望父王三思。”

    把孙女嫁过去,越王还真没想到。一看儿子这么为国着想倒是欣慰不少,就择吉日,将孙女嫁了过去。可是对于这个违抗君命的女儿勾环,死罪可免,活罪难饶。取消皇籍,开除族谱,对外根本没有这个人!

    听到这里子贡明白越国为何隐隐强大了,原来是法令森严,不避亲疏!越王这治家森严,杀伐决断,令皇室内外和全境百姓敬畏有加!

    有黑脸就要有红脸,作为国君,对于抗命者只能这样。但是取消皇籍,意味着贬为庶人。而且对外宣布没有此人,那么这个小妹出宫之后怎么活啊。因此这次世子拜访范蠡,就是想把小妹托付给他照顾。一来吃穿不愁,二来可以跟着高人学习,而之所以选择范蠡,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范蠡的保密工作做得太好了。到目前为止那个计然先生,别说自己了,父王都没有见过!

    了解了来意,范蠡思考片刻,便给出了安排。

    公主住在府上,托名为故友子贡的堂妹,在府里各种待遇仍然和宫里以前一样。聪明的范蠡一看就知道,勾环在他府上,勾践即位之后,对自己“关照”就方便多了。此事越少人知道越好,因此不宜久留,勾践硬是留下了一大堆银两之后,便告辞了。钱,对于皇室,更是不缺的!

    “我和他同岁,为何要做他堂妹,而不是堂姐?”

    面对这个“耿直”的公主,范蠡和子贡也是头大!一个厉害的女人,任凭你是谁都休想轻易对付!

    这几天范蠡把计然先生教他的星象之法教给了子贡,子贡也把孔子的中都新政讲给了他。而勾环就在旁边看着,听着,时不时还发表议论!

    “什么!你说‘鼠城’那个少正卯是个异端分子?他的很多男女无别的理论我感觉说得很好啊?”勾环又一次插嘴道。

    “很好?一个好端端的公主被开除了皇籍?一个没结婚的姑娘家天天陪着两个男人‘聊天’?”子贡说道,“少正卯还说人生而自由,不必在乎任何道德礼仪?”

    勾环从没有被人这样“怼”过,于是说道:“守礼?你明明还没有加冠,你的字是从哪偷来的?”

    “我外公有一个世交,情谊深厚,怕看不到我成年,提前给我备好的。夫子说过,礼本乎情,这种情义你是理解不了的!”子贡好像很悲伤。

    这次勾环理解了,原来她那么刁蛮,是因为旁边没有一个是有真情义的。

    范蠡也叹了口气:“子路的爷爷去世也有两年了吧?”

    子贡流下了眼泪,这是他长大后第一次流泪。在他心中对外公自然是有感情的,外公的朋友按理说自己只是礼貌而已,这抹眼泪不知是因何而流的呢?

    勾环拿出绢,轻轻地为子贡把泪拭去。好香,子贡感觉到了少女身上的香味;好柔,子贡感受到了少女动作的温柔;好暖,子贡似乎感受到了自己那个早逝的生母。

    为了不让子贡尴尬,勾环说道:“堂兄,你别伤心了。”

    “谁是你堂兄?”

    “你啊,端木赐。我叫端木环,环者,玉也,我们家的玉器生意遍布整个大周……”

    不仅子贡,连范蠡都被他逗笑了。确实这是给她安排这个“身份”时的一个灵感,看来这个公主很聪明啊。

    在鲁国,虽然阳虎不在了,但是公山不狃依然反叛了。季桓子来找大司寇孔子帮忙。

    孔子说:“臣叛君,子弑父,就像冬天的三尺之冰一样,不是一天形成的。”

    孔子最近又开始钻研《周易》了,他根据坤卦的道理答复了季桓子。在蘧家的《归藏易》里,坤卦是排第一位的,但孔子还是认为文王把乾卦排在第一才是对的。

    他继续说道:“下不肖因为上不正,你们三桓封地的都城高度都赶上国都曲阜了。这叫做僭越,此事要想得到根本处理,就要——隳三都。”

    所谓隳三都就是把三桓的封地城墙拆除到曲阜城墙高度以下二等,就好比天安门附近不能有更高的建筑一样。三桓专政架空鲁君,三桓的家臣邑宰同样专政架空三桓。在鲁君的支持下,在三桓的沉默中,孔子已经成功的隳了两都。而在准备隳第三都的时候,季桓子出面阻止了,因为看到“三桓”和鲁君如此一心,公山不狃便已经逃到了齐国。

    季桓子说:“我的封地正是鲁国和齐国的边界,公山不狃此去必然会为齐国效死力。以我对他的了解,我们前脚毁了城墙,后脚他们就会趁机发兵……”

    君子可欺之以方。孔子你是圣人,圣人也是君子,孔子知道季桓子说的是对的。并且最近那个少正卯又出来作妖了:

    “公为大。孔丘太不公平了,说的隳三都而却留其一,这是什么?这是腐败啊!他肯定是拿了季桓子很多好处,要不,谁能骗得了一个圣人?”

    “孔子本是商王之后,现在又在鲁国掌权。我曾听他说过——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还说过——雍也可以使南面!他分明就是想推翻大周,复兴殷商!”

    “夹谷之会,他杀了齐国两个人,齐国为何放他回来了?莫非他是齐国的卧底?”

    卧底,孔子的弟子里有卧底!要么少正卯怎么知道孔子那么多私密的对话?

    最近孔子收了很多新弟子:原宪、漆雕开、樊迟、巫马期、宓子贱、公伯寮、商瞿。

    莫非是樊迟?这个人曾经多次问孔子怎么种地和种菜,莫非是他在讥笑孔子作为统治者不耕而食?孔子当时说“耕,饥在其中;织,寒在其中。每逢大难饿死的不都是种地的吗?”难道他把夫子的告诫当成了训斥!

    莫非是商瞿?此人据说家传《连山易》,预测百不失一,这么厉害还来拜师,不是奸细是什么?

    莫非是宓子贱,孔子经常夸他是一个君子,并且把“单邑”这个地方让他管,可是他整天弹琴,无为而治,这哪是孔子教的?像巫马期那样当了邑宰以后天天励精图治,披星戴月与百姓干到一处才是实干家啊。他那套轻松的方法,不是像极了只耍嘴皮子的少正卯吗?

    公伯寮,是公伯寮!因为鲁国的大夫子服景伯都看不下去了,说公伯寮暗地里向季桓子说子路的坏话!

    对,子路三年丧期刚满就回到了孔子身边。孔子看到瘦了两圈的子路心疼万分,好话说尽让季桓子给子路安排了一个家臣的工作。子路也兢兢业业,干得很好。不到一年,季桓子就非常欣赏子路,给他赐了一个皇家姓氏“季”。

    当所有人都尊称子路为“季路”的时候,公伯寮居然说子路就是第二个公山不狃,因为子路最近推荐了他师弟冉求也加入了季氏家臣的行列!

    孔子没有责备任何人,他知道大家都没有错。在去年少正卯巅峰时期,自己刚好公务缠身,除了颜回之外,所有的弟子,包括曾皙都去听少正卯的课了。

    此人不得不除!孔子现在是拥有权杖的大司寇了,他真的下令处死了少正卯。

    举国哗然!

    “没想到孔子也会嫉贤妒能?”

    “说好的言论自由呢?”

    “少正卯有的观点也很对啊。我也觉得他说不结婚不生孩子不能叫不孝是对的……”

    “他还说有钱人是对没钱人的物质剥削,而健康人是对病人的精神剥削!病人应该联合起起来,反抗健康者……”

    只有鲁国的父老支持孔子,因为整个生命经验告诉他们——少正卯那套思想只会耽搁了一代又一代少男少女的!

    孔子在杏坛举办了大型的讲座。

    他说:“世界上有五种真正的罪恶,盗贼和他们比起来都只能算小毛贼了。这五大罪恶就是——

    第一,心达而险。内心通达,但是毫无敬畏,用心险恶却无所顾忌。

    第二,行辟而艰。行为偏颇但却坚信自己是对的,妖言惑众,死不悔改。

    第三,言伪而辩。说的话明明没有根据,但是逻辑推理和诡辩能力极强,能把假的说得让年轻人信服。

    第四,记丑而博。把历史上所有的坏人坏事都记在心里,非礼攻讦,终讼不恕。

    第五,顺非而泽。明明是错误的言行,却能让一些官员或群众短期受益。

    这五种大恶每一种都能鼓动或者裹挟民众,干扰正纪,悖逆伦常。因此这些大恶有一种就应该诛杀,何况五种俱全!我身为鲁国司寇,职责所在,不得不行君子之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