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和老家有关的故事 » 和老家有关的故事——老姑

和老家有关的故事——老姑

    老姑是奶奶最小的女儿,姑姑有四姐妹五个兄弟,如果整体论,姑姑应该是第八个孩子(不论夭折的孩子),农村当时男女分开来排顺序,所以他算四姑娘,姑姑是兄弟姊妹中最要强的一个,他的第一段婚姻从哈尔滨远嫁到大兴安岭,不知道是怎样的契机让她做了这样的选择,一般的村里孩子如果不是外出打工最远的远嫁也不会出自己的县,但是老姑一下子就跨了市,当时应该是大兴安岭那边有个亲戚,曾经走动过几次,然后就和当地的姑父好上,然后结婚了。

    小时候对姑姑印象不深,应该很早就远嫁了,有印象的时候应该是姑姑姑父带着他家老二回来串门,之后就再没怎么见过,再见她是我上大学来到天津,恰巧她也在这个城市,那时候姑父已经不是原来大兴安岭的那个了,听说之前的姑父既赌博又喝大酒,喝完酒就耍酒疯,姑姑实在受不了就离开了他,留下两个还未上学的孩子在男方父母那边照顾。

    对于她是怎样从大兴安岭千里迢迢来到天津没有人说起过,我再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有了很浓重的天津口音,想来已经来到天津很久了,也和底层的天津人接触的很密切,以至于口音都能够改变,我到天津上学口音没有东北味花了很多年,但是对于天津话我确实无论怎么学也学不上来。

    现在的姑父是土生的天津人,之前有过一段婚姻,后来离婚和姑姑生活在一起,关于他们是否领了结婚证一直都说不清道不明的,都说半路夫妻生活在一起都是各揣心思,一个缺少陪伴,一个缺少依靠,然后走到一起互相取暖的居多。一直以来姑姑都没有什么安全感,在这个城市里她没有户口,没有社保,没有正式的职业,陪着姑父在市场上做点小生意,过着城市底层人的辛苦的生活,但是却同时也浸染了姑父的那种底层天津人特有的优越感,他们的家在一个老旧的小区是一个三十多平米的公租房,小小的空间被鱼缸、花草占掉了大部分,在局促的空间内姑父还要体现出自己的闲情雅致,阳台上分了几层堆着我说不上来的盆栽,废弃的小石景,兼做客厅的卧室里有个比茶几还大的鱼缸,柜子边上堆着不知道从哪里淘来的木雕,茶几下层罗着一簸箕许久没怎么玩过的蝈蝈笼,沙发靠背上摆着一些蝴蝶贴画还有像刺绣做的装裱的仕女图,床头的梳妆柜下边摆放这说不清楚干啥的瓶瓶罐罐,房间本来就狭小还装着一个大的夸张的电视和组合音响,整个屋里好像除了床上能有点空间,地上有点下脚的地方,其他的地方都满满当当的,第一次见姑父就是在这样的空间内,姑父坐在床边上,看上去悠然自得,但在我置身其中感觉压抑逼仄。

    姑姑和现在的姑父生活了很多年了,双方家人也都见过,只是没见过姑姑之前的儿女,姑姑年纪大了,他也看到姑父也一天天老了,糖尿病已经越来越严重,在姑父的言语间谈到自己的病都充满了自豪感,仿佛病也分了三六九等,他得的是福贵人才得的病一般。

    姑姑的女儿没考上高中,早早的退学了,姑姑很生气,但又无可奈何,自己对儿女没有养育又怎么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呢?偶尔姑姑也会想念孩子,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姑姑会让我到网吧给她开个机子然后和老家的孩子与亲人视频,在视频话语间能感觉到姑姑对儿女的想念,但言语好像也是真真假假的,她不想让子女看到他现在的生活,好像在她看来自己现在有的财富,不能让孩子知道,一旦知道了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的财富偷走一般,她把自己描绘的生活很凄苦的样子,虽然目前的实际生活也没优渥到哪里去。视频到深情处她也会声泪俱下,但是视频结束后她又很快收拾好自己的状态,仿佛刚刚成功的完成了一次沉浸式演出,排练结束她就立即出戏,又回到体面的都市女性一般,我有时候都在怀疑看似发自肺腑的感情流露中真情究竟有几分?

    姑姑在天津这些年老家兄弟姐妹家的孩子也陆续来到天津打工,我是一个意外,考大学考到了这里,在录取之前我甚至不知道在这里有个姑姑,姑姑对于所有的孩子都是会提携的,有的是在她市场打工她直接帮衬,有的是他通过朋友关系帮找工作,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感激她,但是实际上所有的孩子和她之间都是若即若离的关系,后来我发现姑姑有太强的掌控欲,起初他施以援手同时她希望孩子能对他言听计从,一旦有了某方面没按照她的想法,她就会认为孩子不听话,然后暴跳如雷,后面歇斯底里,所以孩子们都对他敬而远之,然后她又会觉得每个孩子都没良心,再后来大家的相处也主要变成逢年过节的来来往往或者祝福短信。

    后来姑姑的两个孩子也来到了天津,女儿此时已经结了婚,之前视频的时候她反复强调让她不要那么早结婚,但是小时候就没管过儿女,现在儿女大了想管也鞭长莫及,看到女儿的不争气,姑姑也没给他们好脸色,所以第一次见面没有什么多年未见的亲人之间的寒暄与想念,反倒让女儿感觉是热脸贴了冷屁股,姑姑把更多的关心放在自己儿子身上,更让女儿备受打击,后来女儿女婿也没打算让母亲帮衬,自己找朋友找活计,儿子就留在姑姑身边,姑姑给想办法安排着找工作。

    女儿女婿给烧烤店打了两年工,然后自己开了个店,而此时的儿子和姑姑又开始剑拔弩张,姑姑给儿子找了工作,希望儿子每个月留了零花钱剩下的能给她,她帮攒着,因为他发现儿子花钱大手大脚,没有攒钱的习惯,工作两年多几乎没攒下什么钱;但在儿子感觉母亲是在干涉他的生活,而且钱到了母亲手里还会不会给自己都两说,于是姑姑觉得儿子不听话,儿子觉得姑姑管得太多,儿子辞职了离开了母亲,去找姐姐,帮他们一起干烧烤。

    姑姑想有个自己的房子,所以他和姑父提过几次,姑父都含糊其辞,目前的房子是公租房,也就是有一天如果姑父人不在了,这个房子是要收回的,姑姑没法继续住在这里,姑姑姑父之间的婚姻也可能是没有保证的,因为如果有事实婚姻那姑姑是可以把户口迁到姑父名下的。但姑父的另一个想法是房子是公租房只要自己活着一天姑姑就有住的地方,如果自己给姑姑卖了房子,姑姑可能转手就给了儿女然后他们一家团员,自己是人财两空,

    半路夫妻的两个人哪有所谓的相濡以沫,其实不过是彼此的较量与权衡,用我有的换你有的;相互之间不过是条件够不够好,筹码够不够多;两个人条件匹配就同甘共苦,条件相左就一拍两散,真心又有几分呢?

    姑姑和姑父分居了,之后姑父糖尿病更严重了已经开始住院,姑姑也没有去看望,姑父的前妻和女儿给他雇了个保姆,让保姆在医院伺候,然后母女俩就很少去了。

    姑姑这边女儿生了孩子,此时烧烤店也正处在生意兴隆阶段,人手不够然后想让姑姑去帮忙,我的父亲也就是姑姑最信任的大哥,也许在这个城市里,谁都可能指望不上,唯独这个哥哥是没想过占她好处,真正关心她的人,所以很多心里话她只会和父亲说,父亲往往能给她最中肯的意见,父亲单独找姑姑聊了聊,“现在对于她这个年纪以后养老指望对象是指望不上的,还不指望子女,要想能指望上子女也只要要付出,以前子女成长缺席了,现在孙子辈能帮衬上还不多帮帮,就不论养老,从情分上也是应该帮衬”,多年来姑姑习惯了付出的回报,每份付出都希望有附加条件,现在看来希望得到的好像都没有得到,父亲的一番话让她也重新思考自己与自己的生活。

    姑姑开始无条件的照顾外孙女,帮着女儿照顾店面,偶尔也会去医院看望姑父,只是此时她不再以夫妻的身份,自己的外孙从一个变成了三个,姑姑也突然感觉到久违了的满足,曾经无处安放的母性光辉投射到孙辈,她每天依然忙忙碌碌,不去想付出的辛苦值不值得,只感觉孩子都需要她,她就很满足。

    成熟和年纪真的有关系么?总有一些人可能活了半辈子都未必成熟,一生忙忙碌碌,计较、算计,追逐着财富、地位、尊重、福气,却不知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