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和老家有关的故事 » 和老家有关的故事——扭秧歌的小孩

和老家有关的故事——扭秧歌的小孩

    对于童年热闹的记忆除了各家红白喜事,夏天露天电影、秋天的打场、和二人转之外就不得不说东北秧歌了,物质匮乏电视可以看的台也就那么几个,更多的台都是雪花,那时候的电视还没有遥控,而且关于电视的印象都是黑白色了,为了看上去有颜色那时候还专门出过一个加在电视前面的玻璃面会让屏幕有颜色,但是这个颜色也不是匹配着人物和穿着变化的,而是固定的颜色,这个产品我觉得是虚荣心的产物,因为彩色电视机大家都没有,但是为了彰显个性自以为拥有了这个屏就拥有了和彩色电视机一样的感官。

    东北的冬天大雪尘封了大地,冬天对于多数人来说都是没有事做的,没有接触外面,认为外面的人都是骗子,他们想象这城市里充斥着暴力、欺骗、传销,只有家里是安全的,后来有人出去大打工了赚钱了,回到村里说给村里人听,然后逐渐村里人接二连三的过去,所以现在经常会有东北人在外地扎堆儿,几年间仿佛到处都是东北人。

    我印象中的东北秧歌是冬天在过年之前最热闹的活动,和朴素灰色的农村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演者的衣着和装扮颜色鲜艳,头戴着花冠,身披着颜色鲜艳的衣服,手上拿着缀着绸子的秧歌扇子,整个扇子舞动起来如同蝴蝶飞舞,在伴随着锣鼓敲击铿锵鼓点,唢呐演奏尖锐旋律,一下子枯燥的村庄仿佛沸腾了一般,临近的时候声音的躁动仿佛把人的心都鼓动着跳出来;表演者都踩着高跷让人群中的高矮胖瘦男女老幼都能看到,东北当地把这个高跷叫寸子,因为在雪地上踩着寸子还是有些危险的,所以寸子的下边都是用一些铁钉子,保证不滑倒,这样的高桥走在雪地上会发出犹如旧椅子榫卯摩擦的吱呀的声音,这样的秧歌会在村里挨家挨户的走一遍,有些富裕的家给些赏钱鼓声唢呐声会吹的更起劲,表演者也都舞的更卖力,那时几个村子挨着,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的路途对于表演者就是比较辛苦了,他们要徒步走过去,因为卸下寸子会花较长的时间,所以他们宁愿这样走过去,那时候鼓声和唢呐声停息来,表演者只是走路而不舞动的时候,表演者们就少了表演时候的活跃,扇子和袖子达拉在身体两边,跋涉的辛苦让他们更像是一群丧尸一样直挺挺枯燥着走着。

    表演者是各个村的年轻男女,每年自发组织,靠着各家的赏钱维持,有时候没有赏钱村里政府也会资助一点,在表演者中最前面往往有个扭的最欢的,这个人不用踩高跷,所以他的体态可以更丰富,表情也很夸张,装扮也很有特点,一般是拿着烟袋锅的媒婆,扛着耙子的猪八戒、扛着棍子的孙悟空,或者是个年画娃娃一样的角色。印象最深的还是媒婆,媒婆手拿着一根夸张的烟袋锅,挂着长长的烟袋子,舞起来胯部夸张的扭动,仿佛要挣脱身体的束缚一般,她的装扮更是夸张,脸上的白色、眉毛的黑色嘴唇的红色,腮红的粉色都会涂的异常的滑稽,同时脸上会点着一个极其显眼的媒婆痣,头上一般是带着个犹如抹额一样老太太帽,帽子上别着一朵鲜艳的大红花,耳朵上还挂着一对通红的干辣椒,随着他身体扭动红辣椒也夸张的摇晃,她整体的扭动看上去是烟袋锅带动胳膊、胳膊带动腰、腰带动胯、胯带动腿脚,像弹簧一样的,而烟袋子和红辣椒、腰上的绸子会飞向扭动的反方向,整个人像高粱穗成精了飘出来了,有的媒婆还会佝偻背部,拄着一个起不到平衡作用但是却可以增强视觉效果的拐棍,整个看上去像是一个老巫婆走出来了一般,最是吸引眼球,他比别的舞者表情丰富,时而邪魅一笑,时而挤眉弄眼,把一个说东家长西家短、唯利是图的媒婆演绎的相当鲜活,而这个人物的扮演者常常都是男的,因为媒婆都给人半老徐娘的感觉,男人黝黑的皮肤虽然抹了粉,也难以掩盖的苍老的肤色,让人更信服她的角色诠释,看过红楼梦的刘姥姥,感觉秧歌队里的这个媒婆在气质的拿捏和诙谐效果上都会略胜刘姥姥。

    印象更深的一次是在一次秧歌队在村里演出的时候,一个母亲给自己家5—6岁的小娃娃也准备了一个秧歌扇子,腰间系着一条绸子,让孩子混进去玩、小小的个子进入演员中就被淹没其中,起初还是还是兴奋一边扭动一边仰面看着这些花枝招展的高个大姐姐,后来感觉小孩瞬间迷糊在花花绿绿之间,不时的透过两个演员之间的缝隙露出头来寻找着母亲,表情慌乱之间还没忘记随着鼓点舞动手中的扇子和腰间的绸带,然后被秧歌对我裹挟着从村路走进别人家院子,母亲和邻居们都一边看着他一边为他的滑稽而捧腹,小孩子甚至一度抢了媒婆的风头,媒婆见状扭动着身体像个老僵尸一样穿过演员中把孩子抱出来扭动,起初孩子就是一愣,可能是这么近距离的看媒婆、少了远看的幽默,多了一些恐怖,孩子手上的动作还没停,只是眼睛瞪得大大的盯着这个可怕的老怪物,一时间不知道用什么表情,过一会实在是受不了了哇的一声哭出来了,周围的人又一阵哄笑,媒婆也被孩子逗得憋不住笑。其实这个媒婆的扮演者和孩子家里很熟的,平时这个孩子都会让自己抱,但是这次装扮可能太夸张,孩子一时间都没认出来他,这时候母亲边笑着边从媒婆手中接过孩子,一边捧腹一边安慰这自家的小孩。

    后来各家都有了彩电,大人平时打牌打麻将,小孩子会相约在某个同学家里看电视剧,曾经秧歌队的男男女女也逐渐结了婚,没有精力去扭秧歌,扭秧歌的文化习俗也就逐渐淡化了,现在村里的孩子很少看秧歌,多年后元宵节在济南看到山东的秧歌,不由的让我想起东北秧歌,现在在东北已经不怎么见冬天走街串巷的秧歌队了,很多文化都是这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紧随时代的脚步被新事物吸引,不再有人留意那些以前的文化,曾经的锣鼓也不知道在哪里尘封,现在的小孩子可能都不知道曾经在他们的土地上还有过那样缤纷热闹的场面,于是他们把电视、手机、短视频作为文化,平时多见独自捧着手机刷视频的小朋友,再也看不到那个迷失在秧歌队里四处寻找母亲的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