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和老家有关的故事 » 和老家有关的故事——苫房顶

和老家有关的故事——苫房顶

    小时候老家砖瓦房还很少,多数都还是土坯房,房顶是草制的,这样的房子冬季的保暖性能却是特别好的,但是耐久性能不如砖房,建设和修缮这样的房子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们有见过盖这样的房子的过程,因为我记事以后镇子上已经有烧砖的砖窑,红砖价格也不贵,后来再建的房子基本都是砖房了,这样的房子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可以用几十年,但是土坯房就不行了,一方面是屋顶的苫房草属于植物,年久自然会老化,同时泥土的墙面也经不起年久雨水冲刷,一般新的房子也经不过3-5年就会有墙皮脱落或者墙面开裂,有的老一点的甚至山墙都会倾斜,村里一些孤寡老人或者无保户家的房子常常就是这样破旧又衰败的,第一家里没有壮丁没有经济收入,所以就没有人力和资金去修缮,第二是老人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花这个钱有什么用,所以他们的房子经常看上去和他们的人一样,已经垂垂老矣,行将就木,还有些人搬到城市,留下的农村的房子空着已经多年没有人居住,偶尔借给村里某个老光棍住住,这些人主要也是找个借宿的地方,凑合一段时间就走所以也不会花精力在修缮房子上。

    我小时候家里修过两次房子,主要是把雨水冲刷脱落的墙皮再抹平,一般是用黄土拌着稻草铡成的段用水和成泥,然后用抹子抹平,那时这样的黄泥是房子里的主要建筑材料,内外墙面、炕面土坯都是用它来做的,它不需要额外花钱买,只要勤快能干又有点基础的农村房子施工经验即可,小孩子在这样修房子的过程中也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边干一边学着大人的手法自然也就学会了,我记得小时候自己还抹墙面,用一个收拿着托着泥板,另一只手拿着抹子,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泥抹在墙上,抹之前先要用水把墙面打湿,既为了清理灰尘,还为了加强墙面的粘接度,墙面抹灰不能太厚,厚了会往下坠,墙面不平整,一般不要一次性把墙面全部抹平,要让前面的部分稍微干一些粘接牢固再抹,以免整面泥墙面脱落下来。

    苫房顶就有点技术含量了一般是找村里或外村专门干过这个活的人来做,在这之前先要准备好苫房草,这个草和稻草不同,那种草更硬更直的,用这样的草做出来的房顶远看毛茸茸,近看每根草又很分明,相比稻草更耐久,导水性能更好,它给人感觉介于草和秸秆之间,既有草的韧性,又有秸秆的笔直光滑,村里有经验的人知道从哪里找这种草,一般想修房子要提前一个多月准备好这种草,有的是自己割的,也有人图方便,直接买,买的也是勤快的人农闲时自己割的草,卖出去赚一点零用钱。

    材料准备好约好师傅就开始施工,一般需要几个人一起做,和泥的一方面准备泥,一方面还要顺着梯子往上送,屋顶上的师傅负责一层一层的铺草同时在根部把用泥土固定,院子里还有两个人专门用苫房草编屋脊和收边,现在已经不记得施工的具体顺序,记得就是几个人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忙活,手艺好的人做出来的房顶封边一层一层尺寸和松紧度刚刚好,看不出不整齐和呲边,手艺不好的人那就不好说了,东北话里形容这样不利索的手艺个词特别形象叫“破马张飞”,后来也用来形容穿着打扮邋里邋遢到特别夸张的程度。新修完的屋顶看上去厚厚实实收边也是很有层次,檐口处出来的边也剪的整整齐齐,最后一道工序一般是一个师傅在屋顶上用一个大木板子拍打草面,既像是在梳理又像是在检查密实度,这样修缮过的房子能新上个三年,房子也像衣服一样,新三年旧三年,然后又需要再次修缮了。

    我没见过土坯房从头至尾的建造过程,听说也是阵仗特别大的,其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步骤是需要有仪式感的,第一个是开工,第二个是上主梁,都是要选好吉利日子,要放鞭炮,开工放鞭炮还敬香是要尊敬土地公,保佑开工大吉,上房梁也要烧香敬酒,保佑工程顺利,这个主梁还需要用红布包着,更讲究的人家还会在梁上绑上一串铜钱,用来镇宅,听说以前有过上梁没看时辰,施工的时候房梁掉下来伤人性命的,所以后来人们对于选吉日吉时敬鬼神的事情深信不疑。

    后来村子里再盖房子都是用红砖,屋顶变成了石棉瓦,还有一段时间做铁皮屋顶,铁皮屋顶听说反光影响天空视线,政府不让盖了,换成蓝色彩钢的或者水泥瓦的顶子的都有,苫房草也就没有人再用了,以前的土房子现在住的一般也都是没有钱盖房子的、无保户或者已经搬走不再村里居住的人家的。属于土房的时代也就这样进入时代的尾声,现在年轻人都逐渐出来打工,家人也陆续随着迁出,可能再过几年我的村子也即将推出时代的舞台,在下一代人可能都不会理解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曾经在那样的地方生活过。如今我已经不可能也不会愿意在回到曾经的日子,于是曾经经历过的农村生活也成了我生命中珍贵的记忆,现在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但童年的记忆还是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提醒我,我生命的起源还是东北的那片肥沃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