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西洲少年行 » 第9首 鹊踏枝.暮望

第9首 鹊踏枝.暮望

    鹊踏枝.暮望

    望远愁多偏纵目。

    独立屋檐,欲雨满城乌。

    野风岂管树欲静,

    长夜应知明灯孤。

    数声惊蛙遥相应。

    电闪雷鸣,万鞭抽大地。

    唧唧破窗塞更雨,

    明朝曙光由此起。

    翻译:

    明知道登高望远,

    忧愁会越望越多,

    我偏偏还要登高远眺。

    一个人站在屋檐之上,

    要下雨了,

    满城都是黑沉沉的乌云。

    这野蛮的风啊,

    又怎会顾及那棵树的感受,

    允许它安静一下。

    漫长的夜晚啊,

    应该知道,那盏明灯有多么孤独。

    有几只受惊的青蛙,

    忍不住这种阴沉而压抑的气氛,

    遥遥地叫了几声。

    相互呼应,彼此壮胆。

    下一瞬间,电闪雷鸣,

    大雨像无数条鞭子一样,

    不停地抽打着大地。

    风把窗户吹得唧唧作响,

    这破烂的窗户好像跟我对着干,

    我越塞它越漏。

    可是,我一点都不在乎,

    因为我知道,

    明天早上的第一缕阳光,

    会从这个破窗照进来!

    作者独白:

    偏纵目:偏偏还要远眺。

    屋檐:屋檐顶。

    野风:野蛮的风。

    唧唧:拟声词,这里指风吹在破窗户上发出的声音。

    电闪雷鸣:在这里解释一下,广东的春雷,一般都是夏雷。

    当时并没有打雷闪电。

    然而,在诗词的写作之中,存在着‘写境’和‘造境’之分。

    我认为,单纯的写境是很少的,诗人一般会根据自己的表达需求,人为改造一下场景!

    就比如说古人写离别,哪里有那么诗意,处处有柳树、长亭、笛声、夕阳、春草……

    哪有这么巧的!

    这些景物,不过是诗人常用的写离别的意象罢了!

    为了渲染离别气氛,诗人结合实际与想象,造出了诸多诗意的离别场面。

    所以,王国维先生才说,‘真假无须辩’!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7年,当时的我跟父母住在一起,与其他打工人,合租了一栋带院子的破烂民房。

    房子不大,上下两层加起来30多平方,不算水电费,房租150元。

    光听这个价格,你就能想到其中的环境,不会有多好。

    我住在二楼,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会通过阳台,爬上屋顶去远望。

    某次远望的时候,写下这首词。

    当时的我虽然又遭了一次社会的‘毒打’,但是,还没有绝望,面对满天乌云,我内心依旧坚挺。

    词首句,改自王鹏远的鹊踏枝十首中的第七首,第一句。

    年轻人心比天高,锋芒毕露!

    当时在屋顶远眺的我,想到‘望远愁多休纵目’这一句,便逆其道而用之,把‘休’字改成‘偏’字……

    或许,这就是我最后的倔强吧……

    明知那是苦果,偏要摘下来尝尝才会信……

    现在想想,当时的我,真是很傻很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