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新宋:龙飞九五重开宋天 » 第十八章 世宗驾崩

第十八章 世宗驾崩

    这个世间上的任何人,无论他是伟大或渺小,是杰出亦或是平庸。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管这个人是渺小还是伟大,是杰出还是平庸,他的生命都不可能是永无止境。

    宋淳熙五年,入秋时分,京师汴梁。

    在朱敦儒的记忆中,京师汴梁像这样家家自发戴孝守丧的时刻,实在是不多见,这样大家自发为一个人守丧的事情,在国朝的历史上只有两次,一次是哲宗时司马光离世后,大家自发为司马光戴孝守丧。一次是比这更早的时候,仁宗乘鹤而去,那一次不仅是大宋,就连兄弟之邦的辽国和对手夏国,都有人在为仁宗戴孝守丧。

    赵眘的驾崩其实并不突然,由于他事事都事必躬亲,早在半年前,他就曾因为过度劳累而晕倒过,因此,中枢和二府重臣如范成大、辛弃疾、杨万里、种彦崇、韩彦直等人就曾数次上表赵眘,劝说赵眘不要过于操劳国事,要保重龙体,皇帝康健才是天下万民之福。

    然而,二府重臣们的劝谏,赵眘似乎并没有太放在心上,他仍然是夜以继日地操劳着,为了国朝的中兴,为了能让国朝走得更远,即便为此而病倒也是值得的。很快,赵眘就真的病倒了,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随即暴露了出来,那就是赵眘身后的江山,该交付于何人?

    赵眘共有四位皇子,分别为赵耆赵恺赵惇赵恪。这四位皇子中,赵耆曾深得先皇赵构和吴太后的欢心,可惜的是这位英明锐武的皇子赵耆在绍兴三十年的时候就早早离世了,他的死让宠爱他的太上皇赵构雷霆震怒,责罚了一大批在他病重时侍候于左右的宫女、宦官,同时还将为他诊疗的医官统统贬谪他乡,做完这些后,赵构觉得自己累了,也该到了交出权力颐养天年的时候了,两年后,赵构禅位于皇子赵瑗,赵瑗即位,建年号隆兴,改名为赵眘。

    不知是何缘故,皇长子赵耆英年早逝后,赵眘就绝口不谈册立太子的事情,东宫之位始终虚位以待,即便以辛弃疾、胡铨为首的二府重臣一再上表劝说不可使国无储君,早立储君以安人心,但赵眘却始终不作答复。到了此时,赵眘病重,局势一下就变得危急了起来。

    面对这个代表最高权力的九五尊位,从古到今有多少人为之癫狂,又有多少父子相残、手足相残的悲剧因此而上演,权力的交接,被人们牢牢铭刻于脑海之中的那些,很少有和风细雨的,被人们所铭刻在记忆中的权力交接,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和刀光剑影。君不见贞观圣君李世民,玄武门杀兄戮弟,最终得以问鼎帝位,君临天下,统领万邦。

    赵眘的病重,让一些人的心思随之活跃了起来。

    如今的局势也十分简单明朗,在官家赵眘的三位皇子中,赵恪年纪太小,无法参与到权力争夺中。那么能参与到皇位之争中的皇子也就只剩下两位了,一个是赵恺,一个是赵惇。

    汴京城内,庆王赵惇府上。

    “大喜啊!凤娘,大喜!”皇甫坦几乎是一路飞奔而来,赵眘病重,眼见得是没几天活的光景了,自己若是能把庆王扶上帝位,凭借这拥立之功,到时候自己还不是要什么就有什么。至于庆王赵惇自己愿意不愿意,哪还用在意?庆王府上下谁不知道这王府中说了算的,只有这庆王妃李凤娘!

    这庆王赵惇是何等人?为何说庆王府里说了算的唯有庆王妃一人?这庆王赵惇早年也是英明锐武,有如赵眘早年时,然而赵惇惧内,庆王府上有河东狮一只,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朝臣之间几乎人尽皆知,有些想要借此腾达的朝臣,就都去攀附庆王妃李凤娘。这李凤娘跟病重的官家赵眘有着不小的过节儿,李凤娘生性善妒,不能容任何人与自己分享她所爱的庆王,隆兴十三年上巳节,庆王府里的人来到汴京城外踏春游玩,到了正午时,有位侍女来给庆王赵惇献上食盒。在接过食盒的时候,庆王赵惇见这名侍女的纤纤玉手,犹如嫩藕一般,不由得心生怜爱,随口称赞了这名侍女几句。李凤娘后来听照应夫君赵惇的侍从说起了此事,大怒,当晚回到王府以后,赵惇收到了一个来自于李凤娘的食盒,当他打开食盒之后,被眼前所见到的东西吓的连连倒退了几步,直接跌坐在了地上。

    自打那次李凤娘送过食盒以后,庆王赵惇的精神状况就时好时坏。即便如此,李凤娘还是十分戒备,一旦发现有侍女被夫君称赞,甚至只是在夫君那多待了一会,她就哭哭啼啼跑去官家赵眘那里告状。身为庆王妃,将来有可能母仪天下的人,赵眘岂能容这般善妒的女子成为天下女子的榜样?于是每次李凤娘一来找官家赵眘哭诉夫君的错处,总是会被赵眘呵斥,被呵斥的次数多了,李凤娘表面上没说什么,内心里却早已对赵眘恨的咬牙切齿,这个老糊涂只会说些理学夫子们的迂阔废话,凭什么做皇后的女子就不能有些脾气在身?那仁宗时的温成皇后嚣张刁蛮,不也没人反对立她为后吗?

    庆王府内,李凤娘听皇甫坦说了赵眘病重的事情,大喜。但庆王赵惇听到这个消息,就要准备入宫去照看父皇,李凤娘自然坚决不答应入宫探望病重的赵眘。不论赵惇怎么求,怎么对李凤娘说好话,李凤娘始终不答应夫君入宫去看望赵眘,甚至放狠话威胁赵惇,说你的父皇和我,你只能选一个!面对李凤娘的威胁,赵惇无可奈何,只好放弃入宫去见父皇的打算。

    国朝以孝治天下,李凤娘和赵惇置重病的官家赵眘于不顾,拒绝去看望照顾的行为,自然引起了御史台谏官们的不满,御史大夫胡铨一天要接到两三百份弹劾庆王赵惇和李凤娘二人不孝品行不端的札子,可胡铨又能怎么办呢?官家病重,吴太后早已不再过问政事,自己这个御史大夫人微言轻,就算台谏官们的奏章把自己淹没,自己也无能为力,于是胡铨索性关上御史台的大门,拒收御史们进谏的札子,无论台谏官们怎么在门外叫喊都拒不开门。胡铨的这一行为对本来已经有些降温的事端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

    在得到赵眘病重的消息后,外放任官的辛弃疾、韩彦直、陆游、张采、张栻等人先后赶回了京城,回到京城之后,辛弃疾、韩彦直等朝廷重臣们在街头巷尾听到的都是百姓对赵惇品行不端的责备,以及对官家赵眘病情的担忧。

    汴京城陆游府上

    “如今的事情是明摆着的,赵惇品行不端,举止失当,不可继任大统。”陆游话刚说完,眼角瞥见外面有人路过,于是推开窗,对窗外叫道:“府上今天何人当差?”

    “今天事端重大,我怕那些新来的下人会说闲言碎语,所以今天是我一人当差。”听到老仆韩瑞的话,陆游的脸色才有些好转。于是对韩瑞说,韩瑞,你是咱们陆府上的老人了,最近这段时间你还是住到后院吧,如果外面有什么流言蜚语,你就不用出来了!韩瑞说:“老奴在这当差多年,应当知道这里的规矩,老奴这就收拾东西住到后院!”

    处理完这个小插曲后,陆游关上窗户,对辛弃疾、韩彦直、韩侂胄等人说走吧,事端重大,唯有奏请官家降下手诏,册立太子,才能早日安定人心。于是,一行人从陆游的家中离开,骑着马,赶往禁中。

    从半月前起病以来,赵眘的状况一直时好时坏,御医们用了很多名贵的药材,所能做的也只是勉力维持赵眘的生命,但陆游等人返回汴京这天的下午,赵眘似乎有了什么预感,突然睁开眼睛坐了起来,命人宣陆游等人觐见。

    陆游等人进来之后,一路上听着大内总管介绍官家赵眘的病情,越听心里就越是沉重,现在赵眘突然的苏醒,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带着这种沉重而又复杂的心情,他们来到了赵眘休养的寝殿之中。

    “卿等为何事而来?”心中明了的赵眘声音微弱地问道

    辛弃疾、陆游、韩彦直、韩侂胄等人见状,在赵眘的御榻之前跪下,几人面面相觑,过了许久,韩侂胄开口对病榻上的赵眘说道:“臣等请官家早立太子,以安人心!”

    听完韩侂胄的话,赵眘心中百味杂陈,自己还有很多的心愿没有达成,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自己没完成的事情只能留给下一代去做了,不过好在自己有生之年收复了中原,灭亡了西夏,至少使得国朝的财政能宽裕一些,自己到了九泉之下,也不至于无颜去见太祖太宗等诸位先帝了。

    “在...在我驾崩后,恭王赵恺继任大统,众位爱卿,赵恺年少,还需要你们再扶持他一程,我也就只能陪你们到这里了......”听到赵眘的这番话,辛弃疾、韩彦直还在劝说官家不必悲观的时候,陆游却回过神来,看着御榻之上的赵眘状况反常,赶紧起身叫御医前来,然而,赵眘却用眼神制止了陆游的举动。

    “务观,生死有命,尽人事,听天命。我本想和各位一起奋斗,还给万民一个盛世大宋,谁料到现在我就要先走一步了,务观......”赵眘一边说一边示意陆游,让他叫人去取来纸笔,陆游知道,现在这个时刻马虎不得,于是命人火速取来纸笔,记录赵眘的遗命。

    “朕继任大统二十有八,继任以来,夙兴夜寐,兢兢业业。选贤任能,收复中原。然天不假年,大业未成,朕便要先行而去。皇子赵恺,仁孝英武,可堪大任,朕西去之日,京师内外,举丧三日即可除之,在外诸臣可于其地举哀,不必前来京城,辛弃疾、陆游、韩彦直、张采、张栻,皆国之柱石,赵恺年少,还蒙诸位不弃,共成大业。呜呼,死生之际,岂无天人之望哉!”最后一个字说完,赵眘慢慢地合上了眼睛,辛弃疾、韩彦直、种彦崇等人见状,都跌坐在了地上。

    宋淳熙五年秋,赵眘驾崩,京师汴梁一片银白。

    赵眘驾崩次日,恭王赵恺于灵柩前继任大统,宣布次年起改年号为绍熙。根据赵眘一生的事迹和作为,陆游评定赵眘谥号为世宗,上尊号法天应命文武睿哲大孝皇帝,并奉新帝之命为山陵使,营建世宗陵寝。

    陆游和辛弃疾、种彦崇不会想到的是,眼前这位年轻的官家赵恺,日后将成就一番伟业,超越他的父亲赵眘。而大宋也将在赵恺的治下,走向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