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大道锦绣 » 第四十七章 家宅

第四十七章 家宅

    翠花街的这处宅子很旧了,中式风格两层土木结构,楼板已塌朽,好在整个宅院四四方方很规整,正面五间六耳,明三暗五,悬山顶穿斗式砖木结构,走马转阁楼,四合天井。正厅通阔面5间,28米,进深7米,整体建筑为正方形,东西、南北边长均为34米。

    骧骏看了摇头,这宅子可不是随便打理一下就能住人的。

    何霭云说:“你这学的西洋建筑,不如把这宅子重修一下,也让我们瞧瞧西洋房子是啥样的?”

    骧骏低头用手刮了一下她的小鼻子说:“是要推倒重修才行,如今谁还建这样的夯土木构架房子了。放心吧!等这一个孩子出世,就可以住洋房了!”

    何霭云又怀孕了,骧骏不让她理“大道行”的生意,安心在家养胎。

    “一切有我,不需你出外应酬操劳。”

    人人都道少奶奶好福气,霭云自己也觉得安心舒服,心满意足。

    他们如今也该分家单过了,骧骏见她怀孕后日日懒动,精神萎靡,便想造一所她喜欢的宅子让她开心。

    他拆了原先的土木架构,用机制砖、钢筋混凝土立柱和木架构作为主要承重结构,这样的结构较之传统木构架建筑寿命及稳定性增加,外墙使用大面积的清水砖墙,提升防潮防火性能,摈弃老建筑内部用木板材分隔室内房间的做法,用钢筋混凝土做屋面板及隔板,不仅宅子的安全性有了保障,而且各个空间相互隔绝,互不干扰。

    当时昆明采取此种结构形式的多为外国领馆、洋行、商会大楼等,因造价不菲,民居建筑用此营造方法的不多,出资建造者多为社会名流、政客、外国留华人员、高级将领等,多以私人公馆的形式出现。

    宅子建成了,还埋设了排水沟,设有西式厨房和卫生间。二层靠外墙上有悬挑阳台,就是后来人们叫的“晒台”,铺设的柚木地板。来人一见法式彩色玻璃窗,柱式护栏,法式花砖,英式壁炉,美式吊灯门窗都啧啧赞叹!

    霭云站在二楼回廊上,看着中间阔大的天井,地面由大理石铺成,高高的影壁隔绝了外界,皱着眉头道:

    “这下面怎么空落落的?”

    “等将来在院子里修一个鱼池,四围种些山茶、芭蕉、玉兰、竹类及各式花草就好得多了。”

    “鱼池啊.....”

    她有些失落,宅子是依着她喜欢的西洋样式建的,气派豪华,可那面巨大空白的墙让她觉得喘不过气来,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她如今是两个孩子的妈了。

    霭云提出请祖父、祖母来跟他们一起住。

    “老祖宗,您看这楼上好不好?您二老住正向这两间,前面无遮无拦,自日头一出就晒太阳,夜里坐在晒台上可眺望云津市场的灯火!”

    “好!好!我喜欢!”馥芬喜不自禁,但当她凝望那空空的影壁和空阔的院落时,却沉默了,这处宅子,曾经是她和馥馥约定终老的地方啊!如今馥馥走了,她害怕自己在这空落落的院子里会难过。

    郑松一开始也兴致勃勃,后来见馥芬沉寂下去,忽然就焦躁起来:

    “哼!弄这么个影壁,不中不西的,不好不好!”

    骧骏还欲辩解,说准备定制一个大理石的鱼缸,还有假山花草......不待他说完,郑松就摆手道:

    “你们年轻人随你们咋搞,我反正不住这里!”

    馥芬见他又发老小孩脾气,便同他拌起嘴来,骧骏和霭云劝不住。

    “不如,在这搭一个戏台如何?”霭云突然说,几人都看着她,她接着说:

    “在这影壁下搭一个戏台子,逢年过节,请戏班子来家里唱戏......”

    骧骏突然接话道:

    “这个主意可行!不光可以唱戏,如今有人家在家里放电影,这面影壁正好可以做荧幕……”

    “哎呀!老头子,唱戏哎!”馥芬惊喜地望向郑老爷子

    郑松背起手打量了一下,点头道:“倒是正合搭一个戏台,这台子须有梁柱顶棚才好,这样阴天下雨也不怕了。”

    馥芬欢喜不禁,与霭云拍手相庆。

    “咳,这样吧!爷爷我出资,请最好的剑川木匠来搭这个戏台,当做给你们新宅子的贺礼!”郑松大手一挥,豪气地说,馥芬冲他频频点头,他得意洋洋。

    骧骏心想:什么?在这西式宅子里搭一个有梁柱屋顶的中式戏台?但见大家都欢欣鼓舞,实在不忍反对。

    郑老爷子居然请动了剑川“大山神”段嗣轩!

    自明朝以来,剑川木匠多次应召入京,参加故宫宫殿修造,这众多的木匠中,就有段氏一族,他们的许多后裔就留在皇宫里听差,而段嗣轩的祖父于康熙初年回到老家剑川坝子,开始了“走夷方”的木匠生涯。到了段嗣轩这一代,他已经是大木行里有名的“大山神”了,主理过鹤庆府、迆西道及云南府的多个建筑,最有名的就是重修圆通寺大雄宝殿。他近年主要营造民居,经验丰富,声名远播。能请到他出面,郑老爷子是费了老大劲的!

    只是段山神已经年近八旬,凡来人都事先言明,这些年自己不再亲自主理,都是交由自己的徒弟来做,自己只在旁边指导,为居所“问病”

    一个宅子是否有“毛病”,用眼睛是看不出来的,只有住进去多年,才会知道人与建筑究竟合不合适,若气场相合,则居于其间的人,喜气洋洋,身心舒泰;若气场相冲,就算是皇帝的金銮殿,让人也坐卧不宁,甚至招灾惹病。

    这“病”不全是建筑本身的好坏优劣造成的,还与居住其中的人禀赋天性不匹配有关。

    段山神在为宅子“诊断”时,不仅要看房子的坐向,望屋脊,观中轴,定中柱,还要了解主人家的人口经济,问一问喜好寄望,观一观长居此屋之人的“相”。

    比方说,若是家中年轻壮年者多,当然喜欢屋落宽绰坦荡,气运流动则财气流动;若是老迈体弱者居之,就要藏风聚气,以居养体;若房主人志在千里,高墙也挡不住他;若其人已心生退意,大宅反而徒增伤感。

    听郑老爷说要在院子里搭“戏台”他是开心的。做木匠,铺路架桥,建庙造车都是功德,为生者造福添彩,给亡人造墓修坟,皆有福报。而随着年岁渐长,他越来越喜见家中人常满常乐,这戏台能给一家子老少助兴添彩,实在是喜庆作业!

    木匠行当里有专干阴宅家坛营生的,虽然也有钱赚,但非一般人能吃这碗饭。

    几年前,自己最得意的徒弟在晋宁接了一单生意,说是要新起宅院,并在里头打造一个“家坛”工程巨大,所费惊人,工价是普通活计的一倍。他亲自去洽谈,对方乃是当地一个富户,家中本已有几进院落,但系外乡人,本地亲族无人,家中人丁不旺,却还要再起三进房子,内设家坛。这实在是反常犯忌,他尤其不想接这里头的家坛活计,但人家说了,要么就三进宅院和家坛一起造,要么就另请高明,他顾虑重重,徒弟说:

    “不过是设一个家坛而已,靠手艺吃饭的人,不敢有这许多忌讳,求师父放手让徒儿去做做试试。”

    其实,不少大宗族都有在家中设永久性灵堂的习惯,云南人称之为“家坛”,用于供奉祖先,接受子孙后代香火祭拜。有的人把家坛建造得豪华精美,以此表达对祖先的追思,建造“家坛”是一件光宗耀祖之举,有的人不惜一掷千金。

    剑川木匠设计制作家坛,一是龛顶出角架斗拱;二是正面设门窗,并且要能开能关;三是龛柱要有雕刻。总的来说就是要把佛教传统森严的“佛龛”向中国的“宫殿”转变,尽量弱化其神秘不吉的指向。

    只是事主想要造的这个“家坛”与常规不同,长七尺二,宽七尺,八尺高,这个形制尺寸于一个家坛可是不小!

    段山神思之再三,觉得不该耽误孩子们赚钱,就把这宗活计交由徒弟去做,自己未再参与。

    等到完工时他特地去瞧过这个“家坛”只见四围十八根立柱撑起一个三层额枋,顶上上圆下方六角藻井,雕的是金蛇狂舞异兽,正面五门三重牌楼式样,似一个小型的楼阁一般!四围挡板一封,就是一个“闷楼”!立于屋子中央,突兀怪异之极!

    这一宗活计,听说耗银四百两!历时一年,主人家甚是满意,徒弟赚了钱风风光光回乡去了。

    经此一事,形势变化,徒弟不再对师父言听计从,他也觉得自己老了,没了年轻时候“走夷方”的闯劲儿了。

    如今接了郑宅这个戏台子,交给自己的儿子做,他想好了,做完这一单就告老还乡,不再出山了。

    骧骏见木匠们每日在自家院子里忙活,从旁观察细节,只见他们堆放的木料皆直料头朝上,横料头右根左,墨斗、工具摆放整齐,明火远离工场,施工人上下、进出皆有序,心中暗自赞叹:不亏是代表了中国木结构建筑营造最高水准的“剑川木匠”!

    他这个学建筑的,离了卷尺工具,是不能把图纸上的样式丝毫不差地还原到三维空间中的,可这帮没有学习过立体几何和建筑原理的匠人,却能够靠着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木经”“墨理”,仅凭一只墨斗,便能实现小数点后5位的精确度!

    方五斜七不用量,见尺收分两山扬。

    九五方墨出六角,鱼抬紫金梁。

    四柱不齐为下欠,上七下八短就长。

    圆是过心三倍一,飞角架龙马。

    这是剑川木匠随时挂在嘴边的“木经”。“木经”积累了历代剑川木匠的经验和智慧,代代相传,每个剑川木匠都会用白族调子哼唱。

    “方五斜七”,就是指正方形边长为5,则对角线约等于7.“见尺收分”,即建筑物每高1尺,顶端就往里收1分。“九五方墨出六角”,就是做六方形建筑,先画一个长9宽5的长方形,再画两条对角线;在两条对角线交叉处再画一条与长边成直角的线,这3条线相交成6个相对的对顶角,以交点为圆心,以相等的长度在6条线上各取一点,把这6个点连起来,一个正六边形就出来了......“鱼抬紫金梁”,是指在大梁下放置的鱼形垫木,可以减轻大梁尤其是大梁榫头的承重......

    “墨理”十三条,包括实墨、虚墨、借墨、还墨等等,只见他们先在木料两头取一点墨心,再用墨斗弹一根直线,各种立体和平面架构,均以墨心对墨心计算,这就是实墨,其中的六角墨是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5位的计算口诀:“矩长八六六,宽五出六角”......

    郑骧骏对中国匠人深深敬佩,而对自己更大的触动来自眼前这位睿智通达的老人,这位“段山神”堪称中国古建筑的营造技法的“活字典”,而他对人与家宅关系的深刻理解,传达的意义远远大于营造技巧本身......

    “宅子是活人身所寄,亡者魂所托。你造这个宅子,是为子孙后代留了身心寄托处,也是为自己留了归处!有了家宅,在外打拼的人心就不慌,咱们行得远也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