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的假想敌是赵匡胤 » 第八十二章 重新定义“粗人”

第八十二章 重新定义“粗人”

    “荆嗣,你这是什么表情?”

    “没什么,巡检使,我心里已经好多了。”荆嗣冲着李守节拱手施了一礼,便朝席位走了回去。

    “也还行,少年人的自我治愈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李守节满意地摇了摇头。

    众人重新入席后,李万全坐在上首,再次冲着李守节敬酒道:“得臣贤侄,你这次是去府州作甚呢?”

    李守节笑着扫视了一圈堂内众人,随意编造了一个借口:“府州历来效忠东京,常年贡马赴京师,故天子令我前去抚慰一番。”

    “若是只是为了北上抚慰折家,就算是定难军从中作梗,也不会过分为难天使的,贤侄你何故带带这么的部下北上呢?”

    李万全一番审视的目光朝李守节看来,他摩挲着下巴,静静等待李守节回答。

    “定难军李家或许不会为难我等,但是其境内的蕃人部落就不一定了,或许某支定难军也会突然反叛出夏州,于途中截杀天使,在之后一路畅通无阻地逃入大漠,在往后不知所踪,也说不定呢。”李守节意味深长地回道。

    “哈哈哈,”被李守节的玩笑话逗乐,李万全笑道:“贤侄所言有理。”

    “来,诸君饮酒!”李万全收起了探求的目光,脸上再次恢复成了那副半醉的模样。

    定难军李家本来就是党项部族,又镇守夏州八十多年,前后传承了五代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保全了一方平安,深受本地蕃汉百姓的信赖。

    而且蕃人部落尤其好重豪酋,因此党项李家在银、夏、绥、宥、静五州诸多的蕃人部落里很有威信。

    李守节伪称是东京的使者,北面的蕃人部落不一定会买后周的帐。

    但是若是李守节是定难军李家的朋友,那他此番北上一定畅通无阻。

    蕃人中虽然有一部分人喜欢劫掠行人,但是大部分蕃人对于盟誓还是比较看重的。

    党项李家作为银夏五州共主,在夏州节度使的封地里,就是毫无疑问的王者。

    随着李家镇守夏州的时间越来越长,夏州之地的蕃人只会更加归心,离只用一面“李”字旗就能招揽数千兵马的威风时刻,差不了多久了。

    银夏五州,地形破碎,土质疏松,多为塬、梁、峁及沟壑丛生的地形,又有沙漠隔绝内外,随着中原王朝国力的衰退,已经成了得之无味,弃之不可惜的极边之地。

    汉人势力的退出,使得昔日内地,变成了现在的蕃人祖地,真真地应证那句“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

    夏州节度使李家将五州之地经营成了一个铁桶,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

    尤其是横山一线多马宜稼,人物劲悍善战,是天然的精兵来源。其中又有盐铁之利,当真成了党项人的“祁连山,焉支山”。

    但是定难军李家也不是没有短项,银夏五州毕竟是苦寒之地,严重依赖同后周的榷易,这也是显德初年,郭荣能够威胁定难军李家的原因所在。

    把粮食、茶叶等必需品一断,党项李家就得难受好一阵子,因此定难军顶多就敢在后周和北汉之间跳一跳,倒是不敢真地把事情做得太绝。

    除非这群党项人得到了河西,扩展了战略纵深,得到了一片又一片的膏腴之地,否则定难军也就是个强横的藩镇罢了。

    是夜,宾主尽欢,李守节三人也住进了节度使府的厢房。

    天亮后,李守节在女使的服侍下,洗漱了一番,总算是恢复了些精神。

    “唉,什么时候杜康能够消失,什么时候就世界和平了,天天喝,夜夜饮,这玩意有这么好喝吗?”

    心里发完牢骚,在府内仆役的带路下,李守节来到了夏州节度使府的小客厅。

    厅内李万全正坐在长桌案后,饶有兴趣地闭目养神,看起来丝毫没有被昨夜的酒水坏了心力。

    看到李守节病恹恹的样子,李万全笑道:“贤侄,你这酒量还得多练,得亏你是住在河东,若是你来了这北地,不能饮酒,不善饮酒,在这寒冬腊月的时候可就难熬了。”

    李守节不置可否,坐到了另一面的桌案后,朝着李万全说道:“李叔父,咱们先吃朝食,我现在腹中空空,就难熬得很。”

    “哈哈哈,你这性情倒是合我的脾气。”

    李万全拍了拍手,将身后的女使唤来,吩咐厨房开始上饭菜。

    他们二人朝食吃的是羊肉汤,加胡饼,也算是典型的西北特色,可惜这个时候没有辣椒,干喝汤倒是有点味淡且膻。

    李万全看李守节似乎喝得很尽兴:“贤侄,这羊汤可是合你的胃口?”

    “早起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汤,舒服得很。”

    李万全挥了挥手,将厅内的闲杂人都屏退了下去,他用绢布擦了擦嘴。

    “嗯,杨节帅的书信我昨日已经看过了,今日唤你来吃朝食,也是为了商议此事。”

    看着李守节准备停下吃食,李万全连忙摆手道:“你不必如此,就当这里是自己家,怎么舒服怎么来。”

    “既然李叔父都这么说了,那我就不客气,您可别怪我失礼。”李守节将剩下的胡饼丢在羊汤里,端起来汤碗,“呼噜,呼噜”地连喝了两口。

    “你这孩子,不拘小节,真是太对我脾气了。我今日就会派人前往夏州,去为你探探路。”

    “那就有劳李叔父了。”

    “那你现在可以说说你北上的真实目的了吧?”

    被李万全突然问及北上的目的,李守节猝不及防,被一口羊汤呛到了气管:“咳咳咳。”

    “李叔父何出此言?”李守节拍打着胸腔,抬头问道。

    “我听说贤侄在隰州之战的时候有参赞之功,官家称赞你将门虎子,不堕你父亲的威名。”

    “你这次带着百名精悍人马,跨州越郡,当真只是为了北上抚慰折家?”

    李守节将汤碗往外推了推,用一旁绢布擦了擦嘴,笑着回道:“那李叔父以为侄儿此番北上,真实目的是为了……”

    李万全佯装发怒道:“我怎么知道,我要是知道还用问你。”

    他起身离开桌案,坐到了李守节对面的椅子上,开口问道:“你就告诉我吧,这西北苦寒之地,我实在是呆够了,这有时候出巡都能遇到黄沙漫天,一口西北黄沙吃得嘴里都是。”

    “连此地的小娘子都那般刚强,不似东京城里的小娘子那般温婉可人。”

    听着李万全半真半假的粗鄙之言,李守节将绢布丢在了一旁,笑道:“西北、河东皆是大周疆土,叔父为国戍边,正是天子对叔父的考校,若是叔父不能镇守好延州,何谈再调回关东州郡。”

    “李叔父莫非以为这大周天下的职缺多如牛毛?”

    李守节靠在了椅背上,接着说道:“自唐末以来,梁、唐、晋、汉先后立国,再到太祖带兵诛佞臣,建立大周,这五代朝廷产生了多少将吏,天下的职缺和禁军的军职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若是您在延州做得太差劲,您以为官家还会再给叔父机会吗?”

    “或者说,您和前延州节度使李节帅一样,和天子有旧谊?”

    李万全默然不语,他本身就是个粗人,除了弓马娴熟外,并没有什么出众的功绩。

    他之所以能够到延州出任留后,也是当初随郭威起兵入东京的功劳使然,若是在延州平平无奇,回京后没准就被放在某个虚职上终老一生了。

    没了之前的锐气,李万全仿佛苍老了不少,平时挺直的脊背也肉眼可见的弯了下去。

    “贤侄,你可有教我?”

    “李伯父,您能够被官家放在延州,足以证明官家对您还是寄予厚望的。延州北抵银夏,南通鄜坊,是要害之地。”

    “官家放您在这里,不无防控定难军的心思,就算不能防控定难军,这延州也要治理好,不能任由府政败坏下去。你踏踏实实地治理好延州,不比想这想那的强多了,您说呢?”

    李万全连连点头:“贤侄所说的有理,只是这州政繁杂,我该从何处使力?”

    “反正就算是现在派人去夏州,一来一返估计也要花上十多天,如果您不嫌弃我见识短浅,我倒是愿意替您提两个建议。”

    “贤侄但言无妨?”

    又到了李守节的拿手忽悠环节,他起身说道:“西北之地,自从唐末以来,吐蕃、回鹘、吐谷浑、党项等众多部族迁入,如今从绥州往北,延州往西蕃部遍地。”

    “跨州连郡,与汉民回易的熟户有,藏在山里,自耕自种的生户也有,当今各地生口缺失严重,而蕃部不通王法律令,动辄起事对抗,如实能够招揽延州蕃部以为腹心。”

    “一来能够使得延州稳定,蕃汉百姓人人归心。”

    “二来若是蕃部熟悉了基本的汉律,能够过上更稳定富庶的生活,其必定归心,若是有贼寇入侵延州,其为了保卫家园,必定会跨马携弓,供您驱使,如此延州旦夕间可得雄兵数千、乃至数万。”

    “此所谓一石二鸟,招揽蕃部就是侄儿我给叔父的第一板斧。”

    李万全听完李守节的话,不住地点头,招揽蕃部确实可行,但是难度太大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做,才可能出成效。

    这也是诸多西北守臣的心得,只要蕃部不做乱就好了,谁会去同这些语言都不通的家伙交流。

    “只是此事恐怕需要时日不短?”李万全为难地看了一眼李守节。

    “李叔父勿忧,西北不似河东河北之地,您又刚刚上任,担任留后,我估摸着您最少也得在延州待上三四年。”

    三四年后形势波云诡谲,不管是谁当政,为了避免动乱,一切从旧,至少半年间东京朝廷是不会强行移镇的。

    三四年的时间治理一州,多少也能见到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