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见人间春色 » 第十五章 仁者先难而后获

第十五章 仁者先难而后获

    我内心其实并没有多少愤怒,害人者必被人害,因为以利待人,他人必报之以利。只是当初太短视,急着登高位的时候,自己没想到这一点,或者说那时候的我也想不到这一点。但自己也有些诧异,都到了家乡,他们还是依旧不肯放过我。‘好吧。那随你们的便。我现在也就剩烂命一条,随你们折腾去吧。’

    我沿着县衙大道出门,打算四处转转,看看能不能为自己谋得一份差事,毕竟自己带的那些钱其实也没剩多少了。自己还要想法盖一座房子,若是有可能还想买些笔墨纸砚。若没有差事、没有意外的话,一两年的时间,我就到了身无分文的地步了。边走,我边有种不好的预感我好像也找不到任何差事。

    没去细想,我想的首先还是怎么住的问题:‘要不就随便盖个茅草屋吧。方便简单,开销也不大,就是冬天难过些,但真正冷的时候也就那么几天,熬一熬,熬一熬也就过去了。若是自己找到了差事,看看以后生活如何,再决定要不要盖一座屋子吧。’思忖完毕,我听见不远处有孩童诵经的声音,我沿声寻去。

    一院之内响起孩童略带稚嫩的读书声:“……问仁。(孔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声音停止,一清正浑厚的声音响起:“你们可知这句话的根本含义吗?”里面传来杂扰的躁动声,但无一人发言。

    接着,我听见:“行正道,必然是困难的;但坚持行正道,你一定可以有所收获。坚持行正道,可以说是仁了。你们知道我这里为什么将先难而后获等同于行正道,将行正道等同于仁吗?又知道为什么行正道一定是困难的,且一定会有收获吗?又知道收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吗?”仍是无人应答。

    声音继续:“自古及今,就没有人从一个人的生死始终的一以贯之的道的层面去解读孔圣人。一个人心中有道,才会有坚心之始终如一,言语与行为是道的外现。将《论语》中所有与孔圣人有关的言行,看做是他道的外在表现。这样,各篇中看似谚语的言论就都会有所依据,再非似无根之萍。任何在人间的自道都要在外界世界中展开,都会经历各方利益的阻挠,但若是正道就一定会在世界中得以展现。

    一个有仁德的人,就一定会有一条贯彻人生始终的道路,这是毫无疑问的。孔圣人自己也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经书中出现‘道’字的地方也是很多。所以孔圣人在这里说的话用来解释行正道的人的真实情形再合适不过。一个能行适己之正道的人,一定可以称作一个仁者。但在《论语》中对于如何由端而成一体之仁这样的道路并没有太多说明,反而是《孟子》承孔圣人之学说,孤高发明。孟子可谓真承儒家之正脉,历史亦有公论。当然这里是另外的话题了。再回到上面所说的问题。

    在俗世间展开适己之正道的时候,个人正道一定会与世俗利益的冲突,或者说道德与利益本身就是冲突的。孔圣人时代道德与利益的冲突就十分剧烈,更别说现在了,历史到了现在已经呈现一个积重难返的局面了。

    若人能正行仁路,利益与道德是会呈一和谐局面的,奈何有道者太少,能坚持行道的人更少,所以这样的习俗风气至今未能形成。能坚持行道者,是与天地大化同流的人,这样的行道一定会受到天命的支持。这也就意味着,个人在行正道的时候总是会绝处逢生。行正道的人其实也不怕艰难险阻,反而会将苦难磨炼视为对道路的补充。

    若你坚心践行,恒心持守,那么这一点子光明恻隐心,就会如水之汇流,成一江河湖海之大观。在其中,你会渐渐得知适心之规律,渐成在世之光明道路,重要的是内心始终祥和处在正道中,这样便无愧天地父母生人之即我矣。哎!历史上这么去做的人也太少了,凡有成的皆在历史中留名,可留名者又几人?其实践道德,也不为名利,自我行之,是为一心在道。虽无留名意,历史自流芳。”

    这时有个学生发问道:“老师,为什么这么难,还要一意孤行呢?从顺于世不好吗?”“因为这是一条不容已的道路,一旦内心通过德性之知而不断汇总成了这么一条真实的道路,个人一定就会沿着这条道德之路去行走。如果不此行路的话,你自己的内心肯定会被无休止的情绪折磨到死亡的终点。这句话不是玩笑,是真实的心情如此。

    当然现在说这些还是太早,你们只要记住,做事行道不能走迎合世俗的利益道途,要先适己心。若不知是否正确,历史中太多人已成陈迹,功过已经有人评定,可以参看他们的论著。我也不想给你们灌输太多苦难的想法,事未开始先虑败,可不好。若你们真踏上这条道路,你们自会明白这条路于自心间、于独处时是如何波澜壮阔,于处世时是如何问心无愧。这种心境非世事蝇营狗苟之辈所能了解。”

    言语至此,一时静默。接着声音响起:“还记得我们上课前,我一定要求大家背诵的那一句话吗?”

    众声附和:“记得。”随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我们读书人共同的愿景,即使做不到,只在天地间立一乾坤朗照之光明无垢的真心也是足够。你们背诵得很好,希望你们今后面世的精神也能如今天诵句这般浩气长存,傲雪凌霜;也希望你们中真的有人能做到如此。历史中的独属于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脉络还是需要我们这些读书人去继承的。我希望我的学生绝不像当下某些人一样对外来文化全盘赞美,一味趋同,丢掉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精神。他们那种卑躬屈膝的神态真是让人耻与之同为炎黄子孙。

    我也不知道今天为什么这么多牢骚话语。好了,今天我们这课就上到这里吧。回家记得背诵《论语·雍也》,背到我们学到的地方。”

    在一句“敬谢恩师”的严肃话语中,课业结束。

    随后,我就听到求学者们欢笑嬉戏的声音,学院的门被打开,学生们陆续走出。互相向老师告别,老师在门口一一应和。他注意到了我,只是等到学生都离开后,才走到我面前。

    “今日暂时到此吧。”说书人的神情少了些意气风发,与昨天情形完全不同。听众们稀稀疏疏地走掉,我见他有些落寞,也不好意思上前询问具体原因,只能带着一身疑惑离开这座名叫逸野的茶馆。今天说书结束的时间比昨天晚了半个时辰左右,出门太阳正中。走在回家的路上,不一会儿,我便汗流浃背。书简跟在身后也慢吞吞地走着,似乎有话要说,但又不好直说的那种表情。

    我懒得猜他什么意思,直接开口问道:“你怎么了?平日里一出门就东张西望、目不暇接的劲头呢?”

    他是个心里藏不住话的人,直接打算一吐为快:“道哥,你喜欢这个剧本吗,虽说第一人称有些新意,但这内容也太多道理,太多心情说明,少了些趣味性吧?我不太喜欢这样的内容,我更喜欢听一些比如关羽骑白龙马过五关斩六将,林冲雪夜火烧芦雪庵,宝玉初试云雨情,猪八戒高老庄娶金莲入洞房……”

    见他还要继续说他喜欢的剧本,我急忙打断:“打住昂,打住,除了宝玉初试雨云情记得准确外,其他的这都什么跟什么,你都记差了吧?关羽骑的是赤兔,林冲烧的是山神庙,猪八戒娶的是高翠兰。我再不制止你,还真不知道你能继续说些什么出来。”

    他流露出猥琐的表情来:“嘿嘿,我听的就是这些啊,这不比一本正经地遵循前人书本讲故事有趣得多吗?这些本子现在都有,尤其是猪八戒娶金莲两人洞房那段,那描写的真是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让人身临其境,流连忘返,其余味三日绕梁也不绝。”

    我忍不了了,直接踹了他一脚。他也不恼,摸了摸屁股:“道哥,少爷,祖宗,我明天能不来了吗?在这里听书真是听得我是真的昏昏欲睡,还不如……”说到这里,他又没了下文,只是嘿嘿痴笑。

    “随便你,我反正是挺感兴趣的,不这样说我还不愿听呢。你不来就算了,我自己来不就好了。拉你来也是凑数的。”

    “是的,我是凑数的,少爷,您深明大义,您是这个。”说着他伸出大拇指朝我比了一下。

    “滚。好的没学会,倒学会了阿谀奉承是吧。你只记得这个片段了吧?”

    “那倒不止这个,我还记得他解释《论语》里的那句话,叫做‘忍者,先难而后获’。”

    我难得看他说得一本正经,倒也有意问问他听没听进去这句话什么意思:“哦,难为你还能记得些有用的东西。那你倒是给我解释解释这是什么意思?”

    “咳咳。”他清了清嗓子:“比如说啊,你喜欢隔壁的寡妇,那你一定要先做一个忍者,道路是艰难的,未来是光明的。你要先设各种巧妙相遇,要她认识你并且对你产生兴趣,这个步骤很难;所以说先难嘛。然后,你还是不能着急,要慢慢威逼利诱,掌握尺度。其中这些细节你就不用知道了,这可是我独家心得,少爷您也用不上。最后的最后,你才能获得一击而中的机会;先难后获嘛。”

    “好家伙,你的仁是忍耐的忍是吧。”“那还能怎么说,当然是这个字啊,还能是别的字吗?”“那你就没听他接下来的解释吗?”

    “听了啊,这家伙是个情场高手,不一般呐。研究忍术,都研究到道的水平了,不一般,不一般。要不是他讲故事讲得太过细腻繁琐,让人昏昏欲睡,我还真愿意和他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忍术的技巧。”

    我扶额无语,但这样的嬉闹也让我暂时忘掉了太阳的炎热,转眼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