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穿越的第二十八年,我失去了系统 » 第四章 系统消失的那一天(四)

第四章 系统消失的那一天(四)

    正德皇帝绝非一位传统意义上的仁君,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明君,但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正德皇帝是一位极其有能力和才华的君主。

    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在过去的十三年里,正德皇帝已经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的势力。

    正德二年,军制改革,削弱宦官权利从而和文官们达成了交易,得以重新组建起新的武将体系。

    正德四年,飞梭纺织机研发成功,纺织业工业革命开启,全国行省规划改革。

    正德五年,土木堡后第一次北伐,两万人战七千人,惨胜,复河套。同年,行政制度改革,恢复三省六部制度,改翰林院为翰林,格物两院。

    正德六年,第二次北伐,三万五千人出大同,遇袭,迎战蒙古四万人,战败,死伤万余,四月撤入宣府,五月再出,迎战蒙古两万人,惨胜,未取土地。

    正德七年,行政制度二次改革,取消内阁制度,改尚书省为国务省,六部脱离三省体系。第三次北伐,败,伤亡六千人,退入宣府,次月,第四次北伐,惨胜,伤亡八千余,斩获敌头颅四千余。

    正德九年,甘肃撤销行省制,改河西军镇,辽东建辽东军阵,禁军南下,第一次南征,复交趾。

    正德十年,第五次北伐,胜,伤亡三千余,斩获敌头颅四千余,七月,第六次北伐,胜,伤亡两千余,斩获敌头颅两千余,十一月,第七次北伐,大胜,伤亡一千七百五十六人,斩获敌人头颅,总计九千八百七十七人。蒙古诸部落乞和,天子不允。

    正德十一年,土地改革,税制改革,削藩,江西,河南,福建,湖北,湖南,浙江藩王叛乱,各地大小叛乱,禁军及新军南下平叛,当年九月,叛乱结束,历时七月。

    正德十二年,第八次北伐,第九次北伐,大胜,伤亡一千两百余人,斩获敌人头颅一万四千余,垒京观,蒙古称臣,天子允,同年十月,出辽东,女真部败,大胜,十一月,击青海蒙古,大胜。

    至今,正德十三年。

    十三年的时间,大明朝的新军被战争锻炼了出来,从北方的蒙古打到南方的交趾,从高原上的吐蕃部落打到林地里的女真部落,一转土木堡后,明朝军武颓势。

    这是武功。

    而文治,更是没有任何一个官员敢说正德皇帝的不是。

    往日里说到文治,其实很难有所有人都叫好的事情,毕竟在生产力没有决定性发展之前,蛋糕就这么大,你切多了他就少拿点,一部分人过得好一点,就必定损害到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但正德皇帝的文治不同。

    不是因为他的文治神奇到可以不损害任何人的利益,而是被他损害到利益的人,都在正德十一年的那场大叛乱之中,被杀了个一干二净。

    大家是吃这些人留下来的利益吃饱的。

    问题在于,如果只是这样,文官们倒也愿意称赞正德皇帝为一代明君,可关键在于,正德皇帝是会做事的。

    权利是官僚的命根子。

    维护和扩张自己的权利,是每一个官员都会下意识去做的事情,无论其本意是好是坏。

    而在中国一贯的政治局势之中,总是少不了臣权和皇权两种权利的争端,冲突。而在这一冲突之中,皇权或许能够偶尔占到上风,但臣权永远存在。

    因为中国太大了,大到它超出了一个人,甚至一个集团,的统治极限,作为中国的皇帝,必须依靠着某个体系才能统治这片庞大的疆土。

    在秦汉乃至隋唐,天子都是依靠着门阀世家统治着天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形成,使得新的豪族乡绅开始崛起,蒙古人的入侵将中原大多数的门阀世家体系摧毁,反而造就了明朝时期,地主士族的昌盛。

    如果按照一贯政治局势,天子要么依靠这些地主士族统治天下,要么就依靠宗室及宦官。

    正德皇帝选择了第三条路。

    他一个人承担了大量的行政工作,以自己组建的新军为核心,向文官们证明了,哪怕没有他们,正德皇帝也可以统治这个国家直到新的行政体系建立。

    那绝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程度。

    哪怕如太祖太宗一般的人物,也需要依靠地方上的官员代替其统治,可正德皇帝不需要,他待在紫禁城之中就能了解全天下的事情,不少官员都在怀疑,天子是不是建立了除锦衣卫以外,另一个无孔不入的情报机构。

    而比起有着自己想法的官员们,天子甚至更需要一个愿意忠诚的执行他任何命令的士兵。

    然后,还真就成功了。

    文官们不知道正德皇帝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但他们知道的是,再这样下去,等正德皇帝真的培养出一批新的,效忠于他的官员后,他们或许就彻底失去反抗的力量了。

    不是没有官员想过反抗,但是,暴力反抗的在正德十一年的大叛乱之中基本上被镇压了,鼓动舆论的被毫不留情的送进监狱,最狠的,有官员甚至想过刺王杀架,然后他们就发现,宫中的太监侍女几乎都被清理干净了,只剩下一帮当兵的。

    那帮子禁军和天子的利益是高度绑定的,这帮禁军本身都是脱产军人,名下没有土地,全家都靠天子养着,几乎没有背叛的可能性。一帮文官或许能说动一两个禁军背叛,但绝对说服不了一整支禁军部队背叛,压根就没有刺杀的机会。

    正德十二年之后,随着税制改革,文官集团终于彻底妥协了,以此取得了仅剩的权利。

    而现在,天子突然又告诉他们,要开始做事了。

    官员们的本性是保守的,大多数官员不愿意做任何的改变,因为一切改变都意味着现有利益和权利的再分配,对于那些低级且没有了晋升希望,同时还有着野心的官员们来说,这或许意味着机会,但这样的人又有多少?更多的官员,比起正德皇帝几年一个的‘改革方案’,更多的是认为天朝已经很强了,要他们吹捧几句正德盛世都可以了,没必要再改变了。

    官员们被已经怕了,他们害怕做事,因为他们头顶有个比他们能力更强的皇帝。若是放在以前,遇上皇帝能力稍稍有些不足的时代,官员们都是愿意做事的,因为他们不怕被惩罚,皇帝又取代不了他们。

    可是现在,一旦做错事,是真的可能告老还乡,甚至直接被关进狱中的。因为皇帝不在乎他们任何人,就算把他们全部抓起来,皇帝自己一个人都能干活。

    这他妈谁敢做事啊,但又不得不做事。

    做事,可能会失去权利,而不做事,皇帝直接跑过来接管你的权利,那就是一定会失去权利了。

    “陛下的方案我已经看过了,这军事扩张和海外殖民,皆是由军队主导的,若是让他们做了这些事情,军队的权利必将大涨,如果我等不介入,恐怕二十年,不,十年之后,朝中就没了我等文人的一席之地了!文弱武强,要出大事的!”

    “可是陛下这所谓的工业化,你们也知道,可不是好做的,一味满足了上面的要求,下面就要闹起来,满足了下面呢,这上面又不满意,到时候做错事了,陛下更有理由免了我等的职,倒时朝中没了我等铮臣,只剩下一群媚上的弄臣,还是免不了有大难啊。”

    “唉,要我说,陛下这……不是,我是说,陛下是明君,可是,这实在……唉。”

    一名文官正在和其他几名同样结束了朝会后没有离开,而是留在宫中就食的同僚谈论着此前的事情,正想要发表一番意见时,却突然发现一名禁军走到了他们身旁,于是几名文官连忙闭嘴。

    对天子不满是一回事情,但没人会傻到在禁军面前直接表现出自己的不满。

    “我说,你们有没有注意到。”

    此时,一名稍显有些年迈的官员说到:

    “今日的陛下,似乎和以前有些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