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穿越的第二十八年,我失去了系统 »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五章

    满洲作战结束后不到半个月,渤海兵团匆匆忙忙将一个骑兵军抽调出来留在满洲驻扎,随便便带着剩下的部队前往了金州。

    他们将从金州登船,被送往扬州,再从扬州行军至应天府,完成集结。

    整个过程大约需要花费二十天左右,四月初出发,下旬就可以抵达应天,也不算太慢。

    主要还是渤海兵团才打完仗,物资的再补给,兵员的补充,作战部署的重新调整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不然的话,一路急行军加早已经准备好的船只,渤海兵团能把行军时间压缩到十五天之内。

    李贶生因为战争中的表现被选入了步兵部队,残存的新兵被快速瓜分,大约只有一百余人进了骑兵部队,还有两百多人进了炮兵部队。这两者算是最好的,一个是待遇好,一个待遇稍稍差点,但更加安全。

    本来李贶生也想进炮兵部队,但他在参军前不识字,这道坎直接卡死了他。

    既然是步兵,他也理所应当在离开满洲的序列之中,只是直到抵达金州坐上船,甚至到了扬州为止,李贶生都有些茫然。

    真的要去日本打仗了?

    他仍然不是很能接受这个概念。

    满洲已经是他去过最远的地方了,在李贶生的想象里,天下大概就是一个正方形,天朝居于中间,他之前算是跑到最右上角的部分了,他以为那已经是他能去到的地方的极限,却没想到,这立刻就要再去地图的最右边。

    胡思乱想的心思让李贶生行走的步伐略微有些慌乱,半年多的训练和军中不错的伙食让他姑且还有体力能够跟上行军的速度,但内心的慌乱和茫然让他再胡思乱想中频频出错,不是绑带松了就是没注意看路,走进了别的部队的行列之中,差一点扰乱了整个行军的速度和秩序。

    有人从一旁走近了李贶生,然后拍了拍李贶生的肩。

    “火铳要大背,不要图一时轻松随便拿着,那只会让你在行军的时候浪费更多精力去照顾你的铳。还有,集中注意力,不要胡思乱想,那会浪费你的体力,抓紧前面人背包上的带子,别走乱了。”

    李贶生稍稍偏头,看见了一旁的教员。

    他吓了一跳,教员可是和军长同级的大官,即使不考虑这一点,教员平时会在军中负责兵卒们的文化工作,教他们这些士兵认字,读书,这在李贶生心中也是相当值得尊重的。

    在李贶生的家乡,这种教书先生是得被村子里供起来的,教书先生若是说哪家的孩子不听话,顶撞了他,那么那名孩子恐怕第二天就没法下地了。

    而现在,李贶生成了那个‘不听话’的孩子。

    “......教,教员。”

    “别说话,节省体力,等走完再说。”

    李贶生看着教员从自己身旁走过,在行军的队列中不时走到一两个人的身旁,低声说了些什么,而后又离开,多数都是新兵,即使有老兵,李贶生也能看见老兵都是以相对更轻松的姿态和语气和教员说着什么。

    李贶生很尊重教员,虽然军中一直都有着忠于天子的说法,但天子毕竟离他太远,天子搞得那些乡社体系,工业化什么的,也主要是在南直隶,北直隶一带,他出生的巴蜀之地里,只有成都周围受到了影响,对于李贶生来说,他并且真正的感受到天子对自己的影响。

    反倒是教员才是那个真正站在他身旁的人,比起那些乡社体系和工业体系,李贶生第一次切实感受到天子对自己的影响,反倒是教员们说自己都是天子教出来的学生时。

    新军是野战部队,急行军是野战部队的基本,目前新军最高的行军速度是巴蜀兵团创造的,六个时辰总共行军六十二公里,李贶生在进入渤海兵团后也经历过不少次的行军训练,但在慌乱之下,他竟然完全忘记了那些训练。

    其实也是他的问题,在平时他就一直认为,走个路还需要训练吗?抱着这种态度,李贶生一直没有很好的训练过。

    教员曾经批评过他想得太多,太杂。那时候教员说,思考不是坏事,但思考什么却是有讲究的,胡思乱想只会干扰他的注意力,浪费他的精力,使他做事不够效率。

    摇了摇头,李贶生终止了自己又开始胡思乱想起来的思维,他将火铳大背,然后遵照教员的建议,拉住了前一个人背包上的带子。

    这条带子本身设计就是专门给人拉的,这是考虑到夜间作战时,不少内陆出身的兵卒在夜间看不清东西,为了方便夜间行军,便设计了这么一个东西,让后面的人拉住前面的人,防止掉队。

    在李贶生前面的是一名老兵,在感受到来自背后的拉扯后,老兵没有回头,只是稍稍放缓了脚步,等到李贶生跟上时,又开始逐渐加快步伐,跟上了前面稍微有些落后的进程。

    又走了大约两个时辰,中途停下来休息了一段时间,李贶生累得已经连思考的力气都没有了。他此时在发觉,自己之前的胡思乱想时多么的奢侈,居然还有精力做这种事情。

    教员也走到了李贶生身旁,虽然教员也同样和李贶生一样,都是徒步行军的,并且教员还要在整个队列里不断照顾新兵,做各种各样的工作,但却完全看不出教员有什么疲惫的样子。

    “怎么样......”

    好吧,看不出来还是能听出来的,教员的声音有着显而易见的疲惫,但仍然坚持着说到:

    “是不是感觉累得什么都懒得想了?”

    李贶生点了点头,但又感觉这样对教员不太尊重,于是艰难的抵抗着疲惫感,开口说到:

    “对。”

    也就这样了,从早上开始,除了吃饭和少数几次休息整队以外,长达六个时辰的急行军让李贶生连开口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明天就到应天府了,应天府可是整个大明最繁华的城市,倒时候还剩点时间,在集结前放你们几天假,让你们好好玩一玩。”

    教员带着故作轻松的口气说到,而不是单纯的鼓舞和动员,是带着确切利益的许诺让李贶生一瞬间又提起了兴趣。

    “应天府......教员,您是应天人吧。”

    “对,后来考科举,去了顺天。”

    “应天啊,我之前见过最大的城就成都了,不知道应天是怎么样的啊。”

    “应天还是很好玩的,主要是什么好东西都流传的很快,很多陛下弄出来的好东西,顺天那边还没有流行起来呢,应天这边都快过时了。你应该在军队里也听过,陛下弄出来的五弦琴,之前在顺天开始流行起来,但应天甚至已经有专门的乐师了。”

    五弦琴李贶生的确听过,那是一种风格感觉有些古怪的乐器,据说是陛下制作出来的。在军队里,常常有一些不是那么好拿到外人面前的歌曲,都需要五弦琴的辅助。

    据说,五弦琴还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叫做‘吉他’。

    “总之,应天好玩的东西不少,你就期待着吧。现在嘛,我们来谈谈你白天行军的问题吧。”

    李贶生又开始紧张了起来,他以为教员会呵斥自己白天行军时的失误。

    然而,眼前这个明明看上去并不老,却总给人一种长辈感觉的男人却说到:

    “我注意到你行军时经常走神,所以才导致出错,浪费了太多精力和体力。你应该是在想接下来打仗的事情吧,能具体和我说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