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穿越的第二十八年,我失去了系统 »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按照早年形成的标准流程,兵团出征应该是有以下几个步骤的。

    首先是兵团接到命令,然后开始集结部队,确认物资,制定计划,再之后由教员对部队进行动员工作,最后才是出征。

    除非是紧急命令,要求兵团在多少时间之内必须赶到的,否则一般都是这个流程。

    而这一次,恰好就是紧急命令。

    满洲战役甚至结束没多久,对新兵的安排工作都还没有做好的情况下,渤海兵团就紧急开拔,连动员都没有做,只是在临走前告诉了所有人,我们要去打日本了。

    这样的状态下,会感到高兴并完全服从的人才是异类,绝大多数人肯定是会感到下意识的抗拒和反感的。

    去打仗又不是去郊游,才经历过一场战争,连休整都没来得及的情况下,突然叫你再去打一场仗,这换谁,谁都受不了。

    但兵团是野战部队,野战部队可以对命令提出抗议,但不能拒绝命令。

    赵守常作为渤海兵团的一名教员,虽然同样接受了命令,但他也对于兵团如此聚集的出动感到焦虑。

    他十分认同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当今天子所说的一句话——必须让战士们知道他们为了什么而战,这样军队才有战斗力。

    当然,一如既往的,老师说这是他的老师,也就是赵守常的师祖所说的话。

    在从金州登船之后,赵守常抽空对不少人做过动员和思想工作,但他没来得及对新兵做,因为新兵们在另一艘船上。

    这倒是赵守常疏忽了,老兵们常年被做思想工作,文化课也大多都上了好几年,虽然对突如其来的出征命令搞得有些怨言,但总得来说老兵都愿意接受并且愿意执行命令的。

    这种环境让赵守常产生了一种误解,他误以为部队的状态还算不错。

    直到下船后开始行军。

    赵守常立刻发现了问题,新兵们大多肉眼可见的心神不宁,以往在训练中只需要一次命令的,现在得吼上三四次才能让新兵们反应过来。

    结果就是,走了两天,部队才走出五十多公里,几乎可以比拼兵团最慢行军速度了。

    没法办,赵守常只好再努努力,一边在路上尽可能给新兵们做做动员,一边继续行军。

    动员本就是个很麻烦的工作,绝不是吼上两句大话,说说什么大明万岁就能让部队死战不退的,而新军也不需要一帮热血上头,靠着一时的血气死战不退的士兵。

    新军中,动员工作三大要素为:打仗的理由,为什么必须打这场仗,以及打完这场仗能获得什么。

    “人民群众是最伟大的存在,也是最聪明的存在,一切统治阶级虚伪口号和谎言是骗不过人民群众的,即使一时骗过了,人民群众最终也会反应过来,而反应过来的人民群众所爆发的力量,将会反噬用谎言维系统治的上位者们。”

    当时老师是这么说的,在教导他们知识的时候,老师总是显得不像是一位皇帝。

    “那以后我们去部队了,该怎么做动员工作呢?”

    “去理解士兵们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和他们说真话,必须说真话,不能说假话,如果真话不能说,那么哪怕什么都不说,也绝不要说假话。”

    在老师的诸多学生之中,现在担任荆楚兵团其中一位教员的毛林翼或许才是他最满意也是最喜欢的,那家伙能清楚老师的意思,并且将其应用在现实中,而像赵守常这样的人,就只能慢慢在工作中理解这一意思了。

    叹了口气,赵守常继续看着眼前这名新兵。

    这名叫做李贶生的新兵是他这一批新兵之中最看重的一位,赵守常平时就很注意这家伙,这家伙在文化课上常常表现出善于思考的一面,而平时也能看出来,这家伙很喜欢思考,或者说,胡思乱想。

    胡思乱想不是什么坏毛病,或许作为一名军人,在战斗中胡思乱想会要了他的命,但从更加全面的角度上来看,胡思乱想也代表着这家伙很可能找到一些常人不易发现,或者说更加深入的问题。

    当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解惑或者是正确的引导,也可能因为这种胡思乱想,而导致其思想出现一些问题。

    例如现在。

    “......我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去打日本。”

    李贶生说到,这种话他也只敢对教员说:

    “我们已经打败了蒙古,我们还打败了女真,我听说,吐蕃和南洋也已经臣服了,西边的吐鲁番人也过不了玉门关,按理来说,我们其实不需要再打仗了吧,周围的敌人不是被我们打败了,就是向我们臣服了,我们接下来不应该好好修生养息,增强国力吗?为什么还要去打日本?

    在文化课上,您教导过我们汉武帝的事情,汉武帝打败了匈奴,很厉害,可是,为了这场战争,西汉几乎耗尽了国力,无数平民百姓只能苟延残喘,而打败了匈奴之后,西汉不仅没有修生养息,恢复国力,反而在汉武帝的统治下继续四处征战,浪费国力,最终导致了西汉的衰落。

    我很担心,我们是不是会变得和西汉一样呢?”

    这种话也就在新军内说一说了,要是在外面说,大概会直接被挂上什么罪名然后弄死吧。

    赵守常想到,接着又沉默了一会儿,再对李贶生说到:

    “你说得对,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在这里也可以告诉你的是,我们这一次出征日本,理由其实也并不好听。

    我们是为了日本的银山去的,因为朝廷没钱了,为了维持我们新军和进行其它的建设,所以我们需要征讨日本,其真实目的就是为了夺取位于日本的石见银山,并进行开采。”

    “......这。”

    李贶生一时哑然,在他的知识里,光是能说出汉武帝的事情做比喻,就已经是极限的,可为了增强国力,恢复民生而出兵讨伐它国什么的,却是已经超出了他理解能力的事情。

    李贶生下意识觉得什么地方不对,但他说不出来。

    更何况,在李贶生的印象里,打仗就是花钱,打大仗就是花很多很多钱,打蒙古,打女真他都没有意见,因为不花这些钱,蒙古人和女真人就会来抢他们的钱,而李贶生不理解为什么要打日本的原因是,自从水师重组后,倭寇这个名词早已经消失许久了,李贶生根本不理解日本对天朝有什么影响和威胁。

    “不需要感觉疑惑,因为这的确是不对的。”

    赵守常很轻易的看出了李贶生所想的东西,他曾经也下意识认为过类似的事情不对劲,但又说不出来哪里不对劲。

    直到老师为他讲述了货币的概念。

    当然,这些太过于深入的概念肯定不适合用在此时的思想工作上,所以赵守常换了个说法。

    “这件事情本身的确是不对的,你没有想错。因为这件事情的本质上,就是我们缺钱了,所以去抢别人的钱。如果我们承认这种事情的正义性,那么也代表着女真人和蒙古人以往对我们的劫掠同样是正义的,我们没有任何资格去报复他们。

    但是,我要说的是另一点,是关于你们为什么要打这一仗的原因。贶生,我问你,你是为了什么而参军的?”

    李贶生很想回答是为了陛下或者说是为了大明什么的,毕竟他的真实动机实在有些不好说出口,但他犹豫了一下,什么都没有说。

    “不需要觉得羞愧,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和你一样,我也知道,是为了那三亩免税田对吧。”

    赵守常义正言辞的说到:

    “而这,就是我接下来要和你说的,为什么要打这一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