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人生非梦 » 第十三章 初恋

第十三章 初恋

    摆渡的两位艄公。都是年龄挺大的两位老头。一位个子颀长,满头白发,清瘦的脸上透出慈祥,据说他年青时是一位蹩脚的木匠。可能是年龄大了,干不动木工活了,近水楼台先得月,摆起了渡。他家就住在学校近旁的一个孤岛上,和学校只隔了一条沟权。另一位则长的有些獐头鼠目,面目狰狞。他颈子很短,矮小粗壮,面无表情,常眼露凶光,住在水岸的东边。

    可能人的行为和长相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学生们并不知道这两个老人姓什么叫什么,但也不缺想象力,自然而然的就根据这两人的长相,与当时非常流行的一个电影中的两个人物联系起来了,一个被亲切的称为“洪常青”,另一个则非常对不住了,叫了“南霸天”。

    过渡的费用是一分钱,早上给了,放学回来时就不要给了。

    “洪常青”很和善,对没钱的或是不愿交钱的学生,他都摆渡过去,没说过一句难听的话,因而他的船上总是坐着满满的学生。“南霸天”则不同了,不交钱就不载过去,他的船上学生相对就少了许多。

    学生都说“洪常青”好,说“南霸天”坏,刘伟达当时也是这么认为的。可当他从事了商业活动后,观念正好反转了过来。“洪常青”破坏了游戏规则,采用了一种投机的做法,表面上少收了钱,实际上则多收了钱,还落下了一个好名声。“南霸天”坚决的按规则办事,不通融,实际上吃了大亏,少挣了钱不说,还多吃了苦,回来不收钱,哪条船都可以上,更加悲催的是,他还得了个恶名声。

    刘伟达后来在自己的公司里,反复的用这个例子来教育公司的年青职员。观念很重要,做的好,做的巧,可事半功倍。

    世事实在是难说,正反都可以说,就像硬币的两面,需要哪一面,那就要看自己的需要了。

    到了初二,刘伟达的内心中似乎多出了一种情愫。

    这情愫有一定的倾向性,而且越来越集中。刘伟达还是和小兰一道去上学,但情形似乎悄悄地在发生变化,原来一直有说有笑,突然间话少了,有时甚至一句话都没有,低着头各走各的。

    两人似乎都有了心事,但真要说出有什么心事,似乎又不能说出什么道道来,只是有一种既想见又怕见的感觉

    女在十八变,小兰突然间就成了大姑娘,皮肤白了,还透着淡淡的红晕,头发乌黑发亮,眼睛明亮清澈,腰身似乎变细了,臀部也变得浑圆了……这一切,对刘伟达来说,都挺神秘,也挺美好。他不敢正视小兰的眼睛了,也不敢正视小兰的胸部。

    两人似乎都陷入了一种既朦胧,又害怕,又兴奋,又焦虑的情感之中。禁锢、说教,在自然的人性面前,还真的是苍白无力。这就像一颗种子一般,不论怎样严酷的生存环境,只要有了起码的生存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顽强的生长。

    学校时不便说话,但星期天总可以到她的家中,和她说说话吧。可真的要去时,刘伟达腿就有些发软,还气短脸红,下了几次决心,转了几个圈圈,也只去了一次,说了几句不觉边际的话。

    那次去,小兰的脸也是红红的,她没有正视刘伟达,但女人天生的就有这本事,漫不经心中总能捕捉到她要看的东西,刘伟达一直就在她的眼光笼罩之下。

    这是怎么了,刘伟达感到有些困惑,原来的两小无猜,亲密无间,想去就去,想说就说,怎么突然间就感到生份了呢?

    这不是什么生份,而是少年维特的烦恼,少女祝英台的怀春。几乎所有的少男少女都要经历这刻酷的情感折磨。

    居佳美上初一了,但她没有去初中学校,而是在原来的小学就读。

    这是由于学生数多了,原来的初中容纳不下,很多的小学,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带帽初中。老师还是原来的小学老师,能教不能教,没人会考虑这事。后来,还有了带帽高中,甚至还有人说要在乡村学校的基础上搞什么带帽大学。

    带帽高中到是实现了,但带帽大学却没能实现。刘伟达就是在带帽高中完成了高中的学业学习。

    经过一番痛苦的难熬、挣扎之后,两人之间渐渐的又回到了原来的两小无猜、亲密无间的状态,有说有笑的去上学了。可一旦遇到了熟人,尤其是同学,瞬间两人就像不认识的一样,各走各的。这好似工作中的电路一样,猛然间出现了“短路”,不工作了。

    这肯定不能看成是简单的回归,而是感情的升华,两颗少男少女的心贴的更近了。

    居家美可能有些早熟,但极可能是孩子特有的那嫉妒心,她就见不得小兰和刘伟达有说有笑的一道去上学。她甚至向母亲要求过,要转到初中那边和刘伟达一道去上学。那时的她,心中只有哥哥刘伟达,因而对小兰充满了敌意。

    这两个小“情”敌,常为一点小事,就发生争吵。居佳美有恃无恐,每次在争吵中都要占了上风。刘伟达很苦恼,也很无奈,一个是妹妹,说不得。另一个是他那稚嫩心中的情人,也是说不得。一旦这场面出现了,刘伟达先是劝,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争吵不当不会停下来,反而是进一步的加剧,他只好闭上嘴。可两人的争吵,并不会因他的闭口立即就结束,仿佛为了证明谁更有理似的,声音竟大了起来。那副伶牙利齿的样子,哪里还有少女的那份羞怯。这个时候,刘伟达就摔开腿,他开始溜了。

    这一招很有奇效,两个小女孩,随着刘伟达的离去,很快就停止了争吵。一前一后的沿着刘伟达走的方向,跟了上去。

    通常,居家美要多咕哝几句,但小兰不接碴了,没有了争吵的对象,她不得不闭上嘴,恨恨地一个人走,但不高兴仍就挂在脸上。

    可第二天,刘伟达还是和小兰有说有笑的去上学,一点儿也没受昨天争吵的影响。这下,真的气坏了居佳美,她要伺机闹事……

    这种紧张、尖锐的关系,到了初二的下学期,突然的就嘎然而止。

    小兰的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战场上立过功。他复员时,主动要求回家乡,成了名渔民。可人生的轨迹,有时自己并不能左右,外力可以强迫你改变。这不,上级给渔业大队分配了一名招工计划,领导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决定把这个招工名额给小兰的父亲。

    这可是个天大的好事,很多人都争破了头,甚至会动用不正当的手段,但小兰的父亲却不愿意去。他已有了两个孩子,一个人拿工资,四张嘴吃饭,人生地不熟,还不如在家当渔民。

    招工的单位,听说招工的对象,是个立过军功的退伍军人,就撂下句话:别的人都不行,只能是他。考虑到小兰家的实际情况,招工单位破例安排小兰的母亲去单位的食堂上班,并允诺几年后帮她转为正式职工。

    都到这份上了,小兰的父亲不去也得去了。

    小兰转学了,转到了她父亲工作的那地方上学了。

    走之前,两人暗中曾见过一次面,互赠了礼物。

    小兰送出的是手帕,收到的是一个笔记本。不可能有什么山盟海誓,更不可能有卿卿我我,两人年龄还小,都有些紧张,手帕和笔记本,都被手上的汗洇的湿粘粘的。

    小兰走了后,刘伟达感到很失落,心里像被什么掏空了似的,就像一条被掏空了内脏仍没有死的鱼一样,笨头笨脑的在那里狠摔尾巴。他孤零零的一人去上学,心中的孤独、凄惶,苦闷……让小小年龄的刘伟达受尽了折磨。

    他很想给小兰写信,可又不敢,即使他有了这胆量,也不知往哪儿写,他不知道小兰在什么学校念书。这颗备受了煎熬的心,为了排遣内心的痛苦,他的瓢劲上来了,恶作剧的干起了坏事:放人家稻田里的水,毁坏人家的草灰棚,在路上埋树刺……有次,他正在放鱼塘中的水,被村民发现了,被撵出去好远。好长一段时间,他都不敢从那里过,绕着走。

    居佳美心里很得意,这下好了,伟达哥哥是她一个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