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锦衣辅国 » 293、朝争10

293、朝争10

    但问题是,担任此职的得是个德高望重的人,否则压不住阵脚,下面的人各行其是,反而更乱。朝中这样的人不是说没有,但真的不多。

    一起子文官平日里个个飞天遁地,仿佛无所不能,但真做起事儿来,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说他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么多人,总是能出几个像样的人物嘛,概率再小,也是存在的。

    但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尸位素餐之辈,哪有点正儿八经的能力?

    问题来了,把这些能干的派出去了,朝中的事务怎么办?他朱祁镇难道就只配用那些歪瓜裂枣吗?

    “臣以为此职可置,只是人选需要慎重。”袁彬总不能一句话都不说,朱祁镇既然问他,肯定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觉得朱祁镇很大程度上是支持此议的,否则,他也不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至于折子留中不发的问题的,可以看作是一种帝王心术,当然也可以看作是朱祁镇头铁,你们越让我做的事情,我越是不干。

    具体什么原因不得而知,毕竟没谁敢跑过来,问问朱祁镇到底是咋想的。

    找不自在嘛。

    “报,延绥大捷!”一名小内侍匆匆忙忙的跑了进来,一边高声大喊道。

    朱祁镇和袁彬都是一愣,这刚刚还说张璟怯敌畏战,这怎么就大捷了?这让写这本奏章的王春情何以堪?

    有如何不让谋划此事的曹吉祥跳脚?

    这事儿着实是太打脸了。

    朱祁镇刚刚有点笑模样的脸色突然又跟吃了苍蝇一般难看起来,王春、曹吉祥这两个蠢货,特别是王春,真特么是个扶不上墙的烂泥!

    你写奏章的时候,就不会看看前方打没打仗?就不能等打完仗再写奏章?

    这下好看了吧?你们前脚刚刚说人家畏敌怯战,这才几天,打脸的就来了。

    “战报。”朱祁镇伸手,虽然朱祁镇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在边事上,他堪称是有明一代,除了太宗之外最为关注的帝王了。

    所以,听到延绥大捷,自然是极为高兴的。

    战报很简单,只有作战时间、歼敌人数,至于作战过程,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便一笔带过了。

    不过,即便如此,朱祁镇仍然十分高兴。

    “哈哈,”朱祁镇难得的大笑几声,“歼敌近三千,虏酋毛里孩在十余残骑的护卫下,只身而逃,唉,有些可惜呀。”

    “恭喜陛下!”袁彬自然要恭喜一番的,更何况这是张璟打出来的大捷,“陛下天威,将士用命,北虏望风逃窜,实乃可喜可贺!”

    “不错,这张璟着实不错,”朱祁镇难得的夸了张璟几句,“朕没有看错人,的确是个将才!”

    袁彬此时自然不会扫兴,跟着附和了几句,不过朱祁镇说的也不能算错,若不是因为得罪了朱祁镇,张璟恐怕还在京师好好的当他的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兼理锦衣卫事呢,哪里有机会去边镇?

    没机会去边镇,自然也就没机会立下如此大功了!

    “如此大捷,当赏!”朱祁镇此时可不能小气了,否则谁还替你卖命啊。

    “召李贤、王复觐见。”朱祁镇对内侍吩咐道,“且慢,把太子也叫来,”朱祁镇突然想起了自己的长子朱见深,自己复辟后,为了安稳人心,仍立朱见深为太子,尽管他对朱见深并不满意。

    没什么缘故,父子二人统共也没见几次面,朱见深两岁的时候,他就被俘虏了,回京后又在南宫呆了数年,父子间要说感情有多深,真不至于。要不是宫里太后反对,他早就更立太子了。

    至于孙太后为何反对?因为朱见深这个太子是朱祁镇被俘虏后,她亲封的。

    这也是朱祁镇不太乐意让朱见深当太子的缘故,毕竟不是他亲自册封的。

    现在既然换不掉太子,那么适当的了解一下国事,也是有必要的。

    内侍先去了清宁宫,“殿下,万岁爷有请。”传完口谕,内侍告退,去文渊阁和兵部找李贤、王复去了。

    “师傅,陛下召见,不知为何?”朱见深其实是有些害怕朱祁镇的,他虽然被复立为太子,但处境也没见好多少。

    宫里的人那个不是白眼狼、势利眼?朱见深虽然是太子,但不受朱祁镇的待见又不是什么秘密,更何况朱见深的母亲,皇贵妃周氏为人尖酸刻薄,在宫里着实没个好人缘,连带着朱见深也不怎么受待见。

    别说是曹吉祥、兴安这等大太监,就连那些连品级都没有的内侍,能看的上朱见深的,也没几个。太子怎么了?一日不能即位,说不定哪天,这太子的位子可就换了别人了。

    牛玉连忙安慰朱见深,“此乃好事,陛下召见殿下,定是有何教诲,殿下不可迟疑。”

    再说李贤,得到消息后,先是一愣,心里虽然有些起伏,但并未给他造成太大的影响,他作为首辅,边镇取得大捷,自然也是高兴的。因为此胜,不论是对国家还是百姓,都是好事。

    自从土木之败后,虽然经京师保卫战一役,京师禁军在于少保的率领下,将也先率领的二十万大军逼退,取得了胜利。

    但土木之败给整个大明朝带来的影响着实太大,不仅仅是数十万将士几乎全军覆没,精锐尽丧,也不仅是一大批文官武臣在此战忠殉国,致使武臣青黄不接。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年徐有贞提议迁都南京,便可见之一斑,许多臣子的心气儿都没了。至于民间,更是把北虏妖魔化了,一度让北虏的凶名在民间广为流传,仿佛北虏个个都是了不得的勇士,否则,我天朝将士,为何败的那么彻底?

    一时间,北虏仿佛成了不可战胜的,在民间引起的极为恶劣的影响。

    张璟此次大捷,虽然不能重塑百姓的信心,但只要这样的胜利多了,北虏不可战胜的神话自然也就不攻自破,百姓重塑信心,指日可待。

    从政治这个大的层面上来讲,张璟的大捷,是鼓舞民心士气的绝佳机会。若从这个方面来看,张璟此功,说是功在社稷,也不为过。

    民心安定,自然是国家稳固祥和的基石,民心惶惶不安,是不可能保持一个祥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的。

    如何让民心安定?内部自然是轻徭薄赋,让百姓们有好日子过;而外部还有什么比屡克强敌,大胜而归更加振奋民心士气的?

    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李贤可不会连这点都看不到,所以,对于张璟此次的大捷,李贤乐见其成。

    更何况,说不定还能趁机对曹、石一党进行反击,

    再往弘德殿走的时候,李贤遇上了急匆匆赶上来的兵部侍郎王复,王复虽是侍郎,但因兵部并未任命尚书,所以部事由他暂掌。

    “学生见过老先生。”王复草草的给李贤行了个礼,二人关系莫逆,自然也不会在乎这些。

    “延绥大捷,内使说的模棱两可,”王复叹气,“老先生可知其中底细?”

    李贤摇摇头,按说这等战报是应该第一时间呈报兵部,然后由兵部一级一级上奏。

    奈何这份密折是延绥巡抚张楷递上来的,张璟的奏折此时还应该在路上呢。

    张璟挂镇西将军印,按理说也是有密折奏报的权力,但张璟知道,不论是朱祁镇,还是朝臣,对自己有好印象的没几个,所以,便没有密折专奏,而是让张楷老先生代劳了。

    当然,既然是密折,那么就不会太详细,详细的折子是张璟主笔,张楷副署的,会一级一级的上报,先报给报给兵部,再由兵部呈送内阁,然后由内阁上报告朱祁镇。

    这里说一下挂印总兵。挂将军印与不挂将军印的总兵,完全是两种生物。挂将军印的总兵不受巡抚、总督节制,且能够在军事上对当地三司有节制之权。而不挂将军印的总兵就比较苦逼了,被巡抚吃的死死的。

    至于三司,谁理你啊。

    当然了,就算张楷不上密折,还有王春呢,他需要补救,补救与张璟的关系,就更需要上密折了。只不过他收到的消息比张楷晚,自然只能迟一步了。

    “这位张总兵,倒是个良将!”王复感叹了一番,“可惜……”

    可惜什么?自然是得罪了曹、石,二来年纪太轻,在朝臣不论文武,基本都是四五十往上的老头子,突然出来张璟这样一个小年轻,其他的且不去说,就说上朝吧,一个年轻小伙子,站在一群垂垂老矣的老头子中间,鹤立鸡群?

    难道他们这些老头子就不要面子,甘愿**?

    “唉,年轻人啊!”李贤本来还觉得自己挺年轻的,不到五十,在一群五六十、甚至七八十的老臣中,绝对算年富力强了,但跟张璟这个刚刚二十岁的年轻人一比,就啥都不是了……

    “唉,”李贤和王复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的摇了摇头,至于心里怎么想的,却就不足与外人道了。

    李贤打定主意,绝不让张璟回朝任职,省的看了闹心!

    至于张璟为何要回朝?那还用说嘛,如此大捷,树立了张璟在延绥镇的绝对威望,朝廷能放心这样一个边帅继续留在边镇?

    可别瞎想了,朱祁镇能放心,朝臣也不放心啊!再说了,朱祁镇能放心才怪了!

    有的读者老爷就要问了,那那些当了一辈子总兵的,怎么算?难道朝廷就放心他们?

    还真放心,看看那些总兵,那个不是勋臣?这且不算,再看看这些总兵的战绩,哪有这么耀眼的?平时斩首数级都是了不得的大功了,他们在边镇半辈子,都不一定能立下如此大的功劳。朝廷自然不需要提防什么。

    张璟可不行,他才去延绥一年多一点,就立下如此大功,万一真的让他直捣黄龙,封狼居胥,朝廷怎么赏功?

    此番都有些赏无可赏的了,再立下大功,怎么办?

    所以,张璟调职是必然的事情。

    去处只有两个,一个是京师,一个是京城。

    问题是,若是把张璟留在京师,看着都闹心,一群五六十往上的老头子中,出现这么一个刚刚二十的年轻人,闹呢?谁看着不闹心?

    但把张璟扔到南京,这事儿怎么看怎么都不地道呀!人家张璟刚刚立下这么大的功劳,一脚就把人踢到南京去了,这让朝廷上下怎么想?

    卸磨杀驴都没这样的。

    王复看着李贤,刚要说话,被李贤抬手制止,“初阳之意,老夫知矣,且先看看,不必焦虑,待战报来京再会同吏部,专议此事。”

    “是,学生遵命。”王复应了一声,心里却有些烦乱,张璟立下如此大功,真的是不好封赏。现在张璟才二十一岁,怎么封?年纪太轻了,又不是勋臣,怎么封?

    给爵位吗?有点早,现在给了爵位,以后万一再立下大功,怎么办?不给爵位,人家已经是正一品的大员了,封无可封,赏无可赏。

    思忖间,王复跟在李贤后面,来到了弘德店,“臣见过陛下。”王复跟着李贤一起行礼。

    “平身吧,”朱祁镇说了一句后,然后说道,“榆林大捷,你们都知道了吧?”

    这不废话嘛,不知道来干嘛?过来见您,不就是为了讨论此事么。

    “具体战况,”朱祁镇摇摇头,看向王复,“张璟的折子还没到兵部吧?”

    “启禀陛下,还未到兵部。”王复老老实实的回答道。

    “嗯,”朱祁镇点头,“不管如何,大胜是肯定的,张式之此人清高自矜,定是不屑于与边将勾结一起,糊弄朝廷的。”

    李贤点头,“陛下所言甚是,张式之此人,清名素著,不至如此。”

    “此战斩首三千,虏酋毛里孩仅以身免。”朱祁镇心里还是比较高兴的,神色都欢快了许多,“此功不能不赏,卿等以为当如何赏赐?”

    “启禀陛下,”李贤拱手,“臣以为,莫不如待张璟之奏折报上来,朝廷了解了具体情况,再从长计议,陛下以为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