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锦衣辅国 » 294、朝争11

294、朝争11

    朱祁镇闻言,犹豫了一下后,缓缓的点点头,“可。”

    大捷的高兴劲儿过去了,现在朱祁镇也开始愁怎么封赏张璟了,怎么封赏?年仅二十一岁的张璟就已经是一品大员了,难道还真封爵啊,张璟的功劳虽然大,但还真有点勉强,除非张璟能够镇守延绥多年,但这不可能。

    万一真让张璟给成了事怎么办?所以,肯定是要召回京师的,但召回京师后,给他个什么官职?真的很头疼。官职小了,不足以筹功,而且还容易引发物议,导致士民离心。

    可是问题在于,此时的武臣还有什么拿得出手去的官职?五军府形同虚设,权力几乎尽归兵部,京营交给张璟,朱祁镇又不放心,但除了五军府和京营,真的是没有合适的职位了。

    “快去禀告老夫人和夫人,大喜,大喜!”崔管家在仪门外,对守门的婆子说道,笑的见牙不见眼的。

    守门的婆子也凑趣,“哟,瞧管家高兴的,多大的喜事呀?”

    “当然是大喜事!”崔管家兴高采烈,“袁伯爷托人从宫里带话,郎君于榆林大破北虏!怕是离回京的日子不远了。”

    “嗨,这天大的喜事,您跟我在这儿凑什么趣儿?”守门的婆子闻言,不敢怠慢,先倒打一耙,“您随我一起进去吧,正好夫人和姑娘们都在老夫人屋里。”

    崔琪整理了一下衣服,跟着守门的婆子进了后院。

    这个时候,刘静怡、薛彦君等人正在陪着张母一边聊天,一边打麻将,张母的精神头不错,尽管唯一的儿子赴了外任,但她在家有儿媳、女儿等人陪着,倒也不觉得寂寞,再加上张璟每月都会往家里寄信,她可以随时了解到儿子的状况,逐渐的也就没什么好担忧的了。

    “哎哟,今儿个萍丫头的手气怎么这么好?”张母笑呵呵的数出几枚铜板,递给萍儿,一边感慨。

    同样数钱的刘静怡和薛彦君也纷纷点头附和,刘静怡打趣道,“谁说不是呢,以前有萍儿在,咱们光等着收钱就行了,今儿个怎么手气这么好?”

    “哈哈,”萍儿美滋滋的接过几人递来的铜板,两只大眼睛笑成了毛毛虫,傲娇的昂首挺胸,“哼,不告诉你们。”

    几人被她的小模样逗得哈哈大笑,正待洗牌,开始下一局,守门的婆子在外面敲门,一边报喜,“老夫人,夫人,几位姑娘,大喜!”

    几人一愣,正待问话,那婆子接着说道,“管家在外面等着给几位报喜呢。”

    “请管家进来。”张母心念一转,便猜到是张璟的事情,看了刘静怡和薛彦君一眼后,喃喃的说道,“莫不是哥儿那边?”

    刘静怡和薛彦君搀着张母,来到了外间。

    芍药早就跑到外间,把房门打开,让管家和婆子一起来到屋里。

    “见过老夫人、夫人,和几位姑娘。”崔琪上前行礼。

    张母乐呵呵的摆手,笑道,“别客套了,什么喜事,快说来听听。”

    崔管家笑得见牙不见眼,连声道喜,“大喜,大喜,伯爷从宫里传回话来,郎君率军大胜北虏。”

    张母闻言,脸上泛起一丝忧虑,不仅是她,包括刘静怡在内的几人都是如此,身处边镇,哪怕不需要张璟这个边帅亲自临阵杀敌,但刀枪无眼,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张璟立下的战功越多,就说明他面临的危险越多。

    身为张璟的家人,又怎能高兴的起来?

    “伯爷说了,郎君这一次可能就要回京了!”崔管家沉浸在郎君即将回京的喜悦中,并未发现自家老夫人的忧虑。

    “什么?”张母听到这里,心情像过山车一样,立马由忧转喜,“果真如此?”

    不仅是她,刘静怡等人闻言后,也是喜不自胜,纷纷看向崔琪。

    “回禀老夫人,伯爷托人带话时说的,说是郎君的功劳太大了,若是再立功,朝廷就赏无可赏了,所以,肯定回调郎君回京的。”

    张母不明白这其中的弯弯绕,于是转头看向刘静怡和薛彦君二人,张璟即将外任时,曾经说过,若是有什么事情,拿不定主意,就跟刘静怡、薛彦君还有林疏桐三人商量着办。

    可见,张璟对三人的信重,结果林疏桐去了延绥,不过,刘静怡和薛彦君也不简单,都是有主意的人。

    刘静怡对婆婆点了点头,“夫君还年轻,就立下这么多功劳,继续留在边镇,怕是不合适了。”

    薛彦君也点了点头,张璟此时便已是朝廷的一品大员了,再怎么封赏?既如此,那就调回京师,反正边镇也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事。

    “如此便好,如此便好!”张母激动的直念“无量寿佛”,“赏,每人都有赏!”老夫人高兴,但家里没有男丁,大宴宾客之类的庆祝自然就不合时宜了,但又不能不庆祝,儿子马上就要回京了,天大的事儿都没有这件事情大!

    “小人谢老夫人赏!”崔琪连忙跟着凑趣,跪下给张母磕了个头。

    “哈哈,”张母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担忧,“备车,老身去袁府拜访一下。”

    崔琪连忙领命,出去张罗去了,老夫人现在是一品诰命,出行自有规制,可不能弱了声势。

    弘德殿中,朱祁镇把李贤留了下来,“原德,同样都是边将,为何这张璟去了延绥不过一年多,就屡立战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倒也不能怪其他人无能,”李贤能说啥,难道说其他边帅都是草包不成?

    还真不完全是!其他人不说,大同的石彪、宣府的杨能、辽东的曹义,那个不是将门世家,有勇有谋之辈?一路摸爬滚打,才有了现在的地位,你能说他们是草包吗?

    显然不能。

    况且这些人也都是战功赫赫之辈。

    至于为何没有张璟的战功这么耀眼,这是北虏战略重心转移的问题,首先,从河曲至山海关的防线经过近百年的经营,要比延绥、宁夏、甘肃的西路防线坚固的多,墙高城坚,北虏想要入寇,很难突破这一路的防线。

    其次,随着瓦剌的衰落,鞑靼开始西迁,战略重心转移至河西、阴山一带,延绥、宁夏、甘肃三镇遭受的压力自然也就越来越大了。

    北虏连着两年入寇宁夏,入河套驻冬的人越来越多,都是明证。

    至于张璟此次几乎全歼毛里孩南侵的士卒,不外乎是上下一心,准备充分,战术得当的结果。去年,北虏在孛来、毛里孩的率领下,同样也是三千人南侵,结果如何?宁夏防线一触即溃,总兵固守镇城不出,镇守参将种兴率军出战,不幸战殁。

    北虏挥师直入固原,饱掠而去。

    今年北虏分别由孛来和毛里孩率军,自凉州和榆林南侵。结果呢,宁夏防线再次告破,总兵官张泰再次固守镇城,按兵不动,孛来肆虐凉州、灵州,又直入固原,镇守固原州的陕西总兵柳溥如张泰一般,按兵不动,孛来在固原肆虐一圈后,再次大摇大摆的离开。

    脸都不要了!

    而毛里孩却没有孛来那么好的运气,遇上了俩草包。宁夏总兵张泰但凡给力一点,去岁也不至于坐视种兴战死而不为所动。柳溥也一样,今年他倒是没干出去年的丑事来,但还不如去年呢,去年不管怎么说,还是带兵出城溜了一圈,今年光呆在城里了。

    比起张泰、柳溥的不作为,张璟的勇于任事便显得难能可贵了。

    他先是严令府谷、神木二县坚壁清野,战时百姓严禁随意出入,作战自由当地之堡寨负责,他们只需坚守城池即可。

    然后就在榆林严阵以待,毛里孩别无他路,只能硬着头皮去攻打榆林,这正中了张璟的算计。

    两军在榆林城展开激战,毛里孩被张璟借助坚城,利用火器、军器之利,打的毫无还手之力,眼见自己率领的三千士卒不到半个时辰就战死了一半,毛里孩彻底慌了,引军撤退,被张璟抓住机会,率领骑兵突入阵中,几乎全歼!

    也就是毛里孩凭着自己的马匹比明军好,在百余亲兵的拼死护卫下,才幸以身免,待他逃脱张璟的追杀后,百余精锐的亲兵仅剩十余骑,其余的皆在逃窜途中被明军斩杀。

    经此一战,毛里孩彻底胆寒,想要离开河套,但他所有的家当都在河套,岂是那么简单就能离开的?幸好张璟仅有三千骑兵,自然是无力一路追杀至河套,将之彻底逐出河套的。

    这便给了毛里孩喘息之机,只要熬过这个冬天,开春后,毛里孩率领部族离开河套,进入漠南,又是一条好汉!尽管阴山、河西等大片水草丰美之地被孛来、马可古儿吉思占据,但毛里孩并不怵这二人,而且他对孛来早有取而代之之心。

    两个太师,哪有一个太师来的爽利?至于所谓的“孛来最强”,他毛里孩也不弱呀。

    河套不论对于北虏还是大明而言,都是一块飞地,除非可以彻底占据,否则,并无太大的战略价值。毛里孩入套,不过是看此地水草丰美,又没人跟他抢,不来白不来。

    但被张璟这一战给彻底打的没了脾气。尽管这三千人都是其他部族的士卒,他的人马只有那百余亲兵,但即便如此也够让他伤筋动骨了。

    这些亲兵可是他花了大价钱才武装起来的,光是人人都有铁甲这一条,就耗费了他许多财力,这样的亲兵,他砸锅卖铁,才武装了有五百多人,如今一下其去了五分之一,足够他心疼一段时间的了。

    说起马匹,真是让张璟一言难尽!

    太祖时,先后设北平、辽东、山西、陕西、甘肃行太仆寺,由行太仆寺掌各边卫所营堡之马政,听于兵部,实施官牧,采取营马和苑马两种形式。

    营马又称点马,指沿边卫所营堡、府州县驻军牧养的马匹,平时放牧,战时骑用,由行太仆寺管理。所谓苑马,则是由苑马寺喂养的马匹,分设京师、辽东、甘、陕四地,职掌所属监苑马政。

    太祖至仁宗这几十年间,马政机构齐全,制度缜密,官员得力,所以马政效果显著。

    但是,怎么又是但是?大明的很多但是都与那位促织天子有关。说是盛世,其实是在败坏祖宗的家底,败家子一个。

    这位促织天子即位之后,因对马政管理的疏忽,马政逐渐败坏,太祖、太宗、仁宗三朝时,监苑牧马还常年保持数万匹,到了这位这里,只剩下几千匹了。

    如此一来,边军无马可用,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就算有马,马匹质量也比不上北虏的马。

    张璟东拼西凑起来的这支骑兵队伍,论士卒的战斗力、以及士兵的战术执行能力,北虏根本没法比!但仅仅是马匹这一条,便把大明的骑兵拿捏的死死的。

    你大明士卒再强,追不上我,有什么用处?

    这地对毛里孩的围追堵截就是如此,越追双方离得越远,若非张璟早有布置,毛里孩虽然胜不了,但发现不对的时候,肯定是能跑得掉的,靠的就是机动能力比明军好。

    之所以几乎全军覆没,则完全是毛里孩技不如人,被张璟彻底给算计进去了,在张璟的围追堵截之下,仅以身免。

    李贤虽然是首辅,但对于兵事,却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无法给朱祁镇一个明确的回答,只能从大略上,给朱祁镇说道说道。

    不得不说,能够成为首辅,李贤是有两把刷子的,他虽不通军略,但战争本质是政治的继续,战争只是为政治服务的。

    当李贤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来解读张璟的大胜时,朱祁镇虽然也是个纸上谈兵的货色,但却也大致搞懂了张璟此次大捷的前因后果。

    简而言之,就是将帅一心,三军用命,指挥得当,再加上毛里孩的傲慢大意,以为自己面对的仍然是张泰、柳溥之流,他绝对没想到自己会在榆林城下碰个满头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