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锦衣辅国 » 295、朝争12

295、朝争12

    “唉,”朱祁镇叹气,“三边总制不宜拖延了,需尽快确定人选,看看宁夏、固原,一盘散沙,鞑贼兵临城下了,都不敢出战,若有……得力干将节制,当不至如此。”

    他本来想说张璟的,密折虽然仅有寥寥数言,却也能够看出张璟在此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此人虽然年轻,但绝对是一位将才!只是,一想到张璟当初在朝堂上怒斥徐、石等人,坏了他的打算,朱祁镇就跟吃了苍蝇一般。

    不打压张璟就不错了,岂能把三边总制这么重要的职位交给他?

    李贤也听出了朱祁镇的言下之意,心里暗暗琢磨,面上却是不动声色,他与张璟素无交情,自然不会在此时替张璟说话,况且他也有自己的人要往上推的。

    官位就那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家都要争取,那就只能各凭手段了。

    李贤拱手,“陛下所言极是。”他还能说什么,虽然他也担忧万一所选非人,但此时的北虏,威胁已经大不如前,再让北虏组织数十万大军,大举南下,即便是也先再生,怕也是无法达成了。

    所以,根本不必担心所托非人的后果,现在的宁夏、陕西镇守难道是什么良才吗?面对这样的草包,北虏也不过是劫掠一番,便立即远遁罢了。

    虽然国朝像张璟这样的良将越来越少,随着老一辈将领的老去,新一辈青黄不接。北虏也好不到哪儿去不是。

    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北虏都跑西线去了,所以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往后的日子里就不会太平了,这个三边总制的人选还真不能应付了事,一旦选了个跟柳溥、张泰似得玩意,那西北可真就糜烂不堪了。

    由此看来,李秉要比白圭、王竑更加合适一些。只是此人耿介孤直,是个油盐不进的主儿,白圭、王竑倒是自己人,但不论能力还是资历,都要差上李秉一筹,倒是让李贤有些犹豫。

    朱祁镇点头,“原德,你回去后,会同兵部、吏部以及五军府,商议出几个人选出来,要快。”

    老板下令,李贤只能遵命了,尽管他极不愿意五军府的人掺和进来,因为那代表着武臣也有可能担任三边总制,这与他的初衷不符。

    只是朱祁镇发话了,李贤也不好违抗,只好应了。

    绥德,巡抚府,此时距离张璟大胜毛里孩已经过去了半个月。张璟来拜访张楷,老先生年纪大了,前几天又染上了风寒,虽不至于卧床不起,但身子骨却总有些不爽利。

    张璟作为同僚,还是后辈,自然要来探望。

    “劳烦你特意来看望老夫,”张楷穿着厚厚的棉衣,撑着病体,正在处理公务。

    “式翁病体欠安,就不必费心公务了,宜以静养为要。”张璟扶着起身迎接自己的老先生坐下后,叮嘱道。

    “哈哈,”张楷语气有些虚弱,但精神头还不错,“那里闲的住,这么多事情呀。”

    “老夫打算明年致仕了,”张楷说道,“老夫预计,怀瑾你在延绥也留不了多长时间了,老夫离任前,尽量为你谋划南京兵部尚书一职。”

    张璟正要感谢,被张楷制止,“不必客套,若非你资历尚浅,三边总制一职,非怀瑾你莫属也,可惜!”

    老先生摇头,颇觉无奈,不过这也没办法,谁让张璟资历太浅呢,满打满算,入朝也不过两年。这升官速度,用一句平步青云,都不为过。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张璟在朝中的根基几乎没有,这且不算,反而因为年纪太轻而惹了许多嫉恨。

    更别说得罪了曹、石一党,这个包含了勋戚、内官、外戚,以及依附于他们的文武官员的利益集团,此时风头正劲,内阁首辅李贤都不敢轻撄其锋,谈及他们时,尚且需要旁敲侧击。

    就更不必说张璟了,这些人是张璟获得新职位的最大阻力。一旦朝廷打算委张璟以重任,这些人肯定会跳出来捣乱。

    “怀瑾立此大功,朝廷此时怕是在头疼该如何封赏于你,”张楷笑道,“三边总制还有京营,都不会授予你,阻力来自两方面,一方自然是曹、石一党,另一方则是文官们了。但除此之外,授予你一个有名无实的都督府都督显然不合适。”

    朝廷总归得要点脸不是。曹、石且不去说他们,历朝历代总会有些幸进之辈,一时间荣宠无二,炙手可热,但这些人的下场也十分惨淡,一旦失去恩宠,下场都很惨。

    主要还是官僚集团。要是再过个几十年,这种事情很平常,因为那时的官僚集团已经占据了极大的话语权,就连皇帝,虽然拥有名义上的中央集权,但面对尾大不掉的官僚集团,也没什么好办法。

    杀是杀不干净的,因为大明的读书人从思想上就跑偏了。

    我国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自觉的承担起了匡扶正义、匡正人君、教化风俗的责任,这便需要他们有着极高的个人道德、文化修养。

    简而言之,忠君报国是知识分子们所追求的终极价值观。但到了大明这里,宗族凌驾于国家之上,然后,自然就没有然后了。

    大明被这些人玩死了,这些人一转头,又去给人当奴才去了,不得不说,这真是够讽刺的。

    “老夫正在起草奏章,”张楷目视张璟,“荆襄流民需要有人去解决,若放任下去,必将造成大乱!此时总督河南、湖广、荆襄军务同样轮不到你,但南京兵部尚书一职,正好趁机为你谋划一二,成与不成,皆看天意了。”

    “怀瑾不必如此,”张楷笑呵呵的对张璟说道,“待老夫离世,我那长孙,便有劳怀瑾提携一二了。”

    二人这算是君子之约,为何是君子之约?说句不好听的,一旦老先生离世,张璟转头把老先生的提携之恩抛到脑后,老先生还能怎么办?无能为力。

    这完全是个良心活。不过了张楷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会看错张璟这个人。也相信张璟的能力,即便是转为文官,也能有一番作为。

    与张楷告辞后,张璟在亲兵的护卫下,返回榆林城。大捷之后,榆林城中到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对于这些底层士卒而言,升官之类的他们也不多想,能多发点赏银,让家里的日子好过点,就足够了。

    张璟不是苛刻的上司,即便朝廷的封赏没下来,张璟便已经开始赏赐士卒了,不过,由于延绥家底有限,发不了太多银子,只能再发点粮食。即便如此,士卒们也十分高兴了,以前也不是没打过胜仗,有谁在意过他们的感受吗?

    虽然没多少钱,但这种认同感,却让士卒十分感动,恨不得为张璟效死。

    “姐姐这几日便启程吧,我估计也待不了多少时间了。”张璟叹气,他其实挺想留在延绥的,想着经过自己的经营,能够有朝一日,扫平漠南,将北虏逐至阴山以北。

    可惜,这个目标是无法达成了,自己此时都已经封无可封了,再立功怎么办?

    所以,朝廷将自己调离延绥乃是必然。

    林疏桐点头,这事儿战后张璟便与她商量好了,只不过二人都没想到张璟会这么快就回京罢了。这当然都是张楷的功劳。

    若是没有张楷即将开始的推波助澜,等朝廷扯完皮,起码也得半年后,才会尘埃落定。

    但张楷的密折一旦呈给了朱祁镇,三边总制还好说,大不了缓一缓,但荆襄这边可就压不住了!以朱祁镇的性子,知道了此事,定然是出动大军镇压了事的。

    但此时的荆襄流民已达一百五十万之众!是你朱祁镇想镇压就能镇压的住的?

    此地跨连陕西、河南、湖北三省,由于地势关系,对于陕西的影响并不大,但河南、湖广两省可就没那么轻松了。

    朱祁镇想要镇压,必定要派出能臣,总督河南、湖广、荆襄军务,集合这三省的卫所士卒,以镇压流民。

    但问题来了,派谁去,谁能当此大任?这是其一。

    其二,这几个地方的卫所凑凑,其实还是能够凑出几万人马来的,卫所败坏归败坏,此时倒也不至于想后来那样,十不存一。

    好了,把卫所士卒搜刮一空,万一镇压不住,流民叛乱,或东下黄州,直逼南直隶,或北上河南,直取京师,怎么办?

    此时便需要有人去南京,领南直隶军务,为湖广后盾,以防万一。万一镇压生变,流民四处流窜、甚至卷起叛乱,便可挥师西进,镇压乱民。

    朝廷不是正愁如何安置张璟吗?总督河南、湖广军务这个自然不用想,张璟不论资历还是威望,都不足以任此要职。这可是总督两省,虽然带着“军务”二字,但非常时期,什么事情都能与军务扯上关系的,其职权自然会被放大许多。

    至于南京兵部尚书一职,能看上的还真没几个,特别是还要虽是盯着湖广,时刻准备着收拾烂摊子,如此一来,愿意担任此职的就更没几个了。

    此时的南京兵部尚书为张纯,此人是正统十三年进士,如今已是垂垂老矣,早有致仕之意,不过被朱祁镇给拒绝了,让他仍参赞机务。

    若是张楷突然将荆襄流民一事摆上台面,此人定然会再次致仕,朱祁镇就算是不愿意也不行了。一旦将应天府作为湖广后援,张纯这样的老臣,显然就力不从心了。

    至于左右侍郎俞纲、宋琰,也都垂垂老矣,辅助则可,若让其主事,怕是如张纯一般,力不从心。

    这便是张璟的机会。到了那个时候,朝廷里早就乱作一团了,况且这真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位子,一旦上任,就会被架在火上烤,但凡有别的出路,都不会这个时候去争。

    “那妾身便先行一步,”张璟离开延绥既已成了定局,林疏桐先行一步是有必要的,路途遥远,她一个女子,鞍马劳顿的,当然要留出足够的时间,万一太赶了,累病了怎么办?

    不仅是林疏桐,以方言、王方等人为首的幕僚,张璟肯定也是要带走的,这些人可以和林疏桐一起,由亲兵护送,慢慢的回京。

    至于张璟自己,还是得等朝廷的旨意,还不知要等多长时间呢。且不说这个时代的行政效率,就说这近两千里路,山高水远的,就算是圣旨,起码也得走近一个月,才能到了延绥。

    等圣旨到了延绥,再作一番交接,半个月又没了。这么一算,张璟起码还得在延绥呆个三五个月,这还是一切顺利,若是不顺,什么那一年半载的。

    此时的京师,朱祁镇虽然命李贤召集吏部、兵部、五军府商议推举三边总制的人选,但有点门路的都盯着呢,管你有没有希望,要是啥都不做,岂不是更没希望?

    所以,这几日来,李贤、曹吉祥、石亨,就连外戚孙继宗府上,都被踏破了门槛,都想着走狗屎运,却是不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承担如此要职!

    只能说,名利动人心,在高官厚禄面前,有几人能够保持清醒?

    最郁闷的莫过于石亨了,他一心想把自己的侄儿石彪推上去,但在五军府就被拦住了,五军府几位掌府事的侯伯都督各有打算,怎么可能支持石亨?

    除了后军府的人有自己压制、文安伯张輗志不在此之外,其余右军府广宁侯刘安、中军府宁远伯任礼、前军府左都督卫颖都想当这个三边总制,自然不会去支持石亨,大家各凭本事也就是了,你石亨虽然助陛下复辟有功,但咱们又不是没有功劳,凭什么让给你?

    比起武臣的内卷,文官哪里因为有李贤的压制,局势倒也明朗,除了几个走了曹吉祥门路的之外,大部分人还是赞成内阁给出的三个人选的。

    至于那几个走了曹吉祥门路的人,不足为惧,李贤有的是办法收拾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