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锦衣辅国 » 305、赴任4

305、赴任4

    “老师傅,何事如此匆忙?”石亨看着满脸忧色的曹吉祥,有些不明所以,二人的关系其实远不是别人以为的那般,朝廷上下都把二人视为一党,并称曹石,但实际上二人真没那么深的交情。

    利益结合罢了,但到了现在,二人的共同利益也没剩多少了。现在能够坐在一起,也不过是他们都发现了,自己势单力孤,根本无法应对文官们的反扑。

    “唉,”曹吉祥叹了口气,“今日陛下把张璟小儿调往南京兵部任尚书,太师知否?”

    石亨脸色沉重的点了点头,“老夫知矣。”

    “那太师事前可知此事乎?”曹吉祥继续问道。

    石亨摇头,“老夫不知。”

    “呵呵,”曹吉祥冷笑一声,“咱家也不知!”

    石亨也是无语,其实不止是这件事情,很多事情都已经为他们敲响了警钟,比如在文官的反对下,石亨已经不能再如以前一般,随意进出宫禁;比如以前几乎每天朱祁镇都会召见石亨入宫,或议事、或闲聊,而先去十天半月都不一定能召见他一次。

    再比如,一些祭祀,朱祁镇都会让石亨去,而现在则换了其他侯伯。

    这样不经意间的改变有很多,文武之间的差距,从中便能看出一二。文官掌握着朝政,可以随时随地对他们这些武臣发起各种各样的攻击,况且话语权掌握在文官们手里。

    他们这些武臣的日子着实不好过,无法反驳的滋味,太难受了。

    张璟如何,石亨并不关心,就算张璟转了文官,又能如何?他年纪轻轻,又是武臣转职的,在朝中根基浅薄,想要发声,可以,熬个十年八年的以后再说吧。

    他担心的是自己的地位受到文官的压制,此时他虽然仍是武臣第一人,但在许多事情上,已经失去了话语权,再过个一阵,石亨估计自己的下场不会比那些赋闲在家的勋臣们要好上多少。

    英国公一系,够显赫吧?可谓是靖难以来,功劳第一,结果呢,自从老英国公张辅战殁之后,现在的英国公谁还记得他?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咱们身为臣子,又能如何?”石亨叹气,他不是不想争,而是发现自己根本争不了什么了,文官把持了朝政、言路,不论是话语权还是事权,都不准勋戚插手,本来他挟夺门之功,是有望改变这一局面的。

    但他不得不承认,论及政争,跟文官们一比,他们这些武臣简直就是白送!

    给石彪争取三边总制一职失败后,石亨收敛了许多,他终于明白,朝政终归还是掌握在文官手里的,他石亨再怎么煊赫一时,又能如何?

    夺门之后,他举荐的四千多人,现在这些人还剩多少?

    不提也罢。

    石亨意兴阑珊,对曹吉祥说道:“老师傅,咱们争来争去,争到了什么?”

    曹吉祥有些愕然的看向石亨,这老小子这是吃错药了不成,怎得如此消沉?

    咱家在朝中并没什么有力的奥援,也就这老东西还成点样子,其余的那些玩意儿,连咱家都瞧不上,曹吉祥心念电转,他一个太监,本就不受文官的待见,内阁在某种程度上虽然不得不仰仗于他,确切的说是司礼监,若没有司礼监,他曹吉祥算个什么玩意?谁认识他时那根葱啊。

    正因为平时司礼监与内阁间的各种龃龉,若是有机会,内阁肯定会毫不犹豫的收拾了自己。

    “太师,”曹吉祥语重心长的说道,“咱们已被视作奸党,太师若退,将如何自处耶?”

    不说曹石二人的密谋。

    且说张璟,在通州田庄接到了自己的任命后,有些意外,他以为自己至少得等他个一两个月呢,岂知这才回京不过十多天,任命就下来了。

    而且还十分急切,让自己五日内离京,张楷此时才走到山西,距京师还有数百里的路程,自己肯定是赶不上张楷回京了,这让张璟十分无奈。

    张璟非常想跟老先生好好聊聊,还有张昺,也一直没有机会见上一面,这次错过,真不知道得等到什么时候了。

    问题是,张楷老先生已经年过花甲,说句难听点的,老先生还能活几年?

    而张璟此番去南京任职,三五年之内定然是无法回京的。起码得等荆襄流民解决了之后,张璟才会有调职的机会。问题是,荆襄流民三五年之内能够解决吗?

    张璟觉得够呛。

    流民规模太大了,而且已经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团体,虽然彼此间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缘故而互相争斗、甚至互相吞并。一旦朝廷要对他们动手,那他们肯定会彼此勾结起来,共同对抗朝廷。

    谁不愿意做土皇帝呀,说句有些冒犯的话,底层的老百姓即便是当了流民,也逃脱不了被剥削的命运,区别只是在于,受到的剥削大还是小而已。

    即便是在流民中,也是阶级分明的,大大小小的头目,一级一级的搜刮下来,底层百姓的日子其实也没那么好过。只不过都已经没有退路了,抛家舍业的离开了家乡,不留下来还能跑到哪儿去?

    哪怕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流民中的那些头目也得激烈反对才是。

    不论朝廷针对他们的政策是剿是抚,这些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影响,那还能怎么办?反抗呗。

    哪怕朝廷招抚以宽,流民的大小头目们也不会乐意的,当土皇帝多好,被朝廷招安后他们能干嘛?还不是平头百姓一个?不是谁都想当宋江的,再说了人宋江被招安之后,是有官身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流民问题不解决,张璟能回京吗?怎么可能,朱祁镇把他派到南京来,就是让他来兜底的,万一湖广真乱了起来,有张璟这个已有名将之姿的人能够稳定南直隶的局势,甚至能够率军西进,帮助湖广平叛。所以,只要流民问题不彻底解决,张璟就很难有机会调回京师。

    “三哥,派人去看看式翁走到什么地方了,”实在不行,张璟打算绕道山西,去见张楷一面,有许多事情,他需要向张楷请教,“走吧,回京。”

    由于朱祁镇只给了他五天的时间,所以,他们得马上回京作一番安排,否则,还真不一定能赶得上这五天的时间。

    “哥,你又要走了?”小惠儿恋恋不舍的看着哥哥,眼圈慢慢的红了,这才在家住了几天啊,又要离家了。

    张璟强笑一声,抬手摸了摸妹妹的头,“皇命在身啊。”

    看着妹妹难过的样子,张璟心里也听不是滋味的,又看了看妻子、薛、林等人,都一脸不舍的看着自己。虽说自己可以带着她们上任,但操作起来却很难。

    此事需要从长计议才行,“先回京吧。”张璟能说啥呢,身在官场,身不由己,任命下来了,难道还能抗命不成?

    去南京的话,走水路还是比较快快的。隋唐大运河其实最早在夫差手中就已开始,还历经曹操,孙权等人。到了隋朝,文帝修过,杨广又把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在一起,最终形成了此时绵延数千里的大运河。

    大运河凿空之后,千余年来,对我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不仅促进了南北交通运输和交流,还极大的加强了政府对国家政权的集中统治,以京师到京城为例,走陆路的话,绵延两千余里,没个两三个月别想走完,而走运河的话,只需半个月。

    仅此一项,就能节约多少人力物力。

    至于促进经济发展之类的好处,那更不必说,魏晋南北朝时,由于众所周知的缘故,北方持续了数百年的混乱,使得北方的社会和经济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冲击。

    而南方却相对稳定,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隋文帝结束乱世,一统全国后,便格外重视这个问题,但隋朝定都长安,无法对南方形成有效的管理,而南方的粮食、物资也需要源源不断的供应北方,这便需要加强南北之间的联系。

    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长足发展,他们的力量十分强大,甚至能够与中央政权对抗,严重威胁了国家政权的安定。作为统治者,隋朝的皇帝当然不能坐视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想要对南方形成有效的统治,贯通南北运河便势在必行。

    至于杨广是不是昏君的问题,固然有一部分是因为在隋唐时期掌握着知识与话语权的门阀士族的记录而形成的。但说他不是昏君,以他的所作所为,说他不是昏君,又说不过去,起码也是个暴君吧。

    这里便不能不说一下门阀士族,他们兴起于东汉末年,当时的世家甚至成为了各州郡的实际统治者;兴盛于魏晋南北朝,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严重的威胁到了皇权。

    隋炀帝想打压门阀士族,可惜被门阀世家反手一刀。

    李渊依靠抛弃了杨广的关陇门阀支持,建立唐朝后,也一直没有放弃对门阀士族的限制。

    太宗一边提拔重用寒士,让他们进入中枢,与门阀士族互相制衡;一方面修《氏族志》,重新确定士族门第,打压崔卢王谢等名门大族,抬高关陇集团和寒门大臣;然后继续坚持推广和完善科举制。

    科举制的完善和推行,人才的来源涵盖于全国,大大削弱的高门士族的影响,之后的李治、武则天无不遵循着太宗制定的这条路往下走,即:打压士族门阀,大力推行科举制。

    武则天更狠,不仅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创立殿试,首开武举,推重进士科,大量增加科举入仕名额,同时广开仕途,滥赏勋阶,大量提拔寒门小吏进入官场,身居高位,参决政事。

    如此一来,大大的削弱了自魏晋起,便高高在上的门阀士族的影响力。加上唐末的农民起义,断了门阀士族们赖以生存的地主庄园经济,到了宋朝,士族和门阀终于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扯远了……扯回来。

    张璟带着母亲、妻子等人急匆匆赶回了京师,此时他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的诰封已经传遍了京师,由于都察院的御史们正忙着和勋戚们斗争,再加上马昂、年富的约束,倒是没惊起半点水花来。

    就连最爱挑刺的御史们都不就此事表态,其他人才不会凑这个热闹呢,老老实实的吃瓜,他不香嘛。

    至于武臣,虽然难免心里酸溜溜的,比如石亨,他打了一辈子的仗,又是封国公,又是加号太师的,有什么用处?这些东西加起来,都不如张璟这个兵部尚书,虽然只是南京的,但那也是兵部尚书啊,彻底脱离了武臣的窠臼。

    武臣之中,有一个算一个,谁不羡慕?

    但羡慕又有什么用处?谁让人家运气好呢!

    就算到了现在,大多数人也仍是觉得张璟难免运气太好了,大胜回朝,荆襄流民的盖子终于捂不住了,需要有能臣、良将去湖广、南京稳定局势。

    张璟正好就赶上了这个时机,一方面是功劳太大,但封爵又有些不妥,才二十一岁就封爵,以后再立功了,咋办?

    不封爵就得给个实实在在的要职,否则,着实不能服众。就是这么巧,荆襄流民的事儿这个时候被捅出来了,在有心人的提点之下,张璟去南京兵部任职,也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说,巧合越多的事情,越是经不起推敲,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巧合的事情?

    等朝中这股风潮过了之后,有心人回头一看,定然会看出许多值得推敲的东西,但那时为时已晚,张璟都去南京任职了,推敲出再多东西来,也于事无补。

    况且,湖广河南总督一职还空悬着呢,李贤虽然属意李秉,但李秉得罪人太多,怕是没那么容易。还有总督南直隶粮储一职,也是事关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