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为天地立心 » 第三四章 请君入瓮.瓮中抓鳖

第三四章 请君入瓮.瓮中抓鳖

    应天府衙

    三天前,闰五月乙卯(1360/6/13),申时

    刘基道:“太平城出事了。”

    朱元璋问道:“先生何以见得?”

    刘基答道:“水路来回比陆路更快,却是陆路的探马先回报,应该是水路方面的探马已被抓,想必有关太平城的消息,被敌人完全隔绝封锁。主公可以再请人去江边,问问船夫,打探上游的情况如何,就可得知。”

    朱元璋沉吟道:“嗯!”对着探马说道:“你再去江边打探看看。”

    探马回称:“是”,便又出去了。

    又说:“依先生来看,会是谁攻打太平城?”

    刘基回说:“陈友谅。”

    朱元璋道:“喔?”

    说完后自己想想,其实应该也是陈友谅,北边的韩林儿无力南下,也不会南下,东边的张士城大军要无声无息地越过建康城,不论是由水路或陆路,皆不太可能,更不会放着建康城不顾而去打太平城。也只剩西边上游的陈友谅,尤其陈友谅有庞大的舟师。

    又问道:“先生认为,陈友谅为何要攻打太平城?”

    刘基道:“应该是意外,伯温觉得陈友谅多次攻打池州失利后,知道池州必定会加强守备,短期再攻打也是徒劳;他常常有出其不意的战法,且江州至建康走水路快捷。”

    “伯温认为,他本来应该是打算直捣黄龙,直攻建康城,所以先前也建议主公,先调回徐达与常遇春的大军,回防建康城。不过既然要出其不意,就要快、就要乘我们不备,夜晚或是天未亮的凌晨,突然间就兵临城下,才是他的打算。”

    “伯温推算,应该是江流问题,使陈友谅的舟师,赶不及在天亮前攻抵建康城下,只好先转攻建康上游的屏障,太平城。”

    朱元璋沉吟一声,道:“嗯!确实是有可能,还好徐达与常遇春大军,今日回来了。”

    刘基问说:“请问主公,太平城守军有多少?”

    朱元璋道:“约略三千。”

    刘基道:“那来不及了,太平城必破。”

    朱元璋道:“喔?太平府的知府是许瑗,守将是花云、王鼎,以及我的养子朱文逊,而且先前也加固太平城墙,并加深壕沟。”接着也大略地介绍四人的背景。

    刘基道:“许瑗此人伯温认识,甚有才干,也克尽职守;而按主公所言,花云将军是个骁将,一般而言,他两人守城是没问题。”

    “但陈友谅若想直捣黄龙,舟师必定庞大,少说也有一、二十万大军,就算城坚壕深,三千兵力仍如螳臂挡车、蜉蚁撼树,再怎么骁勇,两日已是极限,绝对拖不过三日。”

    “昨日既已没有来往消息,依时间推断,陈友谅昨日清晨应该就转向太平城,攻城战昨日早上已经开打,现在申时,探马已自太平城附近回来,回报仍仅是封锁消息,表示今日中午战事还在持续,下午就不可得知了?”

    刘基心想,这花云曾亲身护卫你多次,以现在情势,若要救他,今晚就是最后机会,现在就得立刻出兵,虽然不一定能救下来,但明天就完全没机会了。

    朱元璋又沉吟半响,来回踱着步,过了一阵子,道:“卫兵,去看探马回来了没?”

    门卫回说:“是。”不久后,先前的探马急急奔入。

    回报说:“秉主公,江边的船家多说昨日起,往上边大概百里的江面上,横江约半里就一艘军船,军爷们不让过、也不让出,不知在做什么,这两日都没生意了。”

    朱元璋道:“好,辛苦了,你下去吧!”

    刘基道:“看来陈友谅舟师是大军压境了。”

    朱元璋道:“先生认为,目前情势,元璋应该如何?”

    刘基心想,主公不是着急着要马上调兵出战,而是如此问法,这花云大概要被牺牲了,也不再提及。且在刚才等待的时间里,脑筋早也就快速地模拟出各种可行策略。

    于是回说:“陈友谅大军无声无息地压境,不论是否连络张士诚两面夹攻,依伯温看法,以张士诚过去的战略,合作情况少,坐看鹬蚌相争机会多;且这两日,东边也没战报有张士诚大军移动的军情,所以东边这方面,继续派兵探查即可,尚不用担心。”

    “而陈友谅大军既然已攻下了太平城,且离建康城仅一百多里(约60公里),加以舟师机动性更高,进可攻退可守,随时都是建康城最大的威胁,必须趁其刚到,还未站稳脚跟,速战速决。”

    朱元璋道:“先生意思是尽快攻打回去?”

    刘基看了朱元璋一眼,道:“陈友谅大军直捣黄龙,少说也有一、二十万;若要双方对决,必要派出约十万大军,建康城反而空虚。”

    “陈友谅舟师约一、两个时辰即可兵临建康城下,我方大军由太平赶回,最快也要逾半日,回防必定不及,且师老兵疲,反而赶着回来挨打。”

    朱元璋问道:“先生的意思,是在建康城等陈友谅来攻打?”

    刘基回道:“对,而且要他尽快攻打过来。”

    朱元璋诧异地问说:“要他尽快攻打过来?”

    刘基说:“陈友谅此次大军的主力是舟师,是庞大的水军,江上是水军最有利的战场,而主公军队虽也有水师,但主力还是陆军。

    “本来水师、陆军战斗各有利弊,但太平城与建康城都靠近江边,此为不利之点一。而且,我方若与陈友谅僵持不下,张士诚可能趁机派兵攻占主公属地,削弱我方力量,此为不利之点二”

    接着说:“但现在仍有个有利之点,就是陈友谅的舟师,原本大多是行进于江州及更上游一带,而大江上每区段的水文不同,由于他们刚到,对太平到建康此段的大江水情,还不是很了解,此为可趁之机。”

    “待过了几日,他们对水情更了解后,我们不仅失去这有利的机会,反而成为敌方可趁之机,所以属下认为要速战速决。”

    朱元璋听了眼睛一亮,问道:“先生果然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请教先生,这大江水情有何可利用之处?”

    刘基回说:“据属下这些日子的观察,以及地方人士闲谈,建康这段的江水,初一、十六约于辰时及晚上戌时涨潮,中午未时与夜半丑时退潮,每过一天约往后推约近半个时辰,今日是初三,大约巳时及亥时涨潮、申时及寅时退潮。”

    “若陈友谅来攻,以其主力为快速且机动的舟师,策略上必会选在夜晚到达,再度用出其不意之战术,进攻建康城。”

    朱元璋道:“既然如此,先生有何计策?”

    刘基看着朱元璋,停了一下慢慢才说:“伯温认为,主公可采『请君入瓮』之策。”

    朱元璋好奇问道:“如何请君入瓮?”

    刘基答道:“主公可以采用反间计,找陈友谅熟悉但已投靠主公的将领,写信给他,准备将里应外合,并故意示弱,似乎建康城整备不及等,诱使陈友谅快速前来。”

    “最佳时机应该就选在初十前后,约莫寅时夜半涨潮时,让其不疑有它、趁势而来。”

    “当陈友谅到达,发现里应外合不成,或者为反间计,我方可能已有所准备时,可能的做法,一是立刻回师太平城,一是下船整军布阵,准备对战。”

    “伯温建议主公此时大开空门,让其军队全部下船,让其好好布阵。”

    朱元璋听了后,甚有疑虑地问道:“待其布好阵了,如何瓮中抓鳖?”

    刘基微笑回道:“主公说是要瓮中抓鳖也行,既然抓鳖当然是要抓整只,不全部下船怎么抓到整只!而说是『瓮』,就得要包围起来,让陈军无处可逃。”

    接着说:“初十寅(3~5)时涨潮,陈友谅的舟师已趁夜半顺流而至,卯(5~7)时平潮,此时是关键时刻,陈友谅可能正犹豫大军要回师?或下船布阵?所以不能让陈军发现我方已有准备,要诱使陈友谅下令,全军下船。”

    “辰(7~9)时开始退潮,伯温预估巳(9~11)时陈友谅舟师大军已皆下船,此刻潮水始退,小舟或还可行,大舰必将暂时搁浅,舟师其实已无退路;或许极少数通晓水情之人,但陈友谅大军大多数却未知晓,以为有舟舰等之后路,此即为『瓮』成之时。”

    刘基又道:“伯温这些日子曾沿江走走,江边的龙湾有港埠,且前方地势平坦,最有可能为陈军下船布阵之处,主公只要事先,把大军隐藏在陈军探马探查不到的周边。”

    “陈军自夜半即整军出发,待约午前之时已疲劳饥饿,且此时入梅时节将有大雨,雨后周围的大军一呼而出,犹如四面楚歌,并派几员骁将阵前冲杀,陈友谅前军一垮,中军、后军必想要退回舟舰上,然而大舰已不能行,此不既便是主公所言的『瓮中抓鳖』!”

    朱元璋听了眼光大亮,道:“对!对!好!好!有先生在,还怕得不到天下!”

    接着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