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西游记里的十万八千疑团 » 第六十六回 三藏教育有一套

第六十六回 三藏教育有一套

    悟空把假老虎变回唐僧,师徒们一心同体,共诣西方。说不尽沿路饥餐渴饮,夜住晓行。正行间,被平顶山挡了去路。唐僧说,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悟空拿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来开导师父,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行者也有读后感,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看来行者已经忘了,三藏耳闻一遍多心经即能记忆,就连读后感也是师父先写的。就是靠了三藏的记性好,多心经才至今传世。行者这么做,是班门弄斧了。

    三藏还没有收行者这个徒弟的时候,就对法门寺的众僧说过,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磨灭。这还是在他见到乌巢禅师之前,但是这句话同多心经的内容高度一致。他还在化生寺对佛设下洪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他并不是一个说一套,做一套的人。

    在去西天取经前,玄奘在洪福寺也是做师父的。他对洪福寺的几个徒弟用的是传统的教育方法。但是现在这三个徒弟不是普通人啊,不吃这一套。前面行者打死了六个剪径的毛贼,三藏就自叹自悲,这厮这等不受教诲,我但说他几句,他怎么就无形无影的,径回去了。

    后来三藏在观音禅院还试了一次,珍奇好玩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人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然后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又试了一次,出家人时时常要方便,念念不离善心,打死这个无故平人,取将经来何用。但行者怎么都听不进去。所以三藏改变了教育方式。我唐僧经常装糊涂,让你们三个徒弟有机会来开导我。你们一边帮助我悟,一边自己就悟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有人给唐僧首创的这种教育方法起了个名字,叫做coaching。中文翻译成教练,但这不是我们所熟知的运动教练的意思。如果翻译成引导,好像也差了那么点意思。还有人把它翻译成客卿,太勉强了。

    这个coaching与传统的教育方法不一样,不是我教你做什么怎么做,而是启发你自己想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教练的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对学员的特点了然于心,引导他自己制订目标和行动计划,帮助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从而达到最好的结果。

    灌输式的教育,需要时时刻刻的管束来配套。一旦脱离了管束,前面的教育就白费了功夫。而coaching的特点,是让受教者自己领悟,这样就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是发自内心的。孙悟空的菩提祖师是杜撰的,现在唐僧这个师父可是实实在在的。唐太宗从天下的有道高僧中千条万选出唐僧,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十世修行的唐僧能够去西天取经不是没有道理的。行者,八戒,沙僧做他的徒弟,也算是三僧有幸了。

    其实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不容易改。行者被逐回花果山后说过一句话,自从归顺唐僧,做了和尚,他每每劝我话道,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馀。可见三藏有时候还是忍不住要唠叨的,有些在西游记里写出来了,有些没有写出来,省略了。但是他已经很努力在改了。

    有句俗话,佛不度人人自度。唐僧就是在西天取经路上把自己度化成佛的。那么他为什么能够把自己的三个徒弟也度化成佛成菩萨?因为那时候他还没有成佛呢,所以度人是没有问题的。等他成了正果,从灵山回到长安,洪福寺的众僧再怎么巴结他也没有用,佛不度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