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西游记里的十万八千疑团 » 第七十二回 四众入宝林方丈

第七十二回 四众入宝林方丈

    三藏走到三层山门,遇见了宝林寺里扫地撞钟打勤劳的道人,累他去禀告管家的僧官。那僧官不愿意接待三藏,还告诉他理由是什么。向年有几众行脚僧,住了七八个年头,干出许多不公的事来。这与三藏的奉承话一样,也是不能当真的。

    什么才是真实的原因呢?你岂不知我是僧官,但只有城上来的士夫降香,我方出来迎接。因为道人禀报的时候没有说清楚,那僧官还以为是贵人来了,出来迎接前还要换了衣服,按一按毗卢帽,披上袈裟。看见的是三藏,心理落差太大。

    这也怪不得僧官。你唐三藏衣服破破烂烂的,鞋子拖泥带水的,连个帽子都不戴,这分明是不尊重我嘛,凭什么我要尊重你。为什么你要等乌鸡国太子来了,才会穿上锦镧袈裟,现在不这么做。是你先小看我,那就别怪我嫌弃你。除了穿着,气味可能也是问题。三藏只是在陈家庄院洗了一次澡,那还是在两界山下收了行者的时候,都多少年了。

    唐僧忍气吞声,走出寺来,见了三个徒弟。好行者,执着铁棒,进去寺里,发了一通狠,捣叉子乱说。赶早将干净房子打扫一千间,老孙睡觉。僧官躲在房里对道人说,怪他生得丑么,原来是说大话,折作的这般嘴脸。

    听僧官的意思,行者是相由心生。指的是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会在他的面相上表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还引申出来一个说法,三十岁以前的容貌是父母给的,三十岁以后的容貌是自己修的。其实相由心生原本不是这个意思。

    无常经里说,“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人世间的东西没有本来的固定的形态,换句话说就是虚幻的,你能看到的形态,其实是你自己内心的解读。再比较一下唐僧在法门寺说的那句话,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是同一个意思。

    有一条成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是这个意思。鲁迅就这样说,同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还有一条成语,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也是同样的原因。

    孙行者就是这样,他从花果山赶去宝象国救师父,先要下东海净净身子,恐怕师父嫌他有妖精气。其实师徒四众里面,只有他才能闻到妖精身上特殊的气味。唐僧是个得道高僧,无论是妖精气也好,脂粉气也好,他都是闻不到的。

    行者是个有意思的,等我寻个甚么打与你看看。只见方丈门外有一个石狮子,却就举起棍来,乒乓一下,打得粉乱麻碎。都说杀鸡给猴看,今天我猴子打狮子给人看。果然大小僧众有反应了,随僧官排班,出山门外迎接唐朝来的老爷。三藏说得好,鬼也怕恶人哩。那些和尚牵马的牵马,挑担的挑担,抬着唐僧,驮着八戒,挽着沙僧,一齐都进山门里去。却到后面方丈中,依叙坐下。

    有人说方丈就是一丈见方的屋子。一丈是十尺,也就是三米多一点。三藏师徒加上宝林寺的几个和尚一起坐在里面,地方太局促了。建在山上的寺院,用地没那么紧张。大门,二门叫做一层山门,二层山门,就是因为在山上嘛。

    方丈可能是从海上三岛的方丈仙岛演化而来的,行者就是在那里见到东华帝君和东方朔的。现在的很多寺院是建在城市里面或者城市边上的,地方不宽裕,所以方丈的面积缩小了,真的成了一丈见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