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隋昏君 » 第14章:几时有过财

第14章:几时有过财

    回到甘露殿,闭门接受箫嫱抚慰了两日,抽空又“翻译”了几张纸《副业生产手册》上的内容,派人送给了李子权。

    眼见杨英接连几日,不肯出甘露殿一步,神情萎靡。

    箫嫱倚住杨英的肩膀,道:“生在皇家,难免有兄弟阋于墙,陛下不可伤心若此。要不,臣妾陪着您出外走走?”

    杨英心中暗笑……

    兄弟阋于墙,岂是皇家独有?后世为了两间老父亲留下的房屋,年过半百的兄弟打破头,闹到衙门里的,大有人在。

    为了阿堵物尚且如此,何况是天下至尊的皇位?

    再者说,他几时为兄弟反目难受了?

    在朝堂打杨谅吗?一开始就是演戏,后来觉得,巴掌扇在别人脸上,很过瘾,大脚踢在别人身上,很爽!

    回到了甘露殿,也很过瘾,很爽,只是多了疲惫。

    不过,箫嫱的提议,却是让他想起来一件事……

    历史上,杨广确实是在这个时间,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离开了长安。

    于是,杨英下旨,命太子杨昭为京城留守,上大将军苏威、太常高颎为辅佐。

    他自己则是带着箫嫱、杨秀,杨素、宇文恺、刘龙,由宇文述领兵护卫,前往洛阳。

    这可不是为了游山玩水,为了散心,而是有着明确的目的。

    登邙山,观伊阙,选定龙门之地,诏令杨素为营东都太监,宇文恺为营东都副监,刘龙为营东都将作大匠,营建东京!

    历史上,杨广营建东京洛阳,是在大业元年三月奠基,大业二年正月建成,历时十个月。

    毫无疑问,营建东都,在后世,也被视为了杨广“劳民伤财”的一大罪证。

    很多看起来,非常正统的史书上,都有宇文恺,为了博取杨广的欢心,将东都营建得“穷极壮丽”的文字。

    所谓“发大江之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

    即便如此,又不得不承认,杨广迁都洛阳,并非完全出于荒淫逸乐。而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杨英不懂政治,也不懂经济,却明白,什么叫作,必然性和合理性。

    只不过,杨英原本,没想去建什么东都。

    要“荒淫”,要“逸乐”,偌大的长安城不够么?

    即便不够,不是还有仁寿宫吗?

    可是,箫嫱不许他“躺平”,这种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工程,自然得去建。

    至于说,拆迁和役使民工……

    在后世,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拆迁户”近乎于“暴发户”,兴建工程,也给农民工增加了工作机会。

    当然了,这个时代的拆迁和民工,和后世的不一样。

    毕竟,后世的老百姓就是老百姓,这个时代的百姓,却是,有身份的人。

    先前袁天罡自称出身“寒门”,引得灵裕法师和杨英发笑。

    灵裕法师笑的,是袁天罡人设和身份不匹配。杨英笑的,却是袁天罡做了道士,还不忘标榜出身。

    跟后世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寒门”其实与“卑微”扯不上半点关系,是谦辞,更是身份的象征。

    因为,“寒门”也是“门”!

    寒门子弟,不仅有读书识字的机会,还有不承担力役和杂役的权利。

    力役和杂役,在这个时代,属于庶民。

    什么是庶民?没有当官的权利,没有读书的权利,没有穿长衫的权利,甚至没有,成为军卒权利的人。

    唯一拥有的权利,就是劳作。

    可能家里有两亩薄田,也可能有两间茅屋,但是要交各种赋税,承担各种徭役。

    正常情况下,他们根本吃不饱。

    而在大隋的皇家工程当中,律法规定,必须保证所有的役民,一天两顿饱饭,身上有保暖的衣裳。

    劳民伤财?

    确实!

    只不过,在大隋,只有这样的劳民伤财,庶民才有吃饱穿暖的机会。

    劳民的民,指的是他们,至于财……庶民几时有过财?

    也不是国库里的财……大隋的国库,财粮实际上并不多,勉强能,够军饷和官员薪酬的开销。

    即便杨英前段时间,赏赐一众官员的财物,都不是国库里的东西。

    那么,那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呢?

    便是从,诟病“劳民伤财”的百姓中来。

    百姓,包括门阀,包括寒门。他们,差不多垄断了,从中枢到地方,所有的官职。

    杨广的手段,简单、粗暴、有效……便是,直接摊派!

    我要赏赐大臣了,国库里的钱,不能动,宫里没钱了,每州每县多少,限时送来。

    我要建宫殿了,国库里的钱,不能动,宫里没钱了,每州每县多少,限时送来。

    我要造游船了,国库里的钱,不能动,宫里没钱了,每州每县多少,限时送来。

    但凡是吃喝玩乐的开销,都来源于皇帝的小金库,小金库里没钱了,可以直接摊派,地方上也会如期送到。

    不过,若是治军、赈灾,等等和国计民生有关的花销,就不能摊派了。

    必须经过三省六部相关部门,一层层核算,一样样比对,然后从国库中支出。

    开皇十八年,河南八个州县发大水,受灾农田数十万顷,灾民四百多万。

    经过一系列核算和斟酌,最后由门下省审核和批复下来的赈灾款,是一千一百零四两。

    不懂得变通的隋文帝杨坚,只能是倚门痛哭。

    后世很多人,据此说杨坚自己节俭,对民刻薄,本质上是吝啬。

    理由也简单粗暴……大隋那么富,要不是刻薄吝啬,那么多灾民,怎么会只下拨那么点赈灾款?

    大臣们不同意?废话,你是皇帝,大臣还能管得了你?不就是你一句话的事?

    事实上,那样的皇帝,只可能出现在后世的小说、演义、电视剧当中。

    升官、赏赐、赈灾、调兵都没有这么简单,都需要提前商议,经过大臣们同意。

    唯一不需要登记备案,走流程,到相关部门审批的,就是吃喝玩乐。

    营建东都,按理来说是军国大事,但要是这么说,单单是审批、发证等程序走下来,估计能要好几个月。

    杨广伸手一指:“朕觉得这个地方不错,建个宫殿,闲暇时候过来住几天,应该很舒服。嗯,把大臣们都带过来,在这边开朝会,应该也很有意思。”

    然后,稍作沉吟,道:“每个州送三千两银子过来,应该差不多够了喔。杨素、宇文恺、刘龙,这事就交给你们办了!”

    两句话,事情就交代完了。